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紅 新哨鎮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中國是農業大國,國家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但是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善,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依然存在各種問題,這主要是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1]。針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所存在的滯后性,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這項工作的改革力度,對于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解決。
城市與鄉村的發展不平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長期以來都處于邊緣狀態,在社會保障水平上與城市相比較存在明顯差距,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結構的一種體現。中國的保障體系以城市為中心展開,雖然在近年來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全面展開,但是由于起步晚,依然存在不完善之處,保障的范圍以及保障的標準都比城鎮水平低很多,無法切實滿足農村居民群眾需求。廣大農村居民要獲得養老保障,還需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積累資本才能做到老有所依。
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缺乏完善性,加之保障項目小,工作進度緩慢,很多的工作沒有做到位,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依然在摸索著前行,相應的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法律保障工作沒有跟進,使農村社會保障不能順利展開。社會保險制度出現缺位的現象,包括工傷保險制度、生育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沒有在農村普及沒有構建完善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社會福利體系不夠完整,導致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增加了難度[2]。
一些地區的農村社會工作沒有做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構建完善的保障,雖然社會保障落實到農村,但是農村群眾不能享受到,也無法感受由此帶來的安全感,甚至還存在應該保險卻沒有保險的現象存在。近年來,雖然基層政府提高了農村社會保障支出,但是依然大大低于城市社會保障支出。政府沒有對農村社會保障極大力度,處于當前物價快速發展的時代,即便政府增加了財政支出,與物價飛漲相比較依然是杯水車薪。
當前來看,基層政府部門的社會保證管理體制尚存在不足之處,主要是沒有做到管理辦法統一化。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各級政府部門都按照各自的主張展開工作,互相之間不配合,沒有考慮全局[3]。這種管理體制缺乏協調性和統一性,就會導致管理混亂,造成很多麻煩。農村社會保障項目數量少,規模小,但是各個部門針對保障項目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必然會影響執行效果。部門之間不能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上展開工作,不能從同一個視角審視問題,不能合作展開工作,就會導致扯皮的現象。
中國多數地區的農村居民缺乏參保意識,主要是對社會保障缺乏認識,更為注重家庭保障。雖然農村居民也知道家庭保障并不可靠,但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對新的社保模式不愿意嘗試,當遇到風險的時候,依然需要個人儲蓄,或者尋求親屬的幫助[4]。隨著農村居民的社會保證意識增強,認為政府需要承擔社會保障責任,對于付費沒有較高的參與意識,導致社保資金的籌措舉步維艱。
政府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從兩個方面衡量,即資金投入情況和政策扶持情況。政府部門要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需要將專項預算資金科目建立起來,這是確保保障制度全面推行的關鍵。另外,還需要將專款專用管理制度設立起來,確保每年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財政撥款落實到位。對于特級貧困地區,政府要大力扶持,在資金投入方面增加比例,確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真正意義地做到位,在農村醫療保險和城市醫療保險統一執行的情況下,建設農村醫療衛生隊伍的工作要不斷加強,使農村居民看病更加容易,做到病有所醫[5]。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是很高,嚴重制約了社會保障工作的順利展開。這就需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讓農村地區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展開社會保障工作,并加強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現在很多省份不同區域的發展境況不同,農村居民經濟狀況也有所不同,出現財富不均的現象。所以,政府部門需要開展調研工作,對農村實際情況全面了解,將各種資源合理利用,尋求適合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之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并不斷完善。
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要全面展開,就需要建立統一的體制,待遇上要有所差別。具體的工作中,需要將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予以落實,并快速推進,圍繞著最低保險制度展開,其他要素可以從政策角度出發向特殊群體補助傾斜,以保證不同環境條件中生存的農村居民生活有所保障[6]。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需要重點關注沒有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和農村的空巢老人,對這個群體額外發放補貼資金,特別是高齡老人,要保證其安心養老。農村養老模式要多元化,除了采用的居家養老模式之外,還需要將新型養老模式建立起來,比如,社區養老已經得到關注,并將在全社會普及。
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要做到資金投入充足,否則就無法順利展開。在所投入的資金中,財政投入是重要的部分,但是財政投入優先,就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將資金籌集機制建立起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采用基金投資運營模式用于增加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式,將基金投資運營制度建立起來,并采取必要的監督措施,確保社會保障資金保值增值,對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非常重要。
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要提高運行效率,就需要做到管理制度統一化。將專門的管理部門建立起來,不僅承擔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工作,還要對這項工作合理規劃,出臺科學有效的實施辦法,還可以發揮監督管理作用,確保資金投入能夠做到專款專用,防止挪作他用。農村社會保障項目不同,就需要將相應的管理制度制定出來,對于項目要實現的目的以及社會意義要明確,實施規范化管理,確保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秩序化運行[7]。
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中,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的同時,還要結合扶貧工作展開,使農村的養老服務能力有所提高。將互聯網技術充分利用起來,整合社會資源,做到精準扶貧,將農村社會保證工作帶動起來,推動其快速發展。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打破傳統的養老服務供給模式,而是要根據農村老年人的具體需求提供必要的扶持。具體的工作中,政府監督管理集中化,應用大數據技術對老年人需求進行分析,做到扶貧準確定位,服務具有針對性,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基于精準扶貧發展開展社會保障工作,利用互聯網發展農村養老產業,實現社會保障工作的信息化發展[8]。農村互聯網硬件設施配置工作要加強,農村家庭網絡安裝全覆蓋,擴展到農村互聯網的應用普及率,使農村養老服務有堅實的信息基礎。應用大數據技術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將數據庫的使用范圍擴大,在養老服務工作中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做到養老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做到農村精準養老,這是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內容。
通過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穩定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應運而生,并首先在城市實施,這主要是由于工業企業在城市起步,受到現代工業的沖擊,就需要為城市居民提供養老保障,使他們老有所依。農村則不然,幾乎不會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導致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薄弱。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相比較,存在很大的差距,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發展非常不利。中國政府將農村社會保證作為長治久安的目標,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相應的制度也不斷跟進,具體的工作中還要做到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期對工作還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使這項工作符合時代,符合國情,使農村社會保障體制與當前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