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霞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
“五育融合”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實踐、反思與修改所提出的,該理念的出現為基礎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從“五育融合”的大背景出發,提出初中體育教學的新模式,通過跨學科實踐推動初中體育的教學改革,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支持。
“五育融合”指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五育融合”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對教育的進步和發展有積極意義。從“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出發,提出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的必要性,將關注焦點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跨學科融合消除了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割裂局面。初中階段的體育教育實踐,更多重點是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層面。但由于體育學科的學科中心化現象嚴峻,體育與育人之間的矛盾存在。為此,體育跨學科教學實踐能有效消除學科中心化問題,加強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形成全新的育人格局,打破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割裂局面;其二,順應體育學科綜合性特征。體育學科以綜合育人為根本,挖掘育人價值與內涵。體育學科與語文、數學、藝術等學科的融合,進一步釋放體育課堂的可拓展性,為體育的跨學科融合提供必要條件;其三,課程之間的關聯性,讓體育跨學科實踐成為可能。在初中階段的教育實踐中,其他學科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體育元素的影子,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體育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融合提供支持[1]。
“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十分必要,當前初中體育教學面臨發展困境,學科中心化問題無法妥善解決,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協同發展為初中體育教學提供新思路。
“五育融合”視角下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融合實踐,既能夠立德、啟智,也能夠輔美、育心。當然,學科之間的融合并非單純的以“加法”為主,而是要做“乘法”,定小目標,拓展全面育人空間[2]。
在初中體育課堂實踐中挖掘蘊含的德育元素,積極與學校德育做好協同。例如,在初中體育的賽事活動中培養學生美德。體育競技的過程雖然輸贏固然重要,但并非是比賽的全部意義,而是要借助比賽場景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使學生遵守體育規范,堅守體育精神。除了利用競賽立德,還可以借助體育明星的效應來做好引導,讓學生了解捍衛國家榮譽的重要性。體育與德育的融合,使得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可以強化道德品質。
初中體育與智育的融合,重點在于啟智。例如,在進行初中體育的教學實踐中,嘗試引入體育舞蹈和健美操等內容,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動作技巧,可以嘗試利用語文學科的相關知識,編寫順口溜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動作技巧和流程,打通體育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溝通渠道,發揮資源協同性,助力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3]。
在初中體育的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感受到特殊形態的美,如形態美、運動美以及精神美等,從而激活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于美的鑒賞能力不斷提升。因此,體育和美育要有機結合,挖掘其中的交叉教育作用。以啦啦操的教學為例,初中體育課堂上引入啦啦操項目,作為體育和美育結合的產物,啦啦操的價值和作用不容小覷。通過啦啦操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力與美的魅力,弘揚團隊精神,展現和感受其中傳遞出來的藝術美[4]。
體育課堂既能強身健體,也可以達到育心目標。在體育競賽中,“失敗者”和“勝利者”同處于一個平臺,可以利用體育競賽的特殊性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和強化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體育運動的實踐中,在出現疲勞之后學生可以第一時間去克服疲勞,直面困難。針對當前初中生大部分缺少抗挫折能力的背景下,通過體育運動的方式培養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協作能力顯得至關重要[5]。
“五育融合”是一種全面育人的理念,在該理念下學校的體育教學環境得到革新,體育學科的跨學科融合實踐能夠達成“五育融合”的目標,從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的必要性和實踐價值出發,發現跨學科教學實踐為“五育融合”視角下的初中體育教學提供新思路。通過有機滲透、任務驅動以及主題統籌等方式,制定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策略。
在初中體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體育學科一直所處的環境較為尷尬,導致體育學科的受重視程度有限,圍繞體育學科的教學環境的創新陷入困境。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嘗試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自“五育融合”提出之后,圍繞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不斷增多,跨學科滲透作為主要研究內容,發現這種方法更契合“五育融合”提出的新目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為突出“五育融合”視野下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的價值,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和基本方案,有機滲透則是有效策略[6]。
有效滲透指的是在初中體育課堂上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同樣也將體育學科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中,相互融合,相互協調,從而提高教育價值,強化教育質量。例如在初中體育課堂之上,在進行中長跑有關于彎道加速跑的教學內容時,則可以嘗試將物理知識中有關于“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內容融入,使得學生在進行彎道跑的過程中可以將身體向內傾斜,并根據速度調節傾斜角度,使得離心力可以被人體傾斜產生的向心力抵消,保證彎道更加順暢。又如在初中體育課堂滲透勞動教育的內容,在初中體育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設置“學校勞動”和“家庭勞動”的內容,學校勞動的開展是以清潔校園衛生、保護校園環境為主。“家庭勞動”可以是幫助父母完成一項工作等實踐性的任務內容,在初中體育課堂融入勞動教育,既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積極性[7]。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跨學科融合實踐,嘗試將體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從本次的體育和物理學科融合以及體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實踐看,相比于傳統的模式顯然跨學科融合帶來了更加新穎的內容,最大限度上的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空間得到優化,展現出初中體育課堂的獨特魅力。
傳統的初中體育課堂實踐中,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和影響,任務本身的驅動性不足,多是以理論講解和技能強化為主旋律,導致任務的驅動效果并不理想。為此,從任務驅動的視角出發,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體育跨學科教學的實踐方案。以體育課堂探究性任務的生成,驅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活動,從而獲得良好的體育學習體驗。
例如,以初中體育中長跑項目為例,由于初中生對該項目的認可度明顯不足,從而造成在參與實踐中的體驗感受到影響,極容易出現疲勞、消極等身心健康問題。為此,初中體育教學實踐中則需要嘗試針對中長跑項目探索新的方案。新興體育項目定向運動,以參與者的耐力素質為核心,通過利用指北針和地圖定位目標點,以快速到達目標點為主,用時最短者獲勝。該項目的出現與中長跑項目之間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嘗試將該項目運用到初中的中長跑項目的實踐中,并對其開展模式做出調整,融入跨學科的元素。如在標記和確定目標點之后,設置具體任務,如以語文、歷史、地理以及思政學科內容為題目的目標點任務安排,讓學生在定向運動的實踐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其他學科的內容,在調動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也可以消除中長跑的疲勞感,提高初中生的耐力素質和耐力水平。
定向運動屬于新興體育項目,作為以中長跑為核心的項目內容,定向運動所展現出的應用價值毋庸置疑。從“五育融合”的視角出發,提出初中體育教學跨學科融合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根本上優化課堂教學環境。跨學科的內容與初中體育課堂實踐的結合,在達成中長跑耐力素質強化目標的同時,也帶來優質的學習體驗,減少學生在中長跑教學中出現的負面心理和消極情緒,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
“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體育教學創新與跨學科實踐,要做好主題統籌。主題統籌是在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支撐下,確定基本的主題方向,將體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內容充分整合,達成資源共享的目標。以主題統籌式的學習單元的生成,推動初中體育的教學模式的革新。
如針對初中體育教學中的田徑教學單元,設置“田徑與游戲”的單元。針對短跑項目的教學實踐,嘗試開發“趣味接力賽”游戲。在耐久跑的實踐中,開發“障礙賽”游戲,在障礙的設置過程中引入其他學科的內容,增強障礙本身的趣味性。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設置以中長跑項目為核心的“長征”主題,通過與語文、地理、歷史以及美術等學科教師的合作,形成和設計“長征啟程、強渡烏江、翻越六盤山、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以及會寧會師”等六個主題單元,不同單元雖然主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核心是以體育項目為主,通過跨學科的實踐帶給初中良好的學習體驗,在強身健體的同時,綜合素養也可以得到強化和提升。
從實踐的結果看,初中體育的跨學科教學實踐目標的達成,需要做好主題的統籌與優化。在確定體育課堂的活動主題之后,嘗試探索跨學科融合的路徑。做好資源的整合與優化,讓初中體育跨學科的融合與實踐效果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堅持“五育融合”目標的達成,讓初中體育教學環境得到全面優化。
綜上所述,“五育融合”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體育的教學實踐要探索跨學科的實踐方向,將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做好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從“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的價值看,發現初中體育跨學科實踐具有立德、啟智、輔美以及育心價值。為了進一步放大初中體育的教學效果,探索初中體育跨學科的實踐方案,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初中體育教學的新模式,最終為初中生的體育學習體驗的強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