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兆芹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2200)
豬滲出性皮炎是豬只感染豬葡萄球菌引發的一種急性滲出性全身性皮炎,以病豬表皮感染,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泡、瘙癢、棕黑色油脂痂塊為主要特征,因此又稱為“豬油皮病”或“油豬病”。豬滲出性皮炎主要是由于豬只皮膚創傷給豬葡萄球菌侵入創造機會,該病的傳染性極強,主要感染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若治療不當可能出現全身皮膚感染,且死亡率較高,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豬葡萄球菌是一種無鞭毛、無莢膜、無芽孢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致病菌呈葡萄串狀排列,革蘭氏染色呈紫色。接種至綿羊血瓊脂基礎培養基上培養可見瓷白色細小菌落,且周圍無溶血環。豬葡萄球菌主要包括有毒力型(可分泌表皮脫落毒素)、無毒力型兩種,不同類型的豬葡萄球菌均能存活于病豬和健康豬只上。豬葡萄球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80℃加熱30min 才能殺滅致病菌,能長期存活在自然環境中,但常規消毒劑可殺滅豬葡萄球菌。
①飼喂不當,營養失衡。生豬日糧中缺乏VA 或鋅元素,尤其是仔豬營養缺乏時,容易出現皮膚皸裂、骨骼發育遲緩,生長不良進而引發豬滲出性皮炎;②豬舍環境衛生差。當豬舍環境衛生較差時,工作人員沒有及時清掃,夏季高溫高濕時豬葡萄球菌大量滋生,當豬只抗病力較低時就容易發病。另一方面,母豬在夏季容易感染疥螨時,仔豬在和母豬接觸時也能感染疥螨,但仔豬疥螨少,發癢時摩擦容易磨破皮膚進而誘發感染;③管理不當。當仔豬剪牙、斷尾、去勢時會出現傷口,若用具或護具使用前沒有嚴格消毒,或交叉使用就容易引發感染。其次,當飼養密度較大時,豬只容易發生咬斗進而磨損皮膚,為豬葡萄球菌感染創造條件。
豬滲出性皮炎可感染不同品種、性別和日齡的豬只,純種長白豬等國外引入品種的發病率高于本地品種。
病豬或帶菌豬均是豬滲出性皮炎傳染源,以3~40 日齡仔豬發病率較高,由于此階段仔豬抗病力較低,3~10 日齡仔豬最易感,一旦發病,大多起病急、傳播速度快,而3 日齡左右仔豬感染后,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100%和90%,即使治療恢復的仔豬,其生長發育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飼養價值不高,且帶菌容易作為豬滲出性皮炎新的傳染源。斷奶仔豬的發病率也較高,但斷奶仔豬發病后大多以亞急性或慢性發病,死亡率較低。成年豬發病率低,大多耐過,即使發病其癥狀也較為輕微。
首先,直接接觸可引發感染,如豬只斷臍、打耳號、閹割、爭斗、咬傷、吸奶過度用力或地面粗糙、圈舍內有釘子等造成的皮膚創傷引發的豬葡萄球菌感染。間接接觸細菌污染物也可在條件適合時引發感染。其次,豬葡萄球菌可因母豬生殖道感染,分娩時由于皮膚創傷感染。
豬滲出性皮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無明顯的發病季節。豬滲出性皮炎具有散發性特征,隨著豬只日齡增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環境衛生較差的豬場發病率約為10%,沒有進行科學免疫的豬只死亡率約為65%~70%。
病豬感染急性型豬滲出性皮炎后,尤其是仔豬會出現食欲不振、喜飲水,體重逐漸下降,發病后數小時其眼睛、耳朵、腹部、肛門等位置會出現3~4mm 大的水泡,顏色為微黃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由于病豬摩擦可使水泡破裂,有微黃色清涼的漿液流出,該漿液黏連到豬只皮膚上形成微棕色或黑棕色痂片,發病后的1~2d 此皮疹能遍布全身,可見皮膚上覆蓋著一層油脂痂塊,顏色為黃黑色,且有腥臭味。病情嚴重者可在發病后第5d 發生死亡,死亡率一般為5%~10%左右。若母豬或架子豬感染,無全身癥狀,主要散發于皮膚表面,形成黑棕色痂片,直徑約為1~2cm[1]。
采集病豬肝臟、心臟、耳等病料組織,接種到甘露醇高鹽瓊脂和綿羊血平板培養基,37℃恒溫培養箱內培養18~24h,豬葡萄球菌在甘露醇高鹽瓊脂上生長狀態良好,但培養基顏色不變色,豬葡萄球菌在綿羊血平板培養基上可形成瓷白色細小菌落,其周圍無溶血現象,并挑取單個菌落制作涂片,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可見菌體為紫色,且菌體呈葡萄串狀,無莢膜無芽孢,可判斷為葡萄球菌。
采集病料接種至綿羊血平板培養基和肉湯瓊脂培養基,37℃恒溫培養箱內培養18~24h,然后挑取單菌落至LB 液體培養基內,37℃搖床培養18h 左右,離心收集菌體,然后提取細菌基因組DNA,根據豬葡萄球菌DNA 序列設計特異性引物,通過多重PCR擴增方法獲得PCR 擴增產物,用于檢測豬葡萄球菌脫落毒素存在與否,PCR 檢測方法的特異性強且能判斷分型。
豬滲出性皮炎具有傳播快的特點,因此發現后需要對病豬及時進行隔離治療,病情較輕的仔豬可通過藥物治療恢復,并由專人飼養照料。同舍豬群進行藥物治療:每頭仔豬肌內注射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使用劑量0.08~0.12mL/kg·bw,1 次/d,連續注射3~5d 或使用晶體狀顆粒頭孢噻呋鈉50mg,1 周后可適當加大劑量用藥1 次。再肌內注射復合VB 注射液,每頭豬一次使用2mL,1次/d,連續注射1~3d;也可在豬群飼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免疫肽(豬用)拌料飼喂,連續飼喂1 周,間隔1 周后再使用一次[2]。藥物治療同時要加強豬舍環境消毒,保持舍內干燥,用霧化消毒替代水劑噴灑消毒,至少每2~3d 消毒一次。
由于豬葡萄球菌主要存活于豬只皮膚表面,可通過環境消殺進行綜合預防。定期對豬舍和豬場進行消毒,用2~3%氫氧化鈉熱溶液或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溶液噴灑,然后再用碘制劑噴霧消毒。消毒劑要定期更換以防出現耐藥性[3]。
母豬分娩前15~20d 驅蟲1 次。一般分娩前1 周轉至產房,轉入前對產房進行全面消殺,可用5%三氯異氰脲酸溶液噴灑消毒,再火焰消毒,尤其是產床和保溫箱的消毒工作一定要徹底,母豬轉至到產房后,堅持“全進全出”飼養模式。母豬分娩前用40~45℃溫開水擦拭體表,仔豬出生后要用無菌干燥的毛巾擦拭干凈,并檢查仔豬是否存在傷口或紅腫部位,若存在傷口可均勻涂抹0.1%高錳酸鉀或5%碘酊降低感染和繼發感染的幾率。
仔豬在進行斷臍、斷牙、剪耳、剪牙、去勢等容易發生皮膚損傷的操作時需要格外留意,若操作結束后發現有傷口,需要在豬群飲水中加入適量的抗生素以防感染,同時做好環境消毒工作[4]。
仔豬出生后要盡快吃到母乳,并在第3d 開始補鐵,可肌內注射1~2mL 右旋糖酐鐵。仔豬開始采食時,在飼料中混入適量的抗菌肽+VA+鋅元素來促進仔豬免疫力提高,可有效預防致病菌感染。
綜上所述,豬滲出性皮炎多因環境衛生差、管理不當造成的皮膚創傷引發感染,因此豬只及豬舍環境衛生清潔和消毒是預防豬滲出性皮炎的關鍵。雖然該病原微生物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但是可通過合理使用消毒劑進行殺滅,發病初期,向病豬噴灑高錳酸鉀溶液,同時做好環境消殺,連續消毒切掉傳播途徑,以此降低豬葡萄球菌感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