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鵬
(甘肅省漳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甘肅定西 748300)
飼料成本在我國養殖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控制飼料成本有助于控制整體養殖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而飼料成本又與豬群的采食規律,即采食時間、采食頻率和采食量有關,如果能夠遵循豬的采食規律,適時、適量地飼喂,既能保證正常生活所需,又能避免飼料浪費,如此來控制飼養成本、提高效率[1]。采食規律受到包括環境、遺傳和飼養密度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飼養密度對豬的采食規律具有較大影響。相關研究表明,豬只在24h 內共有2 個采食高峰,分別是06:00-08:00 和15:00-18:00,而且隨著飼養密度的增加,豬群的平均日采食量、日采食時間和日采食次數都有降低趨勢,采食高峰時間會隨之出現偏差[1]。這表明飼養密度過高會影響豬群的生長性能,同時飼養密度過低也會降低日采食量。因此豬場應對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進行飼養密度的測定和觀察,確定其最佳的飼養密度,探究采食規律,以在最佳的采食時間進行飼喂,提高采食量,促進豬群良好生長。
隨著科學、現代化養殖的普及,傳統的密集型養豬已不再適用,因為飼養密度過大會帶來空氣質量差、疫病不易控制、豬群內打斗增多、休息靜臥時間減少、生長性能低等不良后果。飼養密度對豬群的生長性能影響顯著,一方面飼養密度過低時,豬的競爭性采食行為減少、飼料報酬率增加、日增重降低。另一方面飼養密度過大時,豬的競爭性采食行為增加,導致弱者采食量不足,強者采食過量,造成生長速率差異大,不利于統一管理。尹基村等[2]對不同飼養密度對健康育肥豬群的生長性能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占地面積為1.0m2/頭的育肥豬的日增重和料肉比具有明顯優勢,這符合國家標準化規模養豬場建設規范的育肥豬頭均欄位占地面積的規定(0.8~1.2m2/頭)。因此豬群需要一個適宜的飼養密度以保證最佳的生長性能,最大化提高豬場效益。
豬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群居性生活能給豬群的生長帶來很多益處,比如通過競爭性采食能夠增加采食量和安全感、互相取暖、減少因外界環境改變帶來的應激等。然而隨著飼養密度的增大,群居性生活也給其帶來一些害處。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就會出現由于活動空間有限、采食空間不足等問題,進而限制豬群的散步、嬉戲、社交等行為習慣,以及由于食物、空間等的不足,增加爭斗行為,給豬群帶來安全隱患,會出現皮膚損傷等問題,容易引發疫病。除此之外,飼養密度過大會極大地影響豬舍環境,比如增加豬舍內溫度、細菌等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有害氣體增加等,引發豬對不良生活環境的應激,在社交、心理和環境的應激下,使得豬群的生理機能、行為習慣和環境難以協調,誘使咬欄、空嚼、咬尾、咬斗等不良行為的出現,嚴重影響豬群的正常生活,甚至導致豬只死亡。可見,飼料密度過大對豬群的行為習慣會造成不利影響。
只有豬群健康,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產生實際價值。特別是近幾年豬場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導致非洲豬瘟、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等疫病的發生,嚴重影響豬只健康。因此,要特別重視豬的健康問題。而飼養密度就是影響豬群健康狀況的因素之一,導致豬患環境病。例如仔豬出現腹瀉,一方面是高密度的飼養造成仔豬吃料時擁擠、吃料不均勻,因營養不良造成腹瀉;另一方面是小豬的抵抗力差,擁擠的生活環境造成豬舍內的濕度大,各類細菌、病毒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增多,容易引起其腸道感染。同樣,中大豬喘氣病和藍耳病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也與飼養密度有關,因為擁擠的環境和氨氣含量的增多共同為呼吸道疾病的病菌創造了良好的繁殖環境[3]。此外,豬胃潰瘍的發生也與飼養密度過大造成豬間的接觸、擠壓過多有關。因此,在豬群的各個生長階段,都要合理、及時地調整飼養密度,在增加豬舍利用率的同時,減少疾病的發生,保障豬只健康。
很多研究表明飼養密度影響著母豬的繁殖性能。首先,高飼養密度會增加母豬的應激行為、導致體質下降和繁殖性能下降。其次,高飼養密度會增加豬舍內的溫濕度和有害氣體濃度,從而導致母豬繁殖性能受到不利影響,使其繁殖性能降低。最后,高飼養密度會導致母豬的生殖激素和孕酮濃度降低,不利于母豬的分娩,從而延長母豬分娩間隔和產程、產仔成活率和產仔數降低。因此,要將母豬的飼養密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減少應激,使繁殖性能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進而促進生產效益的增加。
飼養密度對豬群的生長健康和母豬的繁殖性能都會造成影響,如果飼養密度過小,不僅會增加欄舍成本、浪費飼養空間,也不利于豬群的生長。如果飼養密度過大,會導致豬舍環境質量下降、食欲減退、生長緩慢、母豬繁殖性能受阻等影響,因此,養殖者要對飼養密度進行優化,從優化競爭性采食、實現豬群福利、增加安全感、增加經濟效益等多方面角度進行綜合考慮,設置合理的飼養密度。這就需要養殖者重視飼養密度的問題,改變飼養密度越大、養殖成本就越小的觀念。另外,針對本豬場進行飼養密度的觀察、研究,探討飼養密度對豬群生長性能、繁殖性能、健康狀況等的影響,確定適用于本豬場的最佳飼養密度,也為日后的養殖密度奠定科學基礎。
養殖成本是養殖場戶普遍關心的問題,增加飼養密度也是為了節省養殖成本,但是一味地增加飼養密度反而會起反作用。因此,飼養密度一定不要貪大,還應重視養殖管理,做好飼養環境衛生管理、飼料營養配方、生豬免疫監測、淘汰病豬和劣質豬等,多角度、多方面提高豬群的生產性能。
豬群的飼養密度不可盲目增加,否則會損害豬場的生產效益,而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研究,確定適宜的飼養密度,達到提高豬群的生長性能、保障豬群健康、提高豬場效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