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琴 羅海濤
現代學徒制起源于德國,其“雙元制”教學被公認為是現代學徒制的典型代表。我國學徒制的發展至今已具有悠久歷史,它傳承于傳統的學徒培訓。2014年,國務院正式提出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標志著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進入了試點階段。教育部于2015年1月遴選出包含100所高職院校在內的165家單位作為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就是其中之一。高職院校想要在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中脫穎而出,應成立“校內現代學徒制管理中心”,搭建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學生(學徒)信息管理平臺,統籌管理,建立具有執行力的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運行機制[1]。
我國的現代學徒制改革正處在由傳統的師徒制向現代學徒制的轉型過程中,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是我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之一,目前已有汽車檢測與維修、旅游管理兩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正籌備將學徒制試點拓展到6個專業,新增2個專業入選現代教育部學徒制試點項目。隨著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拓展,教學運行管理方面職責協作不順暢、管理不明確、監控與評價機制不科學等許多深層次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因此,必須與時俱進地創新教學運行管理制度。
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制度體系的設計需以創新觀念為指導,以共享觀念為前提,校企“雙主體”依法辦學,力求在“學理”和“法理”之間達成有機統一。在設計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運行制度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現代的學徒制說到底是一種教育制度,它不同于為企業提供免費或者低廉的短期工資,其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企業需求與標準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現代學徒制的施教方必須要本著教書育人原則與理念,重新構建教學運行管理體系,并保證在各個環節都能有所體現,方能保證現代學徒的高質量培養[2]。
現代學徒制的多主體特性決定了在制度的具體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學徒制度的教師、企業、學生(學徒)、家長都會參與其中。在具體的制度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做到成果共享、風險共擔、體現共同設計、共同實施,各方利益均衡協調發展。
高職院校在進行現代學徒制的教學運行制度體系設計時,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由于制度的對象就是受教育的主體,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生活、待遇與安全等問題,切實維護學生各項合法權益。特別是要避免把學生當成企業的廉價勞工,學員在企業的勞動保護、待遇、福利等方面必須得到保障。
教學管理制度的設定旨在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保障完成培養目標任務和各環節任務的順利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突出特色是校企深度合作,在這種模式下,校企雙方在各個環節的權利、責任、義務必須理清楚,否則容易出現扯皮現象。要從班級組建原則、學員的選擇、班級組建、教學組織及經費管理等方面推進現代學徒制有序開展,要注意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原則、內容、要求等方面來規范框架和格式,從主要職責、考核方法依據、保障措施資料存檔等方面規范管理;這方面的管理制度主要解決校企雙方如何協調實施教學組織與運行管理的有效銜接等,保障了多元主體尤其是學生的合法權益[3]。
現代學徒制中的教育對象具有在校生和企業學徒的雙重身份,作為在校生,必須遵守學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學徒應遵守企業的員工管理制度,但又不能完全按照原本的管理制度執行,所以,應建立適應學徒制項目特點的學生(學徒)管理辦法,規范學生(學徒)的行為。組織形式方面,學生(學徒)可以實行在校期間以班級管理為主,小組管理為輔,在企業期間實行小組管理為主,班級管理為輔的合作管理模式。借助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學生(學徒)信息管理平臺,對學生(學徒)學習培訓過程信息化管理。以招生招工環節為起點,詳細記錄學生(學徒)受教育的全過程。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和運用,使學生(學徒)個性化發展得到充分尊重。學校、企業、學生個人等各方面能及時、全面了解接受教育和掌握情況,為多方參與教學質量評價與反饋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數據。
現代學徒制師資隊伍是傳授給學生(學徒)知識和技能的實施者,現代學徒制的成功實施需要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校企深度融合,客觀上要求教師隊伍既能懂教學又具備一定的行業背景和經驗。應借助校企雙方各自的優勢平臺,相互借鑒。在專業教師建設方面,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培養方式,階段性地派出專任教師到企業崗位工作,掌握專業前沿動態,將所學知識引入課程,提高課堂的適用性,培養“雙師型”骨干教師。另外,為了彌補專業教師實踐水平不足的缺陷,聘請企業中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操作能手作為企業老師,培養學校兼職教師,實現師資隊伍教改、教學、科研、服務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學校和企業執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聯合對教師的認定進行考評。現代學徒制校企教師互聘互用的“雙導師”管理制度主要解決專業教師企業實踐經驗不足、現階段師資力量不足、專職教師結構比例不合理、企業師資積極性不高,高校與企業的人員互聘互派不暢以及校企橫向課題聯合研發度不高等問題,形成校企協同的育人機制。
目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實行的是學分制,對高職學生畢業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三年的校園期間修140個左右的學分,學分的取得是通過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既定的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太多的剛性制約。
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是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的“工”與“學”交替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重組,使教學過程較傳統模式更呈現新的問題。比如,學生(學徒)在校表現良好,學習成績優秀,但在企業不能從事相關的技能操作,或在企業里表現良好卻不能通過該課程的理論考試;又比如學生在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完全掌握了相關的理論與操作,再參加規定課程的學習及技能的培訓,顯然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傳統的固定學分、學制已不能滿足現代學徒制的需求。
“學分銀行”是一種模擬或借鑒銀行的基本功能與運行機制,用學分替代貨幣,通過對學分的存儲、轉換、兌換等過程,以學分為載體記錄學生(學徒)參加學習的經驗和成果。調整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學籍管理辦法,實行學生(學徒)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學籍管理,建立對學生(學徒)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破解制約學徒制發展的剛性管理制度,建立“剛柔結合”的教學組織管理制度。
現代學徒制以校企“雙主體”育人為基本特征,必然要求實行“校企共管、多元評價”,建立分段育人、多方參與評價的教學管理制度。考核評價實際將對最終培養的人才與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對比,進而檢驗兩者的達成度以及培養效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對學生(學徒)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崗位業績等方面可以通過平臺數據分析實施全面的評價。可以成立專家組,對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標準、核心課程等進行專項評價。實踐技能方面尤其要突出企業的評價主體地位。
學校、企業和學生(學徒)對日常課程教學也需要監管。比如質控部、教務處、學徒制項目試點管理中心、企業項目負責人對課程教學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視,做好日常巡視記錄;隨堂聽課,組織學生座談,抽查教學資料;學生(學徒)定期不定期地向學校和企業負責教學質量管理的部門反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共同協調解決影響教學活動成效的問題。不同的管理層監管各有側重,形成一個互聯互通、分工協作的教學質量監管組織共同體,強化教學活動的規范化,保證完成學校學歷教育和企業學徒的要求,滿足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技能評價等方面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標準等。再有,建立綜合社會評價系統,充分考慮學生、家長、企業、行業專家等信息反饋,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質量。
教學環節與生活環境等保障制度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設施、實習實訓材料、體育設施、住宿條件等。從高等教育成本監控的角度看,現代學徒制還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特別是引入合作企業的資金、設備、場地等。這些制度是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教學運行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確保了現代學徒培養各環節的運行和有序銜接。
總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應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做法,將重點轉向多方協作、參與管理的引導和服務。努力建立體現各校特色、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創造科學的制度環境,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學生(學徒)創新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