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鵬,谷 勵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88;2.閱海灣非公黨建研究院,銀川 750016;3.吉林外國語大學,長春 1301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方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經濟原則,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經濟前提。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現實國情決定的,有其深刻的理論依據、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必然的現實基礎。
公有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時,生產力可以得到快速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時,生產關系就成了束縛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枷鎖,此時就必須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方向。一定社會占主導的生產方式下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思想和政治上層建筑豎立其上。生產關系的調整一方面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會帶來經濟基礎的結構性變化,促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暴露,并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尖銳化、白熱化。當二者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之時,會推動社會形態的飛躍式發展。馬克思在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特殊規律之后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不可能提出無產階級肩負著埋葬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并且肩負著在奪得國家政權之后建設公有制經濟的歷史任務,公有制是無產階級革命專政組織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①參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7頁。
蘇聯和東歐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證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可以走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發展道路,在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率先建成社會主義的。但是,在建成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后不能急躁冒進,超越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情況,過早采用單一公有制經濟,這不利于調動一切經濟因素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不利于從根本上消除三大差別,也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歷史經驗。
我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過沒收封建地主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和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方式,培育社會主義經濟因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后,經過七年過渡時期,以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經濟文化落后,俄國和我國是相似的,俄國落后,我國則更落后。”盡管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初步發展,但仍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低,這是我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經濟狀況。正是在這樣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遠大征程。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平等勞動的公有制經濟是最適合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經濟形式,也是我國經濟所要堅持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同時,囿于生產力發展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為了推動各類型、各層次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更廣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現階段我們不能采用單一公有制的經濟結構,而必須以多種非公有制經濟為補充,這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賴以扎根的現實基礎。
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經濟基礎,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同志所強調的:社會主義的兩大根本原則,一是公有制,二是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
我國社會現實經濟結構的經濟成分,總的來說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社會主義勞動者集體所有制,這是屬于社會主義特征的經濟類型;一類是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港資、澳資、臺資及各類外資經濟。在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類型中,個體經濟是勞動者自己占有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和商品買賣的小生產經濟,是不帶有剝削色彩的經濟類型,其最終必將由社會化大生產所取代。我國的私營經濟相對于個體經濟來說,是社會化程度較高、帶有部分剝削色彩的經濟類型;“三資”經濟和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投資經濟則是帶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的經濟類型。在認識我國經濟社會時,我們首先應當承認,私有制作為一個整體,在中國已經被根本地鏟除了,但是現階段我國仍然部分存在私有制的殘余,這部分殘余根源于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現實狀況,即當前我國尚不具備徹底消滅私有制的現實條件;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國吸引外資的必然結果。資本的本質是實現價值增殖的價值,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在吸引外資時必然會部分地吸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由這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那種生產方式下的生產關系總和構成,只要我們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以公有制經濟來統領、駕馭非公有制經濟,就不必擔心資本主義會在中國復辟,也不必擔心西方國家對華和平演變。
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三個有利于”標準,①參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3卷。即一種經濟成分是否應當得到發展,須看其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生產力是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緊密聯系統一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所謂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平等勞動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組織方式,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現實運動,構成了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現實內容。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是對同一個問題的兩種表達,前者是在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在動態層面上強調要加強和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后者則是在社會經濟結構的相對靜止層面上,揭示要提高社會主義生產力。二者的統一,構成了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大命題。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生產力,這是在經濟基礎層面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要求。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軍事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等各種對外影響力的總和,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在21 世紀,國際上仍然存在仇視社會主義的反動勢力,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必須要提高社會主義國家抗擊外部風險、有效防止侵略和防范和平演變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是對非公有制經濟在上層建筑的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則是指非公有制經濟能否有效幫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非公有制經濟對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只能是居于從屬地位的,其只有在公有制經濟的有效統領下,才能順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九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②參見《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來源: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考慮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和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判斷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可以具體化為:是否有利于保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否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華民族日益接近世界舞臺中央、全面開放的新時代。歷史和經驗已經證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根本出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發展,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逐漸厘清,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樣性日益豐富,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新時代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所必須堅持的基本遵循,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面臨重塑契機。新的時代環境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黨中央提出要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正是對時代變化審慎把握并樂觀回應的表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際國內雙循環以資本的跨國循環為表現,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是要閉關鎖國、主動脫鉤,而是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要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對于吸收外資來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以公有制經濟促進外資經濟成為一個重大命題。
在開放我國某些領域、吸引外國資本進入時,我國應充分考察外資經濟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兩面性。外國資本有其提供組織經驗、管理經驗、轉移生產技術助推中國經濟建設,推動我國商品生產的社會化和市場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幫助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積極一面,也有其輸出矛盾、輸出生態破壞,催生腐朽思想的消極一面。某些國家還通過輸出資本達到輸出和平演變之目的,凡此種種在吸引外資時都必須考慮。
在吸引外資時,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針,要加強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牢牢把握合資合作的主動權領導權,并且應當在具體的行業和企業治理結構中體現,建立必要的外資退出機制。我們所吸引的外國資本,必須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方向,必須可靠、可信、可控。當前,我國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道路、鐵路、橋梁、電網、城市管道等設施基本實現全國覆蓋,工業體系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現階段吸引外資應當更加注重高質量,且應當與我國“2025 中國制造”規劃相適應、相匹配。可以在我國基礎較差、有較高技術含量、短時間內無法取得根本性突破的行業適當吸引外資,并加強自主創新,通過消化吸收國外高精尖產業部門的技術成果,自主培育高精尖產業部門,構筑中國工業護城河;同時,淘汰部分外國資本落后產能,以適應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開放金融行業、引入外國戰略投資時,要注意把握引資的質和度,采取有力措施,構筑中國金融“護城河”,防止輸入型金融危機,同時要加強中國金融行業自律建設,防止資產流失。在開放鐵路、電網等行業時,更要加強反腐敗斗爭,切斷腐敗分子利益輸送鏈條,嚴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總之,我國在吸引外資時應充分考慮外國資本的兩面性,在推動合作合資時要堅持中方主導原則,同時構建有效的外資退出機制;在產業發展方面,則需加緊構建中國經濟“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