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杰 平定縣冶西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為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逐步解決我國城鄉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問題,推動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在不斷地發展完善。進了一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健全覆蓋農村的養老保險體系,2009 年我縣首次實施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為了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2011 年我縣又實施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4 年12月,我縣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新農保”和“城居保”進行了整合,實現了兩項制度全覆蓋,形成了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主要有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2015年的個人繳費標準共設置12個檔次,最低檔100元,最高檔2 000元。為了鼓勵和調動參保人員繳費的積極性,政府還對繳費檔次設置了補貼標準,繳費100元補貼30元,繳費1 000元至2 000元補貼80元。
2019年,我縣將原來的12個檔次調整為10個檔次。最低繳費檔次調整為200元,最高繳費檔次調整為5 000元。參保人可以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并且根據我縣經濟發展、個人繳費標準和地方財力狀況,政府對繳費檔次補貼標準也做了相應的調整,繳費200元補貼35元,繳費5 000元補貼300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物價變動等情況,我縣逐步提高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水平。根據我省經濟的發展狀況,逐步上調了基礎養老金的標準。基礎養老金從原來的每月60元調整到現在每月118元,并制定了高齡傾斜政策,65周歲以上老年人基礎養老金每月多發5元。養老保險領取待遇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參保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已經全面實施,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建成,養老保險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然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在參保擴面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從歷年的繳費情況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們參加養老保險的意識并不高,繳納養老保險的人員多數為中老年人。特別是接進60周歲的人們愿意參加養老保險,因為交納養老保險的年限短,費用少,而且短期內就可以領取到養老保險金,參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強。受繳費滿15年才能領取養老保險金政策的影響,大部分人在45周歲時,才開始考慮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45周歲以下的人員,有些在外面打工,參加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或者靈活就業養老保險。有些則由于工作就業、孩子培訓、貸款購房等社會經濟壓力,而且距離60周歲還有很長時間,不愿意過早參加養老保險。因此,愿意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員,主要集中在45周歲以上的人群,嚴重影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覆蓋面。
根據歷年的繳費情況統計,參保人員多數選擇200 元的繳費檔次,選擇檔次高的人數相對較少。對于他們來說,“每年少交些,能夠領取國家基礎養老金就行”。對多數參保人員選擇200元的繳費檔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經濟收入并不穩定。而且受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上漲的影響,農民的年消費支出較大。因此居民選擇最低繳費檔次需要考慮自身經濟支付能力。
首先,由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領取待遇標準過低,對他們沒有吸引力,因此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意愿較低。每月118元的基礎養老金相對比較低。根據我縣民政局提供的目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月423 元,每月118元的基礎養老金還不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30%。60周歲以上農民經濟來源主要靠種地的收入,個人賬戶儲存額很低,現在的養老金水平只能勉強維持他們的基本生存需要。
其次,繳費檔次和補貼標準呈下降趨勢,影響了“多繳多得”激勵效果。35元至300 元的政府補貼并沒有較強的吸引力,不能激發參保人員的繳費積極性,更不能激勵他們選擇較高的繳費檔次。2019 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最低繳費檔次為200 元,政府補貼為35 元,而最高繳費檔次為5 000元政府,補貼為300元,繳費金額和補貼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因此,大多數人在選擇繳費檔次時,會認為200元的檔次比較實惠,而檔次高的并不是特別實惠。多數人常年參加養老保險存在著這樣的思想,嚴重影響著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
首先,養老保險資金籌集渠道比較單一,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過程中主要還是依靠個人進行繳費,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的較少。經濟條件比較不錯的村,可能會適當的進行集體補助,但大部分村沒有集體補助。在個人參保繳費時,大多數參保人員會選擇繳費檔次低的進行繳費,嚴重影響著我國養老保險基金規模的快速增長。另外,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政府每年沒有足夠的財力補貼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標準比較低。因此,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相對比較困難。
其次,投資增值渠道單一。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僅關系到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持續發展,而且還影響到參保人員60周歲時能否領取到養老保險金。存放銀行是養老保險基金主要的增值方式,穩健的銀行存款方式雖然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性,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價的上漲和社會平均工資的提高,以及經濟不穩定對銀行利率的影響,每年社保基金的收益并不是很高。利用這種投資方式不僅沒有達到養老保險基金規避通貨膨脹的風險,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值增值。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深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跨地區流動就業、往返城鄉就業已成為常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間不銜接的矛盾開始顯現。盡早解決參保人員在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之間銜接的問題,已成為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
為了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的參保意識,增強人們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的知曉率,確保養老保險政策深入人心,提升已參保和未參保居民的參保率,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建議在每年養老保險繳費期間,通過電視、電臺、報紙、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營造養老保險制度惠民的良好氛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好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工作。通過宣傳讓人們全面了解優惠政策和參保的好處,特別是讓中青年人能夠真正懂得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惠,切實提高他們的自我保障意識。
大多數參保人員選擇繳費檔次低的最根本原因是個人工作不穩定,經濟收入低。因此要通過多渠道增加他們就業,提高他們的收入。一是要加強教育培訓力度,增強第三產業就業吸納能力,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積極支持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和渠道來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城鄉居民就業。二是要依靠鄉村的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發展鄉村旅游,謀劃鄉村振興,積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此外,當地政府還要進一步加強創業幫扶力度,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扎實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實現收入的增長。
首先要健全繳費激勵機制,根據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適當提高繳費檔次標準,要進一步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增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的優惠性。積極鼓勵村集體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進一步提高參保人員的繳費標準,增強居民的繳費力度。
其次,還要讓參保人員真正看到“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實惠,激勵大多數人們去選擇中高檔次進行繳費。將來他們就能享受到更高的待遇水平,切實提高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形成更加完備的激勵補貼機制。
建議政府加快實施養老金投資運營 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將一定數量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在不同的資產,如到期日、流動性、收益率和風險性不同的資產之間進行合理配置。一方面根據資金的可用程度和可用期限,合理安排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短期、中期和長期項目;另一方面進行組合投資,合理安排國債、貸款、現金、投資基金及不動產等項目的比例。根據各類投資項目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各異,進行合理的投資組合有利于規避風險,提高投資收益。
建議政府盡快出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細則和辦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權益,使廣大農民工和城鎮居民進可在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繳費并享受相應的待遇,退可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兜底”。對于提高勞動者參保繳費的積極性,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惠民政策,為改善城鄉老年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小康社會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