文/黃抗生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全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變革,新形勢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經濟發展需求,如何應對“工業4.0”時代、培育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大課題。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契合“工業4.0”的發展形勢,職業院校還需積極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優秀經驗,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全面深化產教融合,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路徑,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制度,國內僅有《職業教育法》可供參循,但也只是對基本準則進行了簡單規定,缺乏具體可行的實施條例,也未對各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加以明確,這導致各參與主體分工不明、權責劃分混亂、各方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致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與法律規制。除了法規政策以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制度還會受到人生觀、價值取向、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導致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運行中難免遭遇各種復雜的突發性問題,如不良企業為獲取廉價勞動力,主動要求與職業院校合作,打著“工學結合”的幌子招收實習學生,使學生合法權益受損[1]。
“工業4.0”時代,國內各企業正處在產品結構的關鍵轉型期,不僅崗位有限,而且效益不容樂觀,因而其對人才技能素質要求更高,不太樂意接受毫無經驗的學生進行頂崗實習。企業均以營利為目標,只追求市場效益的最大化,缺乏新技術開發與人才培養體系,更未將培養體系納入企業文化中,這導致企業對實習學生的培養意識不足、培訓不到位。加上當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組織與運行機制的不甚完善,以及市場需求動力的不足,導致企業所提供的實訓崗位越來越少,學生實訓效果難以提升。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前涉及繁雜的準備工作,但很多院校并未成立專門的部門或者小組負責此類工作,而是將其分配給專業教師,專業教師由于教學任務重、科研壓力大,只能利用假期前往企業參與配合推進,而學校也未確立實質性的獎勵措施,這導致教師參與熱情不高。部分院校雖推行該模式,但也僅限于文件建設,集中體現在教學安排、課程設置等方面,極大地影響了該模式的正常推進[2]。
一方面,國內職業教育本身就存在吸引力不足、生源較差、職業特色缺乏等共性問題,無法產生強大的專業品牌效應,這導致學生的市場優勢不足;另一方面,不少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跟不上時代步伐,課程內容落后、技能單一,這導致所培養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現代化發展要求,校企深度合作難以為繼。從課程建設來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僅依靠企業調研、學校座談便盲目確定了專業教學內容,無法確保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生產需求相匹配,也無從檢測課程內容的全面性,這導致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困難;此外,雖然很多院校已經開始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但考評方式仍沿襲的是傳統教師單一考評模式,這無疑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脫節[3]。
針對配套制度不健全、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政府要加快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制度,通過教育立法明晰各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同時要制定完善的激勵政策,為職業院校和企業提供優厚條件,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構建校企共同體,并成立數控專業建設指導小組,建立健全制度機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等,通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移植、加工與創新,全面推進該模式的實施,提高數控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與此同時,校企雙方要聯合制定《數控加工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遵循職業教育客觀規律、培養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明確企業崗位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等隱形能力的培養,借助于“雙主體”優勢,全面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遷移能力及發展能力,通過共擔責任、協同育人,確保數控加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更相契合。除此以外,校企合作共同體要積極推進數控加工專業試點建設,建立健全試點運行機制,深化安全教育,逐步構建起集理實一體化教學、崗位技能實訓、頂崗實習于一體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4]。
“工業4.0”時代,社會呼吁職業院校改變傳統以學科體系為依據的專業設置,全面結合市場及企業需求,科學調整重塑專業體系結構,推動復合型專業建設,構建與制造產業鏈、創新鏈等精準對接的數控加工專業體系,強化專業之間的橫向聯系,逐步淡化專業間的界限。與此同時,校企間要深化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式人才培養系統,完善數控加工專業綜合知識與技術結構體系,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跨學科學習環境,不斷提高其崗位核心能力與遷移能力,增強其職業發展能力,滿足企業對復合型數控加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除此以外,要加快構建以項目為引導的課程體系,開發具有專業性、適應性、發展性的主干課程,使行業、企業專業人才參與到數控加工專業主干課程體系的開發中來,將課程內容轉化為一個個項目模塊,全面實施任務式、模塊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將參與機械制造及數控加工的工作流程融入教學中來,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素質鍛煉與項目訓練的一體化,使學生在就業前就掌握扎實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校企雙方要合作開發校本教材、推行聯合培養戰略,確保課程教學與崗位生產和創新一線更貼近,提高課程體系的可行性、科學性、靈活性,為提升數控加工專業學生技能素質夯實根基[5]。
一方面,職業院校要加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探索與職業技能等級考試相結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分解細化職業資格涉及內容,將實踐內容整合管理,實現數控專業學生開放式實訓實踐之效;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動“教、學、做”三位一體化教學模式,借助企業真實產品生產與實物教具的運用,提升學生對軸類零件、五軸曲面等的認知,同時要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現企業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其自主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學習數控編程時,可引導學生發現故障及問題產品,使之對知識點、操作技能產生感性認知,避免其對枯燥參數產生乏味。例如,在加工螺紋件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企業生產過程,鼓勵學生思考數控加工及編程中如何規避問題產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實踐環節,針對多數學生對實物產品接觸較少等問題,可引入機械加工仿真,使之直觀看到數控加工、機械加工原理,掌握數控加工及編程指令的運用,提高學生崗位操作技能。
校企雙方應聯合推進教學考評體系的建設,引入過程考評機制,從技能與知識結構出發,全面評價教學效果,結合職業等級考試,綜合評價學生觀察、發現、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創新設計、操作動手等綜合能力,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積極開發集院校評價、社會評價于一體的考評模式,構建由行業、企業、科研機構、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機構,結合課堂教學、實訓考核所涉及知識、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實現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突出過程考評的重要性,將能力、素質、知識等考評全面融入過程評價中。在實訓過程中,評價主體要分別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等多重視角評價學生職業素質與綜合能力,嚴格依循科學性、激勵性等原則,綜合評價學生的顯性與隱性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6]。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逐漸被國家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職教培養體制也開始由初級階段不斷步入核心領域,極大地推動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效率及質量。數控加工專業是我國機械制造產業職業化及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堅持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主干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成功破解工學結合落地困難、制度機制欠缺、企業積極性不足及人才培養模式主題分工不清晰等難題,為社會主義建設輸出大批高素質、高質量的優秀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