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鋒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山東濰坊 262200)
在牛群飼養過程中,常常被一些疾病所困擾,不僅降低牛群生長發育速度、飼料轉化率,甚至還可以嚴重影響牛群的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生產中常見的疾病分三種類型:傳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和普通疾病,在此分別將這些疾病進行分析,以便管理者能夠正確掌握疾病的發病特點,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療,提高牛群免疫力和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確保牛群處于健康狀況,提高養牛場的經濟效益[1]。
牛肺疫是由牛胸膜肺炎支原體引發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牛的肺臟胸膜。牛肺疫又稱為牛傳染性胸膜炎,俗稱爛肺疫。主要傳染源來自于患該病的牛和陰性帶菌牛,病原體隨著病牛和帶菌牛的呼吸和口腔、鼻腔分泌物排出體外,污染飼草、飼料、料槽及其他飼養設施。牛肺疫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消化道和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發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冬春兩季更易發生。本病病理特征為纖維素性肺炎、漿液纖維素性肺炎和胸膜炎。本病發病緩慢,通常呈亞急性或慢性,但牛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本病是一種由牛惡性卡他熱病毒引發的急性、熱性傳染性疾病。年齡為2~4 歲的牛更易發本病,傳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帶菌牛,常年都可發病,但冬春季節更易發病。該病特征是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發生卡他性炎癥,高熱稽留,頜下、頸、胸部水腫,體表淋巴結腫大及全身敗血性病變。多為散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死亡率高達90%以上[2]。
本病是牛采食了被有機磷農藥污染的飼料、青草、農作物或飲用水,或者用盛放過有機磷農藥的容器存放飼料或飲用水,在飼料的旁邊存放農藥,在飼料旁配制農藥等情況,均可造成牛中毒。有機磷農藥可通過皮膚、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牛體而引起中毒。
中毒牛初期表現為神經興奮、狂躁不安、流淚流涕、口腔流出黏液,隨著病程延長病牛沉郁昏睡,食欲減退或廢絕,眼結膜赤紅、瞳孔縮小,口吐白沫、呼出的氣體有大蒜味,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發紺,肌肉纖維性震顫,胃腸蠕動加快、腸音亢進,腹痛腹瀉,糞便有時帶血,有時出現全身戰栗,肺部聽診為濕性啰聲,大小便失禁,抽搐痙攣,嚴重時因呼吸中樞麻痹而窒息死亡[2]。
本病是指由于食用含有硝酸鹽含量高的飼料以及飼料搭配、飼喂前儲存不當或采食后在牛瘤胃內被還原成劇毒的亞硝酸鹽而引起的中毒。本病的癥狀表現為病牛流涎、嘔吐、腹痛腹瀉,耳、鼻、四肢及全身變涼,體溫降低,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發紺,心跳急速,站立不穩,肌肉震顫。嚴重者昏迷倒地,窒息死亡[2]。
本病是一種因為牛采食了不易被消化的飼料而引起的消化機能障礙或停止的一種疾病。本病也可能是由創傷性網胃炎、瓣胃阻塞等疾病繼發的瘤胃積食。該病的癥狀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弓背,左腹部堅硬,左腋窩凸起,反芻,呻吟等臨床癥狀。
胃腸炎主要是病牛采食了發霉變質的飼草飼料或是因為草料的加工方式變化造成的。本病的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體溫升高,結膜潮紅,呼吸加快,表皮溫度不均勻,停止反芻,糞便稀薄且有黏液、味道惡臭,撫摸病牛腹部反應敏感。
牛感冒多是由于牛群生存環境氣候突變、溫差大等因素都可引起急性、發熱類感冒的發病。該病的癥狀多表現為精神低沉,食欲不振,被毛逆立,畏寒冷,耳尖、鼻端及體表溫度低但病牛體溫升高[2]。
牛傳染性疾病的類型很多,因病毒、病菌、飼養、環境、體質、消毒等因素難以控制,所以給養牛場的防治工作增加很大難度。稍不注意,會給養牛場造成很大損失。所以要求一線生產人員平時注意觀察牛群,發現病牛應及時將病牛和其它牛隔離飼養,迅速隔絕病原體,并及時對飼養環境帶牛徹底消毒,如果病牛病情嚴重沒有治療價值或是烈性傳染病應及時將其淘汰。牛舍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舍內衛生、干燥、空氣清新,每天將牛的排泄物清除,每周牛舍及其周圍進行2、3 次消毒,保證環境衛生,盡最大努力做好消毒工作,從根本上消殺病原微生物。另外,切記從外場引進的新牛應進行檢驗檢疫,隔離飼養,沒有疾病時才能混群飼養。
喂牛的飼草不能太短,以8~10cm 為宜,所喂的飼草飼料應均勻地放入料槽內,尤其是精飼料,避免每只牛采食不均。還應強調喂給牛的飼草飼料不能被有毒有害(比如農藥、除草劑等)物質污染,存放草料的庫房應清潔、衛生、通風、干燥、屋頂密封不漏雨(雪),以免草料發霉變質,給牛帶來疾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飼草在收割、打捆、存放、飼喂時要仔細檢查,避免有鐵釘、鐵絲等堅硬物混入。制定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定時飼喂(飲水)、讓牛生活有規律,避免牛因饑飽無常發生消化不良等疾病。每天要給牛足夠的清潔衛生、符合牛飲用標準的水,不能讓牛喝被污染的水,以保證牛有個健康的體質,增加其抗病力和免疫力,為牛群健康生長、生殖繁育打下堅實是基礎[3]。
不同品種、不同日齡、不同用途的牛應分群飼養,采用不同營養標準、不同的飼養方式進行飼養管理,不能不分牛的具體情況混群,因為不同品種牛的生活習性、體質、食性、營養需求等各不相同,應分群飼養,科學管理,才能有利于牛群發揮各自的生產性能。
如果飼養環境陰暗潮濕容易滋生病菌,增加牛群感染發病機會。應及時對環境進行清理和消毒,殺滅環境中的病原體。同時保持圈舍干凈干燥,防止病菌滋生和繁殖。建議采用開放式飼養,讓陽光照射進入牛舍,起到紫外線殺菌的作用。準備好幾種不同類型的消毒藥物,輪換交替使用,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和提高消毒殺菌效果。選用合適的消毒工具,并定期清洗干凈,根據不同的場所采用相應的消毒方法或工具,也有利于徹底殺滅環境中存活的敏感病原體[3]。
為了提高牛群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需要給牛群定期接種疫苗,刺激免疫系統產生較高的抗體水平,增強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一旦發現牛群有異常情況,需要緊急接種疫苗,促使牛群產生有效保護力。這樣根據牛群實際情況,科學選擇疫苗來進行免疫接種,抵御病毒入侵,確保牛群處于健康水平,力爭養殖場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畜牧產品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促使我國畜牧業得到迅速提升和蓬勃發展,尤其是養牛業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養牛生產中會受到一些常見疾病的困擾,不僅威脅著牛群的健康狀況,還嚴重降低牛群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和生產性能,進而降低養牛效益。為此必須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改善飼草管理、科學分群、加強衛生防疫等措施,來提高牛群體質和抵御病原體的能力,維持牛群健康狀況,提高養牛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