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部分,是對各個民族及地區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河北秦皇島地區有著非常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風格鮮明與演唱技巧獨具特色且具備民俗文化內涵的民間音樂樣式。河北鼓吹樂與昌黎皮影戲、滿族村子秧歌和撫寧太平鼓等音樂類非遺借助活態傳承,已經演變成展示本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但是,時代在不斷發展,技術在不斷進步,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為非遺文化帶來了沖擊,這些非遺文化開始面臨著被遺忘和損壞的威脅,特別是音樂類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發展并不理想。高職院校作為非遺傳承與發揚的重要基地,將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能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以外,還可以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
近年來,受諸多因素影響,音樂類非遺面臨著發展難、保護難、傳承難的問題。目前,伴隨秦皇島音樂類非遺逐漸進入高職院校,進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某種程度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起了傳承和發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雖然,我國諸多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融合與促進音樂類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獲得了良好的成績。不過,伴隨音樂類非遺老一輩傳承人的逝去和面對社會經濟等綜合文化背景不斷產生變化的情況下,音樂類非遺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發展情況并不佳。縱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融合,可以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對于音樂類非遺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
對音樂類非遺傳承而言,以高職院校學生為主題的傳承人培養是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增強音樂類非遺的傳承,有效傳承載體不單是直接的遺產傳承人,還有間接的遺產傳承人,也就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對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并不多,出現了傳承和保護難的問題,學習什么與怎么學習音樂類非遺項目中的技能并無清楚的認知。
伴隨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其對于物質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對學生來說,其對于新鮮事物和文化的傳播非常敏感,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尤其是非本國文化,不過應避免忽視了自身國家的文化。中華民族具備很強的凝聚力,主要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備很強的內在精神動力,蘊藏了中華民族精神,是人們團結互助、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動力源泉。音樂類非遺是中國人民通過大量實踐構成的民族勞動精髓,擁有多民族認同符號,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全面展現出了本民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音樂類非遺旨在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讓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班人,使傳統文化代代相傳,避免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甚至無人問津,從而全面提高自身對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所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需要合理運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傳承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積聚的人文精神是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開展良好的科學研究、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等各類活動的前提與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根脈,除了需要把文化精神提煉和展示出來,還需要將傳統文化中具備當代價值文化的精髓提煉出來。當代大學生是擁有高學歷的群體,智力素養與別的社會群體相對來說更高一些,在審美與文化品位上與他人不同。人文素質的構成不但是智力素養的補充,必須要有道德素質加持,此為內外兼修的合集。現如今,高職院校學生智力素養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學生的人文素質出現了停滯的現象,關注知識忽視人文是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培養的現實情況,產生了價值取向扭曲和道德水平下滑等現實表現。而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道德品質與價值取向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意志,構成優秀的思想品德,樹立起準確的思想觀念,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人文素質。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旨在培養健康與全面發展的學生,促使其構成益于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理念與思想品德。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了愛國主義和與人為善、樂于奉獻和誠信為本等思想,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面臨著生存危機,教育被認為是處理這個困境的主要渠道。在我國非遺法律規章制度中,學校需要根據國務院教育部門的規定,進行有關非遺教育。高職院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加高職院校學生對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提高學生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承擔起保護與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
眾所周知,秦皇島具有非常多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其中包含了河北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與皮影、青龍猴打棒與青龍皮影戲、撫寧太平鼓與鼓吹樂等等。如今,一些民間文化資源有演出空間,不過大多均因為生存環境改變,從而脫離了人們的視線,假設不進行傳承與保護,就會逐漸消失隱退。因此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重要,對國家音樂類非遺傳承與發展有重要影響和意義。
要想提高學生對音樂類非遺的重視,首先需要充分宣傳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多的民間音樂,這些音樂的藝術形式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進行藝術表演,從而讓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藝術魅力感染高職院校的學生,從而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當然,也可以通過社團進行音樂類非遺保護文化宣傳,促使學生帶領身邊的學生,普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從而擴大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面。其次,積極參與活動,學生為活力的象征,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作為高職院校學生,需要主動參與有關音樂類非遺活動,深入其中了解和學習,讓自身快速了解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開拓學生的知識面。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積極組織以秦皇島音樂類非遺產核心的有關校園文化類型的活動。眾所周知,在高職院校中,學生開展團體活動多是在學生社團中進行,這是高職學生非常喜歡的地方,學生社團文化即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構成部分。把秦皇島音樂類非遺產和校園中的社團文化緊密融合起來,積極舉辦多元化的音樂類非遺主題活動,能夠吸引很多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出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熱情。經過舉辦以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端正學習態度,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涵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可以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對發揮音樂類非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有重要作用與意義。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需要大力開展有關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活動,這樣做能夠促使高職院校學生親身體會到秦皇島音樂類非遺的魅力。高職學生將參與實踐活動作為重要契機,進一步了解與學習國內音樂類非遺資源,從而感受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與精神文化思想。不但能夠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類非遺的深厚文化底蘊,而且對學生未來發揚和傳承音樂類非遺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最關鍵的就是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
將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思想政治教育集為一體,必須要充實思政教育課程設置。眾所周知,音樂類非遺內容是各種各樣的,同時形式較多,由此可知音樂類非遺的博大精深。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公共課程,課程內容較多,而且理論知識豐富,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中填充有關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課程,比如河北鼓吹樂、撫寧鼓吹樂與太平鼓等,挖掘出其中的精神內涵,構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機制,培養優質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將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此為教學的根本保證。眾所周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這一類教師對自身專業教學非常有自信,但是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了解并不多,故而在教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注重開拓師資力量,發展中青年教師作為培養對象,開拓中青年教師視野,促使其學習與接受新的知識,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提高教師隊伍專業水準。思想政治教師不需要專門講述有關音樂類的非遺內容,僅需要在理解音樂類非遺的基礎之上,了解怎么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滲透。在此基礎上發展別的專業教師,比如歷史和藝術等,在專業教學中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此同時,要擴大師資,也可邀請校外教師與民間藝人,以此彌補專業教師在經驗上的不足,讓非遺師資更加合理化和專業化。
綜上所述,經過對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研究,可以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增加教育教學方法,提供有效的教育載體,開拓教育渠道。目前研究音樂類非遺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文章較少,尤其是利用秦皇島音樂類非遺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更少,所以,此次研究還存在著諸多缺陷與不足,仍需有關研究人員持續探索與發現,從而得到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