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芬,陸家靜,劉海霞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 年9 月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并在2013 年10 月份提出了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統稱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我國和沿線國家搭建了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通過多樣化的合作,營造區域合作氛圍,促進我國和沿線國家的合作與發展,從而促進彼此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體。
江蘇省地理位置優越,具有區位優勢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考察的時候,明確指出了江蘇處于“一帶一路”交匯點上,應該“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這既是總書記的囑托也是總書記的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定位,確定了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戰略意義和戰略價值。這既是江蘇的特殊使命,也是江蘇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
江蘇作為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在地理上占據了獨特優勢,這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江蘇省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確保穩步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步伐,同時也彰顯了江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地位。《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五大計劃”專項行動方案》是江蘇“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五大計劃的實施在交通運輸,人文品牌等方面,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
國際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拓展計劃。把徐州國際陸港、連云港區域性國際樞紐海港、蘇南區域樞紐機場等作為重點項目建設跟進,加快推動沿海、沿江、沿新亞歐陸海聯運三大通道基礎的互聯互通,促進交通運輸的便捷發展,打造出更優質的國際大通道。
國際產能合作深化計劃。總計實施50 個總投資,七百九十多億元的合作項目抓住國際產能分工深度調整的機遇,對接市場需求,進一步培育和壯大跨境產業鏈,創新合作模式和機制,推動江蘇省國際產能合作規模和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重點合作園區提升計劃。加快推進二十多個總投資四百七十多億元的境內外合作園區建設的重點項目,做大做強中阿產能合作示范園等境外園區,做精做特國家賦予江蘇的中韓、中以、中德等國內省級合作園區。
絲路貿易促進計劃。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舉辦的展覽會、博覽會等經貿交流活動。促進經濟貿易往來、貿易平臺提升、貿易環境優化,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
人文交流品牌塑造計劃。完善交流機制,加快建設老撾與蘇州大學等7 個境內外人文交流重點項目,打造留學江蘇、健康江蘇、賽事江蘇、友好江蘇等特色品牌,推動人文科教領域交流蓬勃發展。
從區位上來看,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部地區。作為我國“長三角經濟圈”的重要核心成員,江蘇東臨上海,南接浙江,北連山東,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同時,江蘇既是通往新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也是我國通往東南亞、日韓和太平洋地區的出海口。江蘇也承擔了日韓、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通往我國中西部、中亞以及歐洲等區域的橋梁作用,成為海上他們的登陸口。江蘇作為“長三角”經濟圈的重要成員,在“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的過程中,必將會帶動“長三角”的經濟發展,“長三角”也必然融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因此,要充分發揮“長三角”經濟圈的優勢,深入挖掘“長三角”的發展潛力,充分實現江蘇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功能和價值。
江蘇省是經濟大省,江蘇的經濟總量及人均水平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江蘇省整體的發展質效穩步提升。作為“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成員,江蘇省為“長三角”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江蘇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
江蘇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20 世紀80 年代開創了“蘇南模式”。90 年代開始實施了“開放經濟”“外向型經濟”模式。目前江蘇轉型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從這些發展模式中,可見江蘇人民改革開放的先進意識和勇于改革爭先創優的精神。隨著“一帶一路”發展的不斷深入,江蘇的產業結構也在持續升級,進出口貿易額仍然保持第一大進出口主體的地位。從出口來看,江蘇不斷向沿線國家出口先進的高新技術,這也是江蘇技術能力提高和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標志。隨著江蘇經濟的穩定增長,江蘇對外貿易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從開始的追求數量到現在的追求質量,也可以反映出江蘇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
“一帶一路”促進沿線國家在發展中優勢互補,雙方互惠互利,促進共同發展。近些年,產品轉型升級的效果尤為突出。江蘇出口的機電類產品比例在不斷的提升,一路走來,技術日臻成熟。產品的種類和品質都有了質的提高。江蘇的發展,讓江蘇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技術成果。但是,江蘇省加工貿易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要實現外貿的升級轉型,就必須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鏈的升級轉型,轉變現有的發展模式,提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企業要由過去基于低成本策略轉化為依靠技術創新策略,不斷推動江蘇貿易的轉型升級。
江蘇眾多企業依靠江蘇良好的經濟環境和自身所具備的各種優勢,大力開展跨境金融領域的創新,通過建立“絲路金融”平臺,本土企業有機會為“一帶一路”提供金融服務。跨境金融領域的創新不僅成功解決了跨境金融貿易當前面臨的難題,也為跨境金融奠定了更好的發展基礎。江蘇省金融業在海外的服務領域不斷擴大,通過與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不斷提升了江蘇省金融資源配置的能力,進而提升了企業的競爭能力。要加大金融領域的開放力度,加強與對外投資的合作領域,促進與沿線國家的溝通交流,持續推進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流通。
“一帶一路”電力投資給沿線國家帶來了福音,電力投資不但讓江蘇技術、裝備走出去,也幫助江蘇企業更好參與國際投資。對于中小型缺少資金而無法“走出去”的企業,要揚長避短,抓住自己的優勢,投資自己公司擅長的領域,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適當調整投資戰略,提高企業在投資領域的位置。
江蘇文化歷史久遠,貫通南北,融貫東西。江蘇有著別具特色的各式文化。金陵文化、吳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發展。要完善文化對外交流體制,加大國家財政對文化領域的投資,給予文化走出去更大的空間與自由。“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江蘇文化精髓的傳播,通過國際平臺,大力宣傳優秀文化,進一步擴大江蘇傳播媒介在海外的影響力。鼓勵通過各種各樣形式傳播江蘇優秀文化,打造出具有江蘇省特色的文化。與國外的各種媒體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舉辦文化交流會,設立文化交流基金會,對于優秀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從國家宏觀角度來看,江蘇就是一個點,而這個點又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要發揮這個點的力量,瞄準“發力點”,從而用準力量,起到作用,得到好的效果,從而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要用“交匯點”思維認識江蘇發展,江蘇人要樹立人人在“路”上、在“帶”上的理念。思想認識落了地,“交匯點”建設就能落地。圍繞國家宏觀戰略規劃,做好省市縣等不同層面的建設規劃。協調“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規劃與省內其他規劃和任務,統籌建設和發展。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給予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中的政策落地與實施提供支持。
加快與江蘇“交匯點”要求配套的城市功能布局。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持。要圍繞“一帶一路”交匯點的要求,重新優化基礎配套設施的布局。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加強陸地物流通道、海運通道、空中運輸和一體化港口體系的建設。在軟件建設方面,盡快實現通關一體化和“信息絲綢之路”。
科技的進步不斷推動江蘇省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技的不斷進步。但是江蘇省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江蘇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要緊抓機遇,加強科技創新和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任用方面,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通過科技的發展實現江蘇省外貿的轉型發展。
以物流合作為先導,打造“一帶一路”中線重要物流合作平臺。在江蘇重要節點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中心。以產業合作為重點,打造創新“一帶一路”中線產業合作新平臺。在合作園區對外的平臺的建設上,改善現有的各項政策,加大政府的管理,對于落后產業及產業結構進行改造,使之與現代化產業相適應。通過簽定各種貿易協定,來減少進出口成本,減少企業運行和建設的成本。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與資金扶持,減少江蘇企業走出去的風險和其走出去的資金耗費。始終秉承共謀發展的建設宗旨,切實考慮沿線國家存在的具體情況,實現互利互惠。
江蘇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也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文化的交流,增強了文化融合和文創產業的發展,并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消費習慣和風俗習慣也各有差別。求同存異是彼此尊重的交往方式,而彼此融合是相互接納的開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將自身獨特的江蘇文化傳播到沿線國家,提升江蘇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江蘇文創產業的發展,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強文化的投資與宣傳力度,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不斷豐富文化走出去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