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飛 馬雪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工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中華民族地大物博并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各種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交相輝映形成了民族的多樣性。隨著“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產業立鎮、城鄉融合,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新理念的提出。傳統民居村落不再是傳統的居住集合體,更應該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單元和重要路徑,是發展建設特色小鎮的基礎。這就要求傳統民居不僅要表現出文化性,還要保證建筑的安全、可靠和適用性。
保存至今的傳統民居年代均比較久遠,從建國之初到明國時期,甚至到清朝及清朝以前的民居均有保存。大灣村保存的建筑大部分是建國之初至今的民居,普遍保存年代為70 年。建筑現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建筑材料方面,所用主體結構和門窗材料為居住地附近的木材,主要為松樹和柏樹。為防止目材的腐爛變質,通常會在木材表面涂刷一層以梧桐油為主要成分的防腐層。但梧桐油較易燃,房屋的防火性不能滿足要求。屋頂主要采用小青瓦,這種材料易得且造價不高。但防水性能受安裝工藝影響大,且隨著時間過長容易掉落影響使用[1]。
二是房屋基礎工藝方面,由于當地房屋建造工藝水平較低和施工成本的考慮。房屋基礎通常用比較平整的大石埋入硬質土壤中,埋入深度根據地質情況決定,但普遍深度在1 米以內,上接木柱作為房屋承重的主要構件。隨著時間推移,土壤下沉,大部分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傾斜,部分年代較久遠的房屋甚至達到危房標準。
三是房屋的排水方面,此類民居選擇小青瓦斜屋面造型,自由排水方式。房屋四周挖土溝將雨水收集各戶獨立排出。但雨水溝未進行硬化處理,掉落的雨水一部分滲入地下,一部分沿溝排出。由于雨水的侵蝕導致土溝慢慢被沖刷消失,屋面水大部分滲入土壤中,排水溝功能消失。室內通常不設管道排水,生活用水通常采用直接排入雨水溝方式。沒有單獨的衛生間,在牲畜棚內入廁,同牲畜排泄物一同用于農作物施肥,衛生情況較差[2]。
四是內部裝修方面,此類民居在建造年代幾乎未考慮現代化家具,用木材作為取暖及生活用火材料,屋內設置取火點煙霧采用自然方式排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大部分房屋已通電,但大部分為后期安裝,因無預留管線安埋通道,室內通常采用絕緣線路明敷安裝自然走線方式。
房屋建筑作為人類基本生存要素之一,需滿足適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節能性及與環境的適應性。傳統民居的現狀已與現代生活的基本要求產生了很大的差異。
首先是房屋的安全方面。房屋所選擇的材料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房屋基礎的構造形式和材料選擇可能會導致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房屋內部取火會加速線路的老化,從而導致漏電、短路等安全事故。房屋邊坡的形式選擇及處理方式會導致邊坡垮塌從而危及房屋的安全。雨水的收集及排出方式會導致雨水不能快速排出而滲入地下土壤及邊坡,加劇基礎的沉降及邊坡的垮塌。生活用水直接排放至雨水溝對居住人的身體健康和當地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適用性方面而言,材料的局限性直接影響了其耐酸堿、腐蝕、風化的化學形能,地基基礎的牢固程度影響結構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由于建造年代的關系,房屋的的組成部分如水、暖、電、衛器具等的缺失也大大影響了房屋的適用性。
粗獷型的建造方式及排放方式導致房屋建筑與周圍生態環境產生沖突、與地區的經濟環境產生沖突,在建筑節能及與環境的協調性方面缺乏。由于此類原因,傳統民居在耐久性、可靠性等方面也有所不足。
傳統民居的建造體現的不僅僅是建筑造型的特色,更加深層次的體現了傳統文化。它不應該只是用于居住的建筑物,而且應當是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特色建筑。但同時它又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文化符號,而是可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建筑,應當滿足當代建筑的基本要求。從安全性而言,所選擇的材料應是能滿足安全使用功能的,所選擇的基礎構造形式、類型及房屋構造形式應當結合當地的地形地勢、巖土性質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房屋邊坡的治理應當選擇能夠滿足安全使用的擋土造型并輔以傳統化的裝飾。從傳統民族文化層面而言,房屋的建筑類型、特點,裝飾裝修細部應該體現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3]。
現代化應當與傳統民居特色相協調,在保證適用性的情況下對現代化部分進行設計而又不能破壞傳統特色。在裝飾特色上應考慮文化表現方案,既要能體現傳統民族文化,又不能過多裝飾而顯得雜亂無章、表現過度。應采用精細化的建造方式的取代粗獷型建造,通過制定特色民居施工工藝及工法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加強與環境的協調性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相匹配。
傳統民居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需要我們保護和傳承,在目前的經濟發展形態下已轉變為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單元和重要路徑。建造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文化特色更加彰顯的高品質的以傳統民居村落為基礎的特色小鎮,能充分發揮其助推農村產業革命、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