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0月22日發布全國財政收支最新數據——前三季度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4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93萬億元,同比增長2.3%。前三季度累計,全國稅收收入14.07萬億元,同比增長18.4%。支出方面,中央支出同比下降1.6%,非急需非剛性支出持續壓減;地方支出同比增長3%。總體來看,收入延續穩定增長,重點領域支出給力,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折射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長期向好。今年以來,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優化減稅降費政策,提升政策實施效果,幫助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摘自經濟日報)
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國家統計局專家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闊的特點明顯。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挑戰增多。同時,我國政府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近年來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完全有能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摘自新浪財經)
國家統計局10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CPI漲幅“四連降”。而9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10.7%,創出2006年有PPI數據以來的歷史新高。9月PPI繼續超預期回升,除了煤炭價格繼續大幅上揚的因素,還跟多省“能耗雙控”帶來的限電限產、煤電廠缺乏發電積極性等有關,有色、水泥、化學原料、黑色金屬等價格普遍上漲。各級政府在積極動員增加煤炭供應,確保各類電源“能用盡用”,新推出的煤電價格改革也致力于提高煤電廠積極性,增加高耗能企業用電成本,推動實現電力供需平衡。展望未來,更多機構認為,四季度PPI可能仍將在高位震蕩。秋冬供暖需求旺盛,短期產能擴張提供的增幅有限,煤炭價格仍將維持高位。煤電價格改革,部分行業或將上漲的電價傳導至產品中。(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海關總署10月13日發布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5,447.2億美元,同比增長23.3%,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但增速較上月回落5.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057.4億美元,同比增長28.1%;進口2,389.8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外貿進出口已連續5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達到28.33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凈增長5.3萬億元,貿易順差為2.77萬億元。整體看,今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仍然處在高位增長區間,對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到多因素影響,今年三季度進出口貿易增速開始出現高位回落,預計四季度將進一步回落,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減弱。(摘自鳳凰網)
中央結算公司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境外機構債券托管面額增加884億元,較8月多增579億元。在短暫放緩后,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步伐再度加快,印證了全球投資者加倉人民幣資產大趨勢不變,也反映出其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業內人士分析,盡管美債收益率較快上行等不利因素增多,但人民幣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依舊強勁。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債市的參與程度有望繼續加深,持有規模將繼續擴大,增持步伐會更加穩健。境外投資者大力買入中國債券的主要原因有四點:中國經濟運行穩定、債券市場持續開放、人民幣資產收益良好、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增強。隨著全球經濟逐步恢復,外部流動性、利率水平將逐漸回歸常態。因此,外資增持境內債券的步伐會更加穩健。(摘自新華社)
9月份以來,已有隆達股份、井松智能、用友汽車3家科創板申報企業,在首輪問詢中被上交所要求對招股說明書中部分章節進行重新撰寫。注冊制改革不斷深化,對保薦機構的專業能力和執業質量也有了更高要求。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投資銀行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石之一,其執業質量更是受到監管的從嚴檢驗,監管甚至已經前移至輔導環節。9月30日,證監會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監管規定》,明確指出派出機構應當采取審閱輔導驗收材料、現場走訪輔導對象、約談有關人員、查閱公司資料、檢查或抽查保薦業務工作底稿等方式進行輔導驗收。這意味著,IPO項目的輔導驗收,要經過監管機構的現場走訪和底稿檢查。也正因為此,各家券商必須提高執業水準,嚴把投行項目材料質量,杜絕蒙混過關心理。(摘自新華社)
美國財政部10月13日宣布,正在華盛頓開會的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通過了有關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13項公共政策原則。聯合聲明說,數字貨幣的發行應該基于透明度、法治和良好的經濟管理。數字貨幣和支付方式的創新具有創造可觀收益的潛力,但同時也給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監管帶來一些問題。加強國際協作有助于解決各種問題。(摘自人民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警告說,貧窮國家在新冠疫苗接種方面的落后以及世界各地出現的供應鏈中斷情況正在阻礙全球增長。IMF首席經濟學家姬塔·戈皮納特指出,全球供應鏈不同步,進而導致港口堵塞,一系列產品和材料(尤其是半導體)短缺,還有出口成本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各國之間經濟前景“危險的差異”。IMF強調,發達經濟體約58%的人口已完全接種了疫苗,而新興經濟體為36%,貧窮國家不到5%。據專家估計,發達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在2022年恢復到大流行病之前的水平,并在2024年超出0.9%。相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到2024年可能依然比大流行病前低5.5%。這將導致這些地區人口的生活水平顯著下降。(摘自光明網)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10月12日推出了一項為期5年、總額30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以促進法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并減少對進口原材料和微芯片等電子元件的依賴。馬克龍說:“我們需要重新投資于增長戰略。如果我們不實現法國的再工業化,我們就無法再次成為一個創新研究型國家。”“法國2030”計劃將引導政府資金流向10個領域,包括發展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制造“低碳”飛機、生產綠氫、實現工業現代化和脫碳化、為初創企業融資等。在公布的計劃中,有80億歐元用于能源;近60億歐元用于將法國的電子產品生產翻一番和減少對進口芯片的依賴;40億歐元用于新的交通方式,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每年生產200萬輛電動或混合動力車;20億歐元用于農業現代化。還將投資于保健和醫療創新和文創產業。(摘自經濟日報)
法國《回聲報》10月18日報道,幾個月來,全球物流處于緊繃狀態,各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卡殼了。一些貨船停靠在近海,要入港卸貨需要等一周時間。而貨運價格10個月來提高了4倍,在部分航道上甚至提高了近10倍。很多空集裝箱堆在港口等待裝船返回亞洲。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雖然全球集裝箱海運運力增加了4.06%,全球港口吞吐量同比增加了10%。但增加的部分運力因為港口擁堵而被人為地消耗掉了。擁堵首先要歸因于港口缺少人手。業內人士解釋說,現在很難招募到搬運工、港口操作員或卡車司機。這些職業受到疫情的影響。海運企業只能繞開那些最擁堵的港口,比如洛杉磯、新加坡、鹿特丹,把貨運到不那么擁堵的碼頭。(摘自中國經濟網)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8日報道,136個國家和地區就企業稅問題簽署了一項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全球協議,旨在消除避稅天堂,同時每年從跨國公司那里多獲得1500億美元稅收。這些國家和地區還同意實施一項為期兩年的禁令,禁止對谷歌和亞馬遜等技術集團增加征稅。報道稱,這項協議是由經合組織(OECD)策劃的一項一個多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企業稅改革,內容包括在全球實行15%的企業稅最低實際稅率,以及多項新規強迫世界跨國企業要在經營業務所在國申報利潤并增加付費。不過,該協議在落實上或將存在困難。美國財長珍妮特·耶倫敦促美國國會利用所謂的和解程序“迅速”通過有關提議,和解程序可讓法案以簡單多數在參議院獲得通過。耶倫說,該協議是“一代人一遇的經濟外交成就”。(摘自人民資訊)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10月5日報道,盡管存在供貨交付瓶頸,世界貿易組織(WTO)仍將其對本年度全球貨物貿易增長預測上調至10.8%;WTO還預計明年將增長4.7%。報道稱,WTO的經濟學家們用強勁的全球經濟來證明他們的積極預期,這與對商品的大量需求密切相關。尤其是疫苗接種進展良好且政府通過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進行干預的國家正在推動這一活力:集裝箱價格處于創紀錄的水平,能源資源需求空前,公司再次雇用許多新員工等。盡管WTO做出了積極的預測,但鑒于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供應鏈動蕩,世界貿易中期將如何繼續進行的問題仍然存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弗里齊-克勒-蓋布說,一些跡象表明新冠危機正在緩慢向全球推進。”(摘自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