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平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三亞 572022)
高校黨建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為學院及學校工作提供精神動力和組織保障。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是一所大學的靈魂,關系學校的長遠發展,良好的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能夠促進學校改革和發展,保證學校實力提升[1]。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建設必須緊緊依托專業,教工支部黨建工作只有融入專業建設才有抓手,黨建工作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凸顯其在推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中的顯著作用。結合高校人才培養中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核心內容,研究“黨建融于教學”、“黨建融于科研”、“黨建融于社會服務”的“三融”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融合機制,從而更好推進專業人才培養,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煥發基層教工黨支部黨建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任務,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而在當前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建設過程中,黨建與專業建設兩張皮、黨建工作與專業建設分割現象較為突出,黨建未能很好融于專業建設。黨建工作具有一定難度,教工黨支部黨建具體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境。
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書記主要由專業教師擔任。專業教師本身有著較為繁重的教學工作任務,而教工支部黨建工作涉及黨員管理、黨員教育、黨日活動、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工作,專任教師難以同時肩負專業教學和黨支部黨建工作,影響黨建工作的實效和創新性,黨建工作效率不高。
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黨員大多是專業教師,黨員管理、三會一課、黨日活動等都圍繞專業教師開展,缺乏創新開展黨建活動的抓手。
高校要遵循全員、全方位、全員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課堂教學作為高校育人的核心環節,在傳授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塑造方面起到基礎作用。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實現為黨和國家育才的根本目標,要嚴把課程教學關。而目前課程教學中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只教書不育人,缺乏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對愛國、愛黨、愛人民等價值觀缺乏深度理解,高校各專業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建設薄弱。
限于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工作多、難度較大,大多數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制度比較抽象、籠統,挫傷了師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動開展方式大多是走形式、過場子[2],未能扎實推進基層黨支部黨建工作。同時,黨建工作的創新性有待強化。
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建設要更有效地發揮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要與業務工作融合,更要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只有將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融合,才能凸顯黨建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三融”視角的高校教工黨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融合機制主要體現在黨建與專業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融合,通過教工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全方位、全過程的融合,實現“三全育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實現為黨和國家育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剖析高校教工黨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融合的機制及具體建設內容。
1.建立專業教材、教案及課堂教學審查制度
課堂教學不僅僅在于專業理論知識、技能的傳授,高校教師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突出人才培養的育人導向,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培養,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學生價值觀塑造過程中,要加強對教師專業教材、教案、教學設計的審查,并由專業負責人對教材進行審核,保證所選用的教材符合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教案等要融入思政元素,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作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強化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2.開展支部黨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
“黨建+ 課程思政”,是指通過加強黨建,推動黨建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黨建的成果助推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使黨建與課程思政協同共進、相得益彰[4]。在黨建引領的大背景下,課程思政的高校思政課程改革是為了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育人過程包括價值觀塑造、專業知識傳授、技能培養。高校課程教學要從教學大綱、教案、教學內容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從課程教學的育人環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愛國主義、意識形態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5]。支部黨員引領課程思政教育,每位黨員結合自身課程實際開展1 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
3.實施“黨建+ 新生專業入學教育”項目
講好學生大學生涯的“第一課”,將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等思想傳遞給新生,打好基礎,扣好學生大學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4.教工黨員參與專業班級學風建設
教師黨員要引領班級學風建設,要從專業上給予學生指導,做學生專業學習上的領路人,營造學生學習專業、投身專業的良好氛圍。黨支部要建立黨員和專業后進生結對幫扶制度,幫助專業學習后進生解決學習上面臨的問題,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專業學習能力。
“黨建+ 科研”主要三個層面進行融合,一是把握教師科研的意識形態問題,二是開展“黨建+ 科研”的課題研究,三是加強黨建融于專業建設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為了更好實現三個方面的融合,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1.堅持科研為黨和國家服務,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一是鼓勵專業教師深入研究國家面臨的精、尖、難問題,做好科研攻關。二是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內期刊雜志上,方便國內科研工作者學習和借鑒。
2.開展教師科研成果審查,嚴把科研方向關
教師科研要堅持正確方向,把好意識形態關。學校(院)要建立教師科研成果審查機制。首先要明確課題申報人、論文、著作等成果作者的主體責任,要做好科研成果意識形態自查自糾。其次要由專業負責人或所在黨支部進行科研成果審查,避免出現政治意識形態問題。
3.開展黨建理論研究,形成一批示范性黨建理論研究成果
一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教育改革研究。二是開展黨建理論研究(申報黨建創新項目、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研究)。三是在黨建引領下開展科研項目。
教工黨支部黨建活動需要深入學生、深入基層,進入紅色革命紀念館。黨建活動需要建立規范化實踐教學基地,以便教工黨員組織專業學生開展專業實踐活動,使教工黨員和學生體察民情、了解民生,加強對基層社會的認識。
1.共建“黨建社會服務實踐教學基地”
結合專業實踐教學基地,與三亞市希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建黨建社會服務實踐教學基地,為黨建活動提供場所和實踐環境。
2.開展“黨建+ 社會服務”實踐教學活動
支部黨日活動要與專業實踐教學相融合,依托黨建社會服務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困境兒童、社區老人、環境保護等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教工黨支部黨建要依托專業實踐活動,由專業教師黨員帶領專業學生開展專業實踐,實現教師黨建活動與專業訓練、實踐活動互動融合,形成“黨建帶專業建設,專業建設促黨建”的協同育人機制。
如何以黨建促進高校教學與管理工作是當前高校黨建工作面臨的一大新課題[6]。高校教工黨支部堅持“一流黨建引領一流專業建設”的理念,聚焦專業建設,創新育人體系[7]。通過將支部黨建融于專業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取得了豐碩的專業建設成果,全方位培養了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知識扎實、技能水平較高的專業人才。
以高校人才培養為抓手,將教工支部黨建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一方面保證了黨建工作能夠依托具體業務工作,將黨建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保證了高校人才培養能夠遵循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建立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因此,兩者融合避免了重復性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
高校基層教工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融合要有效開展,就必須結合黨建工作和教學工作實際,將黨建工作融入到教學的各具體環節。在實踐中,基層教工黨支部從教案、教學大綱、課堂教學、科研選題、內容、黨建社會服務實踐教學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和方法,能較好地指導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黨建與專業建設的融合。
“黨建引領+ 專業引領”是兩個引擎共同推進專業建設。黨建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專業建設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雙引擎”驅動專業高質量發展。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工第二黨支部為例,該支部以社會工作專業和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教師為主體,2019年通過校級示范黨支部的驗收,2020年榮獲校級先進黨支部。在黨建引領下,社會工作專業獲得省級一流專業、省級特色專業和省級應用型轉型試點專業等,并兩次榮獲省級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專業于2019年通過教育部審核,獲批招收第一屆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專業建設成效明顯。
在創新模式方面,構建了一套“三融”的高校教工黨支部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機制,該機制具體、詳細地闡述了教工黨支部建設與專業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做法,對高校基層教工黨支部建設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