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其
(貴州省赤水市旺隆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遵義 564703)
飼養烏骨雞的林地需要遠離交通要道和大型化工廠,保持飼養環境安靜,避免受到病原體污染或噪音騷擾。要求林地采光條件和通風性良好,并且具有充足的清潔水源。然后根據飼養烏骨雞的數量來設置圍欄,如果采用竹籬笆做圍欄時,一般竹子間距不要超過2~4cm,并且高度在1m 以上,避免烏骨雞跑出去或者其它天敵進來騷擾雞群。建議林下放養烏骨雞按照每畝飼養20~30 只為宜,有條件的可以采取全進全出和自繁自養方式,公母比例為1:10。
在選擇好飼養林地后,需要根據飼養數量來建造雞舍,保證雞群晚上或白天有很好的休息場所,并且能夠躲避雨雪的侵害。雞舍面積按照飼養5~6 只/m2來建造,要求雞舍為長方形,高度為2m,在舍內距離地面30~40cm 的位置搭建塑料網或鋼絲網,網目大小適宜,不僅能夠讓雛雞自由活動,而且還可以順利地讓雞糞漏下來,這樣可以減少雞群與糞便的接觸,網上應該按照每50 只雞一個小隔欄來飼養,有利于提高雞群成活率[1]。
在雛雞進舍前需要對供暖、采光、通風等設備進行安裝和檢修,保證舍內光照充足和空氣質量良好。然后按照每30~40 只烏骨雞一個料槽,每80~100 只雞一個水槽來擺放,保證水槽和料槽擺放均勻,雞群能夠很好地尋找到飼料和飲水。在進雞前2d 對雞舍進行預溫,要求舍內溫度達到28℃以上,以便雛雞入舍后能夠很好地活動開來,避免低溫給雛雞帶來的不良影響[2]。
同時根據烏骨雞飼養管理手冊提供的營養標準來合理配置飼料,結合市場原料價格和實際生產水平,來科學生產和加工飼料,保證飼養營養全價,能夠滿足不同生長階段雞群的需要。切忌在飼料中添加違禁藥品或添加劑,更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物質,以免影響雞群正常生長發育或形成藥物殘留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另外準備好開口藥物和日常生產需要的疫苗和藥物,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雛雞入舍后需要將溫度逐漸升高到32~33℃,前3d 維持這個溫度,從第4 日齡開始逐漸降低舍溫,在一周內將舍溫降低到30℃,大約每天降低0.5℃即可,第二周舍內溫度維持在28~30℃,第3 周溫度達到26℃,第4 周舍溫降低到22℃,第5 周以后溫度保證在18~20℃即可。根據實踐證明,雞舍內的溫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字,需要根據雞群具體表現和實際情況隨時調節舍溫,保證雞群生活在舒適的溫度范圍內[2]。
剛出殼的烏骨雞需要較高的濕度,要求舍內前3d 濕度達到60%~70%,這樣雛雞感覺不僅舒服,并且有利于羽毛和呼吸道黏膜的發育。隨著雞群日齡的增加,對濕度的要求相對較低,2 周齡后舍內濕度維持在50%~60%范圍內最佳。
雛雞入舍后前4d 需要23~24h 的光照時間,光照強度為60lx,促使雛雞盡快尋找到飼料和飲水。隨著雛雞日齡的增加需要逐漸減少光照時間,在2 周后光照時間減少到18h,光照強度可以降低到30lx,2 周齡后每天減少光照15~30min,直到減少到8h維持恒定光照。在2 周后如果外界溫度適宜,就可以將雛雞趕到背風的地方曬曬太陽,逐漸適應外界環境條件。
育雛階段需要供給全價飼料,采取少量多次的飼喂方式,每隔3h 左右飼喂1 次,并隨時添加飲水,保證雞只能夠隨時采食到充足的飼料和飲用到清潔的飲水。在雞群生長到40 日齡后,逐漸增加青綠飼料的飼喂量,并且將全價料更換為稻谷或碎玉米。在外界氣溫適宜的情況下,可以將雞群趕到竹林下面來訓練放牧飼養。注意做好飼喂或飲水器具的更換或過渡工作,保持料槽和水槽清潔,避免飼料或飲水受到污染,在溫度較低時需要供給溫水,保證雞群飲水充足,有利于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生長速度[3]。
雞群生長到40 日齡后開始逐漸放養,主要讓雞群在竹林下采食蟲子、野草和草籽等雜食,晚間放養回舍后再補充飼喂一些飼料原料,例如:玉米、米糠、稻谷和紅薯等。可以將補充的飼料進行熟化,放入料槽中讓雞群采食,有利于提高飼料轉化率和增重速度,并且還可以降低雞群發病率。
晚間需要將雞群全部趕回舍內進行補充飼喂,并且在放牧期間需要根據外界天氣變化,隨時將雞群趕回雞舍,避免受到大風、雨雪等不良氣候的影響,否則雞群容易受涼發生感冒或呼吸道疾病。放牧時雞群容易發生寄生蟲疾病和呼吸道疾病,需要對雞群定期使用抗蟲藥物進行驅蟲,預防寄生蟲疾病發生。根據不同季節和生長日齡投喂抗生素進行疾病防治,減少烏骨雞發病風險,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3]。
總之,烏骨雞屬于特定品種,不僅與肉產品一樣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藥物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觀念越來越強烈,烏骨雞這一神奇食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寵,促使烏骨雞的飼養量逐漸擴大,尤其是在林下飼養烏骨雞更受到歡迎。貴州省赤水市的竹林資源非常豐富,并且竹林下面土壤肥沃且干燥,對烏骨雞的生長發育非常有利,上面將林下飼養烏骨雞的技術要點進行了詳細介紹,希望給廣大養殖朋友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