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陽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業余體育運動學校
舉重項目,肌肉爆發力訓練至關重要,舉重運動項目以爆發力為主,基本前提是運動員的力量。所以,運動員訓練的重點是短期增加自身肌肉力量,形成較大爆發力。舉重項目比賽時間不長,除了要對爆發力加強外,還要在短期內快速爆發。
“爆發力”的概念不明,比較抽象,具體指人短暫使用運動器械的過程,器械或人身產生較大位移的力量。爆發力類似轉瞬爆發力量,為了對其科學訓練,不只要求力量達到標準,還要合理搭配力量、速度和肌肉,協調配合才可提升短期的爆發力。
1.力量特點
運動訓練過程的爆發力項目,要求動作技術用力和功率輸出大。爆發力是短期內產生最大力量,加速工作后,對阻力有效克服,以公式表示:爆發力=FV。舉重項目器械質量和速度不同其他爆發力項目。舉重的器械重量非常大,而動作速度較小。
2.速度特點
舉重爆發力速度是克服極限重量的速度。如60kg級挺舉世界紀錄190kg相當于26.17倍7.26kg鉛球重量,2.5倍跳高或跳遠運動員體重,為得到1.5m/s速度,要在挺舉提鈴至胸過程克服190kg極限重量,明顯超過其他項目的難度。一般抓舉膝上發力最大速度為2m/s。
3.生化特點
舉重運動主要提供無氧供能,以爆發性動作克服極限重量做功。舉重訓練30min后,ATP-CP快速降低,累積大量乳酸,舉重運動的核心是無氧供能,其中磷酸原能力至關重要。長時間的舉重訓練,提高了無氧能力,有氧能力降低。舉重專項訓練結合有氧訓練,使舉重運動員加快代謝速度,提高無氧代謝能力。為了提高舉重運動員無氧能力,應有序實行有氧訓練,增強有氧代謝能力,消除專項耐力訓練后的疲勞感。
訓練過程加入動力性練習,對競技舉重的速度和爆發力充分挖掘。舉重訓練最基本的方式為動力性練習,其的肌肉收縮包括向心收縮、離心收縮和等速練習等。舉重運動員可借專業器械實現練習。
1.向心收縮
這一方法練習了舉重發展力量。特點是肌肉收縮時縮短克服阻力進一步開展工作,這里提及的縮短是指主動肌和協同肌,拉長對抗肌?;诓煌柧毮康模e重向心收縮練習包括:
1)大重量、少次數“強度訓練法”。練習強度保持85%的最大重量,且達到或極限強度。每組反復1-3次,大概8-12組。該方法訓練了絕對力量。它可以迅速提升絕對力量。
2)中上重量、少次數、快速度訓練法。選取80%的最高成績,每組快速練習2-3次,反復8-12組。這也是訓練爆發力的最佳方法。
3)小重量、多次數訓練法。訓練時選取6-8RM重量,每次3-4組,當訓練達到一定要求時,先增加12-15RM重量,再增加6-8RM重量,如此反復。該方法快速提高力量耐力和增加肌肉體積,訓練小肌肉群體和發展健美運動。該方法結合了強度訓練法,大強度深蹲后,再練習2-3組5-8RM,有利于股四頭肌最大程度發脹,獲得理想的效果。
2.離心收縮
肌肉離心收縮的力量練習還稱為退讓性力量練習,該項練習令神經肌肉系統負荷加重,增加了刺激頻率,這也是肌肉發揮最大力量的前提。不同水平運動員開展退讓練習的負荷也不一樣,低水平運動員練習時采取80%-100%最大負荷,高水平運動員練習時采取120-140%最大負荷。退讓性練習極有可能帶來肌肉疼痛,使力量下降。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注意控制訓練的力量與強度,同時加入拉伸練習。
退讓性練習配合克制性練習,配合的形式包括:
1)杠鈴應緩慢勻速放下,避免直接掉下杠鈴。
2)運動員練習過程,注意練習的順序,先退讓性力量練習,后克制性練習,杠鈴重量相當80%的最大重量。
3.等速練習
運動性練習的等速練習表現出特殊性,該項練習過程可忽略肌張力的變化,保持運動速度不變。等速練習不是真正意義的等速,代表了肌肉的變化率。慢速練習是指通過一般力量訓練肌肉,中速練習對爆發力訓練,快速是重點訓練肌肉的力量耐力。舉重運動員等速練習關鍵內容是中速練習。為了提高等速練習的精確性,先解析運動員舉重動作錄像,獲得各大關節角速度,以此開展等速練習,該種練習具有較強針對性,直接決定了比重成績,容易獲得理想的效果。但是,等速練習對器械要求較高,推廣難度較大。
爆發力特點為速度+力量,其借快速蹬腿、伸髖、提肘運動實現,相應提高了伸膝肌、伸髖肌、伸踝肌力。運動解剖學研究表明,軀干前傾度直接影響了臀大肌的原動或蹬腿提錘。綜合分析,現代舉重運動要求運動員協調用力以獲得瞬間爆發。發力前軀干無法前傾,臀大肌活動微小。根據現代舉重運動的發展規律,運動員爆發力迅猛,每次發力選擇不同的髖膝角度。由解剖學可知,上挺預蹲表現出“直、平穩、適中”特點,下蹲為了突出上挺爆發力,應保持合理的深度,從而提高上舉成功率。兩者預蹲發力所需時間不同,造成預蹲上挺發力和杠鈴高度不足,無法進入支撐。大部分運動員訓練下蹲翻、高翻、高抓等時,可以完全伸膝、伸髖、提肘發力,卻忽略了伸踝肌,造成運動員無法有效應用腿部。
運動學解剖學證明,下蹲翻和抓舉時,膝角≥135°,髖角≥165°,前者伸膝,抑制伸髖發揮的作用,后者強調了抓舉功能??焖侔l力時,膝角≥135°,股后肌群同步完成提肛、發力和伸膝動作。由伸髖的力學條件可知,協同肌彰顯了股四頭肌的作用。彎曲踝關節足背,拉長小腿后屈足,如此增加了收縮力。舉重運動員為了全面彰顯爆發力,應發展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
舉重動順利作完成需滿足時間和空間的要求,訓練過程科學調整重量。舉重比賽舉起的是極限重量,這些對運動員的靈敏性提出更高要求。運動員的靈敏性是指動作的協調性與準確性。爆發力訓練時,重點提高肌肉力量,控制肌肉體積增加。運動生理學知識說明,負重訓練發展肌肉力量時,利用大概70%-80%極限重量,加入90%-95%負荷,減少練習次數以對肌肉力量增加,有效保持肌肉體積不變。肌肉間內外部保持高度協調性,吸引越來越多運動機能單位工作且同步收縮。力量訓練時較大的負重量有利于神經系統保持協調功能,從而全面發展爆發力。力量訓練穿插部分速度練習,促進肌肉快速收縮,提高爆發力,優化中樞神經興奮。
根據發力技術訓練爆發力,重點把握動作的速度、肌肉收縮形式和用力順序,向發力技術傳輸力量。舉重訓練比賽抓舉、下蹲反的發力技術,具體包括蹬腿、伸膝、伸髖、提肘,完成引膝時,提杠鈴至大腿中部,直接轉入集中多組肌肉群,短期內協同練習爆發性收縮發力。下蹲翻發力相較抓舉發力,存在很多差異,首先是發力點不高,接近大腿中部。加之握距偏窄,兩臂下垂提鈴,伸膝伸髖肌群在引膝處,有利于爆發式收縮角度,杠鈴自然降低位置。其次是發力過程,膝、髖縮小伸展幅度,發力完成后膝角150-160°,髖角不足180°。抓舉時頭后上方通過杠鈴完成支撐,下蹲翻對胸前兩肩和鎖骨承接,后者發力無須伸髖展體,由蹬腿發力。下蹲翻提鈴高度低于抓舉,僅位于腹股溝,基于蹬腿、伸髖,只需要聳肩,忽略拉臂提肘。發力時接踵偏小,最大速度小于抓舉,時間只有0.08-0.13秒。
舉重運動員訓練過程,肌肉突然爆發用力,容易拉傷肌肉、撕裂韌帶等。因此,爆發力訓練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尤其當訓練環境溫度較低時,緩慢增加訓練阻力的負荷量。做準備工作時,全面放松對肌肉的控制,令其完全伸展,保證爆發力完全發揮。
舉重運動員應做好全面的身體訓練,提升身體的速度、靈敏度和耐力等,緩慢增強身體的爆發力。訓練過程注意保持全面性,訓練內容豐富,運動員根據現實情況,強化訓練針對性,提高練習效率。
運動員訓練時高度集中注意力,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協調支配運動員身體,身體異常興奮時,提高強度和頻率,以重負荷阻力訓練爆發力,有利于運動員集中注意力,提高重負荷訓練水平,加快訓練速度,形成瞬間爆發力,有利于教練員結合運動員實際情況科學組織負荷訓練。
舉重運動員經過系統發力訓練后,肌肉疲勞感加強,完成訓練后,應通過一些方法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勞感,運動員練習徒手伸展放松,提高訓練水平。
綜合分析,舉重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選拔大量優秀舉重人才,故要嚴格審核人才,全面挖掘運動員的潛力。上述研究和討論結果,在舉重運動員爆發力訓練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果,我國舉重運動的興起,吸引很多新生代血液,未來,通過持續更新技術,指定可行性的舉重爆發力訓練計劃,解決運動員的訓練問題,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