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玉 許 月 紀亞麗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3)
2021年5月,《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文章強調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市場資源優勢,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指導今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著重要意義。根據《綱要》,長三角區域的規劃范圍包括以下主要省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覆蓋土地面積合計超過35.8萬平方公里。長三角一體化以上海為中心城市,以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安徽合肥為長三角一體化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淮安位于江蘇省中北部,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但是經濟發展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2019年的人均GDP僅占整個江蘇省的3.9%。已有學者研究指出淮安的勞動力、自然資源、資本等生產要素,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有著較好的區位比較優勢。面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淮安市必須高度關注自身發展問題,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提高自身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層級。
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我國基于科學認識形勢、把握發展大勢,作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大國經濟的突出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這就要求整個國內市場要進一步提高勞動、土地、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斷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淮安市因此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淮安的營商環境得到了改善。首先,淮安創新政企常態化溝通服務機制,降低了企業成本。搭建“黨政親商會”平臺,建立企業反映問題收集、交辦、跟蹤、檢驗等一整套閉環機制,架起政企之間“直通橋梁”。2020年淮安實現全國首個設區市全市域、全事項、全流程財政獎補集成服務,投資資金超過16億元,惠及6000多戶企業群眾,并獲批準設立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其次,淮安創新經濟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提高了政務服務的效率。智能應用平臺投入試運行,組建11個縣區級、127個鎮街級調度平臺,25個部門58項宏觀經濟運行指標及51項市場主體經營信息逐步納入監測,全市第一輪經濟網格走訪完成率達92%。同時,淮安還推進臺商臺胞服務中心實體化運作,設立5個實體化服務站13個窗口,在各縣區、園區設立服務專窗,實現全方位、定制式貼心服務。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提升現代化的物流能力,致力于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升要素、商品在市場上的自由流通效率。目前,淮安的交通正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全市公路里程超過1.3萬公里,公路建設聯網成環,其中一級公路760公里,公路貨運周轉量穩步上升。貫穿淮安市內的6條高速公路超400公里,交通效率大幅度提高。全市鐵路通車里程超100公里,鐵路客運通達國內50多個大中城市,正在加速構建鐵路樞紐。水路航運也在快速發展,港口貨物年吞吐量突破1億噸,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17.5萬標箱,占全省內河的70%以上。航空運輸快步提升,淮安漣水機場邁入中型機場行列,并將進行機場二期擴建。與此同時,淮安不斷加大交通基礎建設力度,市區內環高架正式通車,并先后開通徐宿淮鹽、連淮揚鎮等高鐵。但是淮安高鐵還需開通更多的直達站點,進一步提升物流交通效率,為區域協同化發展提供便利。
近10年來淮安的地區生產總值穩定增長,特別是國內貿易中消費品市場保持了較快增長。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淮安可以將優勢傳統要素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首先,淮安的人力資源較為充足。2019年淮安常住人口超490萬人,人力資源豐富。其次,稀有礦產資源豐富,盱眙的凹凸棒石黏土儲量占全世界已探明凹土儲量的近50%。第三,旅游資源已形成規模,形成以周恩來紀念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旅游和以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里運河文化長廊、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旅游。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淮安高質量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淮安市擁有17個街道辦事處,108個鄉鎮,2019年淮安技術含量較高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均集中在市內的淮安區和淮陰區。同年,淮安城鎮人口占比63.5%,農村人口占比36.5%,但是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高達87.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3.9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8萬多元。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遠低于城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農村的2倍,城鄉發展差距明顯。與江蘇省相比,淮安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6.3%,淮安經濟仍存在很大增長空間。
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但是淮安整體科技創新水平還較低。2019年淮安平均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僅為5.2件,長三角區域為27.3件。截至2019年年末,淮安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累計僅407家,新建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培育點2個,新獲批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遠低于長三角,導致淮安自身難以形成創新驅動產業群。據統計,淮安2019年全體居民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僅有31.3%,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數近50%。與此同時,淮安高等學校來自全國的在校學生數僅為135萬人。從長遠看,淮安高校的人才繼續留在淮安就業的概率不高,高層次人才的缺失將導致淮安創新不足,阻礙企業創新發展,難以促進科技成果成功轉化。
雖然淮安的進出口貿易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狀態,但是貿易發展質量低,開放程度有待提高。首先,淮安進出口貿易總額小且發展波動相對較大。2016年淮安進出口總額35.0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1%,2017年又實現了34.5%的增長。其次,淮安貿易增長乏力。目前淮安進出口貿易企業大多由技術含量低的企業組成,產品附加值較低,這使得淮安貿易質量難以提升。最后,國內貿易方面,淮安的消費品市場雖保持了較快增長但發展仍然滯后。2010年淮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4.81億元,2019年該項總額增長至1239.66億元,但與整個蘇北地區相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僅有17.4%。
作為欠發達地區,淮安擁有較大的發展戰略選擇權,處于蘇北中心的淮安在土地和礦產資源方面有開發優勢。為推動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在“十四五”時期,淮安應對存在的問題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縮小內部差距,加快推動淮安區域內外協調平衡發展。首先,應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增強淮安農村已有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以旅游品牌為例,盱眙縣有第一產業“盱眙龍蝦”品牌,洪澤區有老子山溫泉旅游區,漣水縣有雙溝酒文化歷史,金湖有水上森林景區,淮安市區有西游文化產業、里運河文化長廊、周恩來紅色歷史文化產業等。淮安可將已有的各區域旅游品牌進行整合,來實現淮安旅游產業化發展。淮安還應抓住疫情防控期形成的機會窗口,利用電子商務開發新的網絡消費形態,提升鄉鎮地區的物流效率,擴大鄉鎮農村的消費市場。其次,進一步優化淮安已有產業結構。重點引進長三角地區工業龍頭企業以帶動淮安工業發展。同時,扶持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為其他產業提供基礎性服務,加快協調發展步伐。
提高創新能力,加大科學技術領域投資強度。政府嘗試在固定投資中增加R&D 投資定向經費,構建“政府+企業”雙渠道投資模式,簡化企業研發活動的信貸手續,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同時,淮安還應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發展契機,對接科創能力強的蘇浙區域,建設創新示范區,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淮安科技成果的市場運用率。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課題研究,用科技成果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最后,重點建設淮安高新產業園區品牌。淮安在承接蘇浙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將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作為重點產業集中打造,形成自己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目前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創建成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特色創新(示范)園區,獲評全國首批“綠色生態園區”,應抓住中心城市建設項目契機,進一步建成淮安高質量科技產業聚集區,打造淮安高新產業品牌。
推進高水平開放,利用地方政策加強與長三角地區融合。一方面,淮安積極學習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特別是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掌握信息用于建立淮安與省內其他地區的全面合作機制,實現淮安生產消費需求對長三角中心城市的要素引力。做好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配套助手”,用自身的人力資源、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承接新材料、精密機械等優勢產業的加工轉移,推動寧淮產業分工協作與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利用地方財政優惠政策,通過減輕稅費負擔吸引外地企業來淮投資,通過搭建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平臺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方面的問題。優化“互聯網+外貿”服務平臺,完善跨國電商平臺,提升外貿企業的發展實績。創新財政引導政策,加強中外企業之間的文化科技項目合作,實現中外企業的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的融合發展。
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淮安迎來物流交通能力提升和營商環境改善等發展機遇。經過前期的發展積累,淮安在人力資源、稀有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方面已形成獨特優勢,這為淮安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淮安在發展中仍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待優化、創新能力低下和貿易發展程度不足等實際問題。因此,淮安應采取具體措施:縮小內部發展差距、增強地區創新競爭能力、促進貿易高層次開放發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