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坡
(青州市畜牧發展服務中心山東濰坊 262500)
隨著這兩年國內豬肉價格的不斷上漲,國人對于養豬行業的發展也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現狀來看,養豬業總體發展向好,逐步從散養為主轉到規模化為主,但是由此帶來的大規模疾病傳播問題也更加凸顯,尤其是傳染性較強且危害較大的病毒病更是常常給養豬業帶來巨大損失,比如這兩年國內出現的非洲豬瘟,因此要特別注意這類病毒類傳染病的防控,接下來本文即將論述的豬圓環病毒病也屬于常見的一類病毒傳染病。豬圓環病在全球養豬國家廣泛存在,我國也大量檢測到陽性病例,要保持高度警惕。
豬圓環病毒屬于圓環病毒科成員,呈20 面體對稱、無囊膜[1]。病毒粒子直徑為17nm,是迄今發現的一種最小的動物病毒。豬圓環病毒具有豬圓環病毒Ⅰ和豬圓環病毒Ⅱ兩種基因型[2]。豬圓環病毒Ⅱ具有致病性。豬圓環病毒Ⅰ無致病性,廣泛存在于豬體內及豬源傳代細胞系中。
本病毒能在PK-15 細胞上生長,但不能引起細胞病變。本病毒不能在原代胎豬腎細胞、恒河猴腎細胞、BHK-21 細胞上生長。有報道豬圓環病毒也能在Vero 細胞及其他豬源傳代細胞系上生長[3]。病毒基因組為單股環狀DNA,大小約1.7kb。Cap 蛋白具有免疫保護作用。豬圓環病毒Ⅱ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72℃下也能存活一段時間[4]。
豬圓環病毒Ⅱ對豬具有較強的易感性。豬是豬圓環病毒Ⅱ的主要宿主,不論大豬小豬都有可能被感染,其中對6~12 周左右的低齡仔豬傷害最為嚴重,臨床癥狀表現極為多樣化。攜帶有該病毒的豬可以通過呼吸、排泄、直接接觸等方式傳播病毒[5]。
豬圓環病毒病雖然是由豬圓環病毒Ⅱ所引起,但并非感染病毒后就一定會發病,常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才會導致本病發生。這些因素包括飼養環境較差或者其他疾病的發生等,如飼養密度過高、空氣質量太差、飼料營養組分太低、豬舍保溫性能差,以及其他重要病原體的混合感染,如豬流感病毒(SIV)、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豬細小病毒(PPV)、腦心肌炎病毒、鏈球菌、豬肺炎支原體和肺抱子蟲等,但豬圓環病毒Ⅱ與其他病原協同作用使豬產生嚴重疾病的機理還不能確定[6]。本病在臨床上具有多種異常表現,包括豬呼吸道復合體病(PRDC)、豬皮炎腎病綜合征、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以及豬圓環病毒Ⅱ相關性肉芽腫性腸炎、繁殖障礙、先天性震顫等多種疾病,但以PMVVS 最為常見,其發病率、致死率和死亡率隨飼養條件、暴發的階段不同而不同。
主要表現為6~12 周齡仔豬發病后陸續出現消瘦,呼吸困難,黃疸,一直到多個器官系統衰竭,最終死亡。該病發病率的高低與豬場飼養管理情況密切相關,當豬舍環境較差時,如飼養密度過高或是防寒防暑不完善等,發病率增高至30%,死亡率則可達到90%左右,條件較好時發病率可降低至4%,死亡率在50%左右[7],如果豬群有其他疾病感染則會極大地提高死亡率。病豬剖檢可見全身各處淋巴結腫大,腹股溝、頸下等部位尤為明顯。腎臟有腫脹出血。有些豬腸道有潰瘍。
以8~18 周齡豬為主要發病群體。發病率為0.15%~2%,有時達到7%[8]。主要表現為皮膚上出現或大或小的紅色斑塊,其中以圓形最為常見,在外陰周邊和前后肢處最為集中,圓環中心往往含有黑色病灶。隨著病程的延長,這些斑塊會在不斷擴大中相互融合,極少有自行消失的情況。病豬采食欲望低下,皮膚表層組織水腫,多數病豬短時間內就會死亡,一般不超過3d,最長的可以延遲到半個月左右。病理上以出現腎炎和皮膚出血性壞死為主。
主要危害6~14 周齡育成豬和16~22 周齡育肥豬,主要表現為生長緩慢、厭食、精神沉郁、發熱、咳嗽和呼吸困難。6~14 周齡豬發病率可達2%~30%,死亡率為4%~10%[9]。眼觀病變為彌漫性間質性肺炎,顏色灰紅色。
豬圓環病毒Ⅱ感染可以造成母豬繁殖障礙,出現發情不明顯和妊娠母豬流產等癥狀。
主要發生于40~70 日齡的豬,發病率10%~20%,死亡率50%~60%,主要表現為腹瀉,抗生素治療無效。病理上在大腸和小腸的淋巴結中出現肉芽腫性炎癥和淋巴細胞缺失為主要特征。
最可靠的方法為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和免疫熒光法檢測肺或淋巴結組織中的豬圓環病毒Ⅱ抗原。其次,可以采用PCR 方法檢測豬圓環病毒Ⅱ,比較簡單快速。
本病目前還沒有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各種綜合性措施預防該病的發生是目前的最主要措施。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1)實行分段式飼養模式,原則上實現三點式飼養,即哺乳仔豬、保育豬、育肥豬分開地點進行飼喂,同一批豬盡量實行全進全出,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外購豬盡量不要與原有豬群混合飼喂。
2)加強飼養管理。豬的飼料盡量做到全價且營養充足,高溫季節注意降溫,防止豬群出現采食量降低而造成免疫機能衰退,引起相關病癥。低溫季節則應注意防寒,避免寒毒入侵促使感冒發生,進而引發本病。豬舍內日常注意環境的清掃和消毒,消毒要求按時而徹底。
3)對一些常見的引發豬嚴重感染的病毒進行主動和被動免疫預防。從實際生產情況來看,豬偽狂犬病毒、豬細小病毒、豬瘟等病毒的存在常常可以引起豬圓環病毒的共生,并可以促進病毒的增殖效率,因此對這些病毒進行免疫預防也常常可以控制豬圓環病的發生幾率。
4)進行一些藥物的投放也可以有效地控制豬圓環病的發生。比如對仔豬來說,給剛出生3d 和一周以及三周的仔豬分別注射一針長效土霉素注射液(200mg/mL,0.5mL/次),對母豬來說,可以在其圍產期前后在飼料中添加10%延胡索酸泰樂菌素可溶性粉(100mg/kg),可以有助于預防本病發生。
國內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首先研制出豬圓環病毒Ⅱ滅活疫苗(LG 株),該疫苗具有誘導免疫應答快、免疫效果好等優點。目前國內共有37 家企業獲得豬圓環病毒Ⅱ疫苗新獸藥證書,毒株包括LG 株、SH 株、DBN-SX07 株、WH 株、YZ 株等。
1)豬圓環病毒Ⅱ可引起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DNS、肺炎、繁殖障礙等多種疾病,但以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最為常見。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診斷主要依據:5~12 周齡仔豬發生進行性消瘦、行動遲緩,呼吸困難,皮膚蒼白,發病率5%~30%不等;淋巴結異常腫脹,切面為均勻的白色,肺臟腫脹,堅硬似橡皮樣,淋巴結淋巴細胞明顯減少,同時,病毒抗原檢測陽性。三者必須同時滿足,才能確診。
2)豬圓環病毒Ⅱ主要存在于淋巴結和肺臟組織,但淋巴結組織檢測率比較高。采集病料時,必須選擇典型發病豬,并進行系統病理變化觀察。實驗室檢測病原結果有時不一致,可能與檢測方法和采集的病料組織有關。病毒抗原檢測方法主要有:①免疫組織化學法:將淋巴結制成組織切片,用酶標記的豬圓環病毒Ⅱ抗體染色,即可以正確檢測病毒。該方法快速,敏感性高,特異性強;②間接免疫熒光技術:該方法比較常用,將淋巴結制成組織切片,或將病料接種于PK-15 細胞上培養,用熒光素標記的豬圓環病毒Ⅱ抗體染色,即可以正確檢測病毒,也具有快速、敏感和特異等特點;③核酸探針技術:該方法在國外也常用于豬圓環病毒Ⅱ病毒抗原檢測。快速、特異,但對檢測人員的技術要求比較高;④PCR 方法:該方法快速、簡便、特異,可以有效檢測細胞和組織中的病毒核酸,已被廣泛用于豬圓環病毒Ⅱ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但操作時必須注意實驗室污染,以免出現假陽性;⑤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該方法靈敏、快速,適合用于大規模病毒抗體檢測,包括競爭ELISA、間接ELISA 等,其中抗原捕獲ELISA 可用于檢測豬圓環病毒Ⅱ病毒。
3)一般認為豬圓環病毒Ⅱ對機體的影響主要造成免疫抑制,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造成細菌和病毒的繼發感染,從而引起更嚴重的臨床癥狀,但臨床上經常出現豬圓環病毒Ⅱ與PPV、PRRSV 等病毒的混合感染現象,診斷時一方面應注意和其他相關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同時,也要分析疾病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4)豬圓環病毒Ⅱ感染發病有很多影響因素,雖然國際國內都已經有滅活苗可以使用,但還是應該依靠落實綜合性措施來進行本病的預防。如果確實要使用疫苗,則一定要科學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