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輝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地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F代化、智能化的先進制造業,將提振我國的綜合國力,維護我國世界地位,打造世界強國,使國家和民族長治久安[1]。
2011年我國提出了一種現代學徒制,即以培養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為目標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最主要的是要培養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順應社會發展形勢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及時改變教學模式,以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為載體,以工匠精神培養為引領,通過與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共制、教學團隊共享、教學資源共建、教學培養共施、評價機制互認”和“雙主體、雙導師、雙身份、雙協議”的“雙元制”教學,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實現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使其不斷構筑學生職業技能素養,為學生適應企業人才能力需求奠基。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正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成為培養的學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載體[2]。
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校企聯合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多采用聯合企業和學校根據學生在企業學徒從事的崗位相關能力需求共同開發制定。尤其是將實踐性教學的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相融合,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實踐教學,在實習過程中完成部分工作,工匠元素更好地體現在實踐性教學中。使用的教材一般采用聯合企業和學校共同編寫的活頁教材或工作單式教材,融入了更多的企業文化和真實的工作案例。將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實踐性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的遷移與調整,應用于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非試點班校內的相關實踐性教學中,使學生在校內實踐過程中體會到企業的真實的工作過程。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是培養的從事機械相關工作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未來在企業里將從事基礎崗位工作的藍領人才。伴隨著國內企業不斷與國際接軌,企業對應屆生人才的需求重點發生了變化。
在現代學徒制的背景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工廠化管理可通過以下方面構建。
學校任教教師需要的是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素質的“雙素質型”教師,而且需要教師具備所授實踐課程相關的企業經驗。任教教師參與學徒制企業的頂崗實踐技改技革等活動,對企業工人的“匠心”“匠藝”“匠德”有著深刻的領悟,需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才能夠更好地通過實踐性教學將工匠精神傳承給學生[3]。
學??梢酝ㄟ^聘請企業技能大師、技術能手參與教學,采用企業導師授課或者是校企雙導師授課的模式進行教學,校企共同組建雙師教學團隊,通過企業案例、產品項目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企業技能大師、技術能手的工匠精神傳承給學生。
校內實訓室實訓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的基礎,實訓基地的建設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實訓室實訓基地采用校企共建的模式,全方位融入企業元素,實訓設備為企業當前實際應用的設備,可實現真實操作,完成真實產品的生產。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品質至上、敬業奉獻等工匠精神[4]。
充分結合企業的優勢領域,積極構建校外的實訓實習基地,使學生在校外的實訓實習基地進行實訓、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在實習崗位上對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更好地鞏固和提高,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更好的培養,工匠精神得到提升。
8S就是整理(Seier)、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學習(Study)八個項目。
8S精益管理雖然最初目的是對生產流程中的人、機、料、法、環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使人養成事事巨細、工作遵規守矩、節約、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與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實際上是相一致的。員工在工作中養成了仔細認真、敬業擔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員工強則企業強,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實踐性教學管理中引入8S精益管理模式,推進“整理、整頓”,合理規劃實踐性教學的相關元素,合理存放和布局實訓物資和工量具,推進“清掃、清潔”,及時保養擦拭工量具和設備,清掃場地,形成機光馬達亮的實訓環境,并持之以恒養成習慣。推進“節約、學習”,養成節約資源、勤儉治學、刻苦鉆研、終身學習的習慣。將上述習慣規范化制度化,每名學生都悉心遵守,實現“安全”的學習。最終將8S精益管理內化于心,使人養成事事巨細、革除粗心大意,工作遵規守矩、節約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職業“素養”。在8S打造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向新時代弘揚的工匠精神靠攏,更好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培養工匠精神。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環境文化是一種具有強大滲透力和影響力的隱性教育力量。環境文化所營造的育人環境能夠潤物細無聲地作用于學生精神素養的塑造過程,包括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言談舉止等,對學生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校園文化對學生來說,所提供的是一種接近于真實的感知環境。身處這種環境之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從而達到了一種從根本上影響人、塑造人的育人效果。將工匠文化引入實訓室文化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實訓室文化育人的過程之中,通過文化建設展示、體現、彰顯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與學生的思想價值相融合,從而使得學生從內心深處具備工匠精神,更好地成長為具有“職業情懷”的技術技能人才。
要依托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做好將專業技能培養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格局,在實施實踐性教學時,應在“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基礎上做好課程思政工作,使課堂真正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以專業、行業為基礎,結合習近平新時代發展理念,在課程教學中引入豐富的思政素材,包括大國工匠、時代楷模、歷史典故、改革先鋒、勞動模范、先進人物以及學校優秀教師、優秀畢業生等典型人物事跡案例,以及時事新聞、熱點話題、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專業的新方法、新技術等緊跟時代主題的思政元素,使實踐性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形成協同合作的有機整體,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服務和作用于“立德樹人”這一中心。
高校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和陣地。在工匠文化的熏陶下,在課程思政的培育下,學生能夠自覺地向大國工匠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使自身的工匠精神在實踐性教學中得到升華。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及“四新”經濟的涌現,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由掌握單一專業技術技能向掌握多專業綜合性技術技能的延伸,這一需求的變化同時促進了高職院校更加重視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針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學生,采用校企雙導師共育模式,依托于智能制造專業群以及相關專業,對學生進行創新引導,打破實踐性項目源于單一專業的壁壘。以學生的自主選擇和導師引導相結合,開發多專業綜合性實踐項目的教學模式,將成為助力創新能力提升和工匠精神培養的新方向。
在濃郁的工匠文化和崇高的思政氛圍中,以現代學徒制模式作為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載體,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融合校企雙方的有效資源,積極參照企業工作過程建立的教學項目,引入工廠化管理模式,打破專業壁壘,培養學生創新創造思維,最終實現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為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提供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