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核工業二七〇研究所財務資產部 江西南昌 330200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中國的地質勘查單位不過十幾家,地質勘查行業處于零星、分散的狀態;五十年代后重工業部、燃料部等部門也逐漸增強了自己的地質機構,后發展成了地礦、冶金、有色、石油、煤炭、核工業等地質勘查體系[1]。
近年來,國民經濟從高速發展轉為平穩增長,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使地質勘查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工作量投入逐漸降低,財政資金投入逐漸萎縮,地勘單位從傳統的資源勘查、工程勘查類工作延伸到了環境評價、地災治理、土壤環境修復等領域,但多數地勘單位經濟運行質量低下,發展陷入困境。
地勘財務制度(96 版)更接近于企業會計制度,地勘單位實施政府會計制度的跨度過大;政府會計制度能更好的反映預算資金收支情況,但對經營性業務的核算不是特別適應,“平行記賬”模式對于經營業務而言核算工作量更大;基礎地質勘查工作環境惡劣,人工成本支出相對較高。
地勘單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主辦單位之間是隸屬關系,企業化與事業化界限不清,產權為國家所有,限制了地勘單位融資渠道;在“大地質”對地勘工作的新要求下,部分地勘工作需求與供給不匹配;地勘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薪酬分配、產權管理等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地勘單位主要依賴財政資金支持,流動資金規模小,而地勘工作投入高、周期長,投入產出比較低,沒有多余資金投資探礦權,導致探礦權獲取難度大,難以保證后續生產的延續性和主業規模擴大。
地勘單位在市場化經營過程中,不斷擴大地質周邊產業的發展,如工程勘察、施工等領域,這些經營活動賺取的利潤,用于彌補事業費、離退休費的不足,但市場經營帶來了較大的資金需求,導致投資、融資、資金運營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的風險。
地勘單位部門之間職責劃分不清,容易出現管理真空;未建立有效監督機制,極易出現各類風險;經營決策缺少必要的可行性研究,重結果、請輕預測和過程管理。
地勘單位重視技術人員,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引進缺乏規劃,導致地勘單位極度缺乏管理類高端人才,同時面臨著離退休人員比例大、富余人員過多、隊伍臃腫等問題[2]。
一是保留原地勘會計制度特有的核算方法,如:管材攤銷、管理費用分攤計入預算內項目成本等核算方法;二是嚴格區分不同性質的業務,預算內資金實行政府會計制度,經營性項目實行企業財務制度進行核算;三是建議預算內地勘項目核算科目與部門經濟支出科目統一;四是簡化地勘項目會計科目,工作項目成本(工作手段)科目的設置意義已經不大,可通過輔助核算手段進行歸集,這有效避免了平行設置大量相同的費用科目,便于開展預算的執行的分析,精簡賬簿數量。
(1)完善資金預算管理。一是建立預算管理機構,預算管理機構要包含以財務、審計、生產部門相關人員,業務和財務要充分融合,各專業人員發揮協同作用,對資金預算編制給予一定指導,定期開展資金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保證資金預算的合理,能夠與業務計劃無縫銜接;二是強化資金預算的指導作用,按月、季、年度分別編制資金預算,日常各類經營活動必須以資金預算為依據,預算執行情況要與考核掛鉤。
(2)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建立健全應收賬款管理體系,一是要將“兩金”考核指標分解到各生產單元,細化責任,層層落實;二是通過合同管理的細化,加強源頭管理,在合同簽訂時要對付款方式、期限等必要條款進行認真審核,對重大項目合同要經過法務部門審核后方可簽訂;三是要制定科學的信用額度、合理的信用政策;四是加強應收賬款事后管理,定期發送詢證函,保留過程記錄,防止超過訴訟時效,債務“過期”。
目前使用較多的地勘項目預算標準是《地質調查項目預算標準》(2010 年版)和《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預算標準》,兩項標準分別頒布于2009 年和2011 年,經過近10 年的使用,筆者認為相關經費標準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國民經濟水平,財政部門應聯合其他主管部門制定全新的預算標準。
地勘單位必須嘗試打通財務系統與業務系統的對接,從合同管理、采購管理、銷售等等流程入手,形成有效的跨部門管理體系,最大限度將物流、服務流、資金流、人力資源集成一體化,搭建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的信息化平臺。
地勘單位應設立獨立的內審機構,塑造多元化的審計人才隊伍;通過多種手段及時進行審計繼續教育,多維度擴寬內審人員知識結構,熟練掌握職業準則和職業行為規范;拓展地勘單位現有內審工作領域,從傳統的財務審計轉變為績效審計、風險審計、價值創造,從監督職能逐漸拓展到地勘單位治理、戰略等領域[3]。
綜上所訴,地質勘查單位應制定符合實際情況核算方法,積極預防資金風險,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增強信息化程度,培養高素質的會計隊伍,向管理要效益,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和能源結構改革,發揮企業自身、區域影響力優勢,開拓新產業,在保證公益性事業單位在基礎地質調查、鈾礦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領域的核心地位的同時,不斷提高地勘單位經濟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