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可亮
(山東省鄒平市黃山街道畜牧獸醫站山東濱州 256200)
我國奶牛養殖業規模化程度提高,產奶性能不斷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越來越強,奶牛大規模的疫病已經被控制,但是有些疾病具有原發的特點,不屬于疫病,但長期存在于奶牛養殖中。奶牛蹄葉炎就是一種原發類疾病,長期存在于奶牛養殖中。其發病的機制還不明確,如瘤胃酸中毒、內毒素及組胺含量增加、過食精料、分娩期前后、地面無墊料、防寒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該病。患病后牛的病程較長,治療手段比較單一,治療達到痊愈較困難。統計表明,牛的蹄葉炎主要發病在胎次較低和產奶量高的青年奶牛中,在規模化奶牛場發病率更高。我國的奶牛蹄葉炎發病率在22.3%左右,國外的奶牛蹄葉炎發病率也較高,泰國奶牛蹄葉炎發病率在39.25%,印度的奶牛蹄葉炎發病率在75.32%,美國的奶牛蹄葉炎發病率在22.99%。奶牛蹄葉炎造成奶牛肢體障礙,產奶量損失巨大,給奶牛養殖場的經濟效益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了提高人們對奶牛蹄葉炎的認識,本文總結了國內外對奶牛蹄葉炎的研究成果,為奶牛蹄葉炎的研究提供參考,避免奶牛生產中疾病的發生。
奶牛蹄葉炎的發病病因現在還不明確,但在綜合大多數病例的相關性分析后,認為奶牛的蹄葉炎的發生是多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飼料的營養供給、體內毒素等生物活性物質、激素的調節、飼養環境、遺傳因素等原因。
在研究中發現,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過高的情況下,瘤胃內的乳酸含量會過量,造成瘤胃酸中毒,乳酸直接再進入血液循環,這增加了血液的濃度,造成血管擴張,細胞間隙變大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液進入血管內數量,造成血管發炎[1]。
飼料蛋白質含量比例不合理也會引起奶牛蹄葉炎的發生,在研究中發現長期使用玉米豆粕型飼料作為精料補充料的奶牛蛋氨酸含量如果過高的話,會使血小板的活化因子影響中性粒細胞的功能,使奶牛的炎癥反應增強。
飼料中的低聚糖如果過量可以增加奶牛蹄葉炎的發生,在對奶牛進行低聚果糖的灌注試驗中,發現連續10d 內進行瘤胃灌注,奶牛發生奶牛蹄葉炎的幾率在85%左右,所以低聚果糖在飼料中的含量與奶牛蹄葉炎發生有直接關系。
在不同的精粗飼料飼喂條件下,使用高精粗比的飼料奶牛的蹄葉炎發病率較高。粗飼料的使用中,青貯飼料占的比例越大奶牛患有蹄葉炎的風險越大。使用TMR 飼料飼喂奶牛較精粗飼料分開飼喂的蹄葉炎發病率低。先精飼料和先粗飼料的飼喂方式奶牛發生蹄葉炎的幾率差異不顯著。
飼料中的鐵供給量過高的情況下,奶牛的血清及蹄角質中鐵的含量升高,鈣、磷的含量顯著降低,鈣磷比值降低,造成牛蹄角質中鎂含量低于正常奶牛,這說明蹄葉炎的發生與體內主要礦物質元素的含量密切相關。
內毒素是引起體表皮膚表征變化的主要原因,在內毒素的作用中,會引起機體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質的分泌量增加,引起皮膚表層基底膜發生病變,引起奶牛的蹄部蹄葉炎的發生。研究還發現,內毒素還能夠直接作用于血管,使血管的韌性降低造成破損,從而引起奶牛蹄葉炎的發生。
生物機體內的生物活性物質控制著機體的免疫反應,在對生物活性物質組胺的研究中發現,奶牛的組胺含量過高會加快奶牛蹄葉炎發生的病理過程。這主要是因為組胺能夠活化酶類物質,包括蹄基表皮的金屬蛋白酶,增加細胞炎癥因子的反應。但生物活性物質的具體作用機制還不明確。
奶牛蹄葉炎在分娩前后發病幾率會增高,這一時期奶牛的體內激素分泌變化較大,在進入泌乳期后催乳素分泌量增加,機體的細胞更新速度加快,細胞的組織緊密度下降。造成奶牛蹄部懸吊組織的松弛與分娩和哺乳期的內分泌紊亂。乳腺炎癥反應能夠導致糖皮質激素增加,這些反應能夠抑制排卵期后血清黃體酮的增加,在對奶牛蹄葉炎的研究中,發現其與奶牛的生理代謝的階段有一定的關系,可能是超負荷的代謝運轉造成奶牛皮膚組織的滲透壓發生改變,體液在皮膚較為薄弱的部位聚集造成了炎癥發生。奶牛在泌乳初期體重增加較快,體重的增加使奶牛的肝臟負擔加重,造成體內激素分泌紊亂,也會引起奶牛蹄葉炎的發生幾率增加,同時體重的增加也會加重蹄部的負擔,增加蹄部皮膚破損的幾率。
在奶牛蹄葉炎的調查中,奶牛生活環境與蹄葉炎發生有直接的關系,生活環境中的糞污處理如果不及時會增加蹄葉炎發生的幾率,糞污的氨氮濃度較高,會造成蹄部組織潰爛,環境舒適蹄部無浸泡的奶牛發病率較低。季節變化也會引起奶牛蹄葉炎發生,在溫度較低的季節,奶牛的蹄葉炎發病較多,可能由于溫度影響奶牛的蹄部在冬季容易破損。放牧的奶牛較圈養的奶牛發病率低,主要是放牧奶牛在草場中,蹄部受力減小,奶牛患病幾率減少[2]。
有學者研究發現初產母牛患蹄葉炎的概率更高,慢性蹄葉炎則多發于年老的奶牛。還有研究發現蹄底出血、潰瘍和慢性蹄葉炎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更為普遍。不同的品種比較中發現,瑞典黑白花奶牛比瑞典紅白牛更容易發生蹄底潰瘍和蹄底出血。但是遺傳是否能夠導致蹄損傷目前還不明確。
牛的蹄部真皮內的血管密集復雜,其微循環的變化敏感度較高。在對蹄葉炎病例的調查發現,奶牛的蹄部動脈吻合支如果增加,會加重自身代謝變化。在對患病奶牛與健康奶牛的蹄部血管研究發現,在血管活性物質的作用下,動脈吻合支較多的奶牛患有蹄葉炎的幾率更高,這可能是動脈血管的收縮力更強,在蹄部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血流壓力增加,動脈血管的血紅蛋白可能會進入組織液內造成炎癥的發生。
在孕激素和催乳素等作用下,奶牛的全身肌肉組織的緊密度會降低,蹄部的肌纖維結合度下降的情況下,奶牛的蹄部在受力的情況下,結合處的結蹄組織會有斷裂的可能,增加奶牛蹄葉炎發生的幾率。
奶牛的蹄葉炎急性癥狀的表現不明顯,主要是從奶牛蹄部是否出現水腫而判斷,部分奶牛會表現出急性酸中毒的表現。大部分奶牛的蹄葉炎主要表現為慢性炎癥,蹄部的泡狀膿腫、潰瘍、蹄冠顏色加深,奶牛產奶量下降,大部分處于發病后期的奶牛會趴臥不起。
奶牛的蹄葉炎的防治較為復雜,要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有效防治,在飼料供給上要供給營養均衡符合生產階段的日糧,減少營養過剩造成的奶牛瘤胃疾病和內分泌發生紊亂的幾率。加強環境控制,減少糞污等污染物和牛蹄部接觸。提供較軟的地面,減少蹄部壓力。治療上,首選要進行蹄部的消毒處理,可以使用高錳酸鉀進行消毒。注射抗生素藥物減少炎癥發生的幾率,如果伴有酸中毒的情況,應靜脈滴注碳酸氫鈉緩解癥狀[3]。
奶牛的蹄葉炎因為病程較為隱秘,在發病初期一般不會有臨床癥狀,只有表現出癥狀才會被發現,所以給預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在奶牛生產中要加大對奶牛蹄部的護理和觀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減少奶牛蹄葉炎對奶牛健康及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