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1)
隨著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媒介環境的日益復雜,大學生群體所接受的文化觀念、文化內容等也更加多元,部分西方反動勢力借助新媒體進行思想、文化的侵入,對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其教育體系中基礎性、核心性教育活動,要想切實消除西方不良思潮對大學生群體愛國主義意識、道德情感、民族精神、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侵蝕,就要將中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素融入思政教育中。基于此,下文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及其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義出發,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闡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徑。
堅持國家民族利益至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我國五千年發展史中爆發了多次戰爭,無論是驍勇善戰的英雄勇士,還是以筆為刀的文人墨客,他們均用行動捍衛著國家民族利益:抗倭英雄戚繼光、精忠報國岳飛、“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李清照、身投汨羅江的屈原……愛國志士憂國之精神、壯烈之情懷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而奮斗,凝聚成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集體主義精神,也成為我國當代社會穩定和諧的思想精神、愛國主義傳統[1]。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愛國志士代表人物及其事跡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以真實的案例激發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民族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民族精神,可以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識的覺醒,形成高度的民族精神與正確的國家信仰。
崇尚道德、重義輕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道義代表著由古至今中華兒女的價值取向,即使身處困境、面對誘惑也絕不做背信棄義之事。高校學生面臨諸多選擇,而其所選擇的行為則反映其內化于心的道德情感[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使學生在明確社會公序良俗的基礎上以道德為準繩約束自身的行為,可以顯著提升高校學生的道德品質。“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探索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思想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踐行“立德樹人”的必要選擇。
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華兒自強不息的奮斗史,是剛健有為的進取史。新時代背景下,新冠炎疫情的爆發、世界格局的動蕩,使我國發展進入“深水區”,面對“難啃的硬骨頭”[3]。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群體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愛國主義情感是否濃烈、是否具備開拓進取精神,將影響著我國未來發展質量。將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使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等看待、剖析其所處的時代,在認識到中西方政治、文化、經濟等差異的基礎上仍能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主動面對、抵御西方錯誤思潮、文化侵襲;這不僅是社會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必然選擇。
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首要問題便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即理解文化無等級與優劣之分,不同國家、地區因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的不同必然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性;唯有在認識基礎上依然選擇認同本國及本土文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與此同時,文化自信并非拒絕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也不應將傳統與創新置于對立面,而是要在傳承文化之根與魂的基礎上尋求文化的現代化傳承路徑[4]。
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需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過程,實現文化教育的“課程思政”。首先,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話題、精神、內容等,探索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以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資源;其次,要注重合理運用此類文化教育資源,如借助典型故事解釋其中蘊含的思想、借助當代案例提升學生理論水平等,以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清晰、深刻的認識,產生敬畏與熱愛之心。
除此之外,作為學生發展的引路人,教師要充分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注重自身言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嚴格要求自己,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繼而使學生在開放、包容、和諧、平等的教育環境下主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為后續文化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課堂是學生了解、學習、領會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相對于理論知識,文化是極具精神特性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有機結合體,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如果以講授式、說理式教學手段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知識,則會使學生對“看不見,摸不到”的文化產生陌生感,極易引發學生畏難、厭倦等不良心理[5]。因此,在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課堂時,首先要改進課堂教學方式與手段,以交互性、啟迪性、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文化,促成學生文化意識的覺醒,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
例如,教師可以“出租車司機拾到乘客錢包并歸還后,應不應當接受乘客的感謝金”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當代大學生群體道德品質較高,但在思考問題時缺乏辯證性,僅以自身對道德的認知看待社會行為,批判與思考較為片面。因此,對于此案例,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如果自己是出租車司機便不會接受乘客的物質獎勵”。接下來,教師可引入子貢“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贖人之典故及孔子對人性的洞察,使學生深受啟發,了解道德行為要形成社會榜樣效應,需要予以一定的激勵。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傳統文化以典故為載體融入思政教育課堂,并與馬克思辯證思想相得益彰,告誡學生在做行為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多種因素,既要避免主觀臆斷、經驗驅動,又要以堅實的理論與文化基礎實現對價值的追求。此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討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青睞,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于我國先民生產、生活實踐,是先人智慧的結晶,與在認知自我、改造自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實踐中積累的成果。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將精神領域、思想層面的文化轉化為學生“觸手可及”的多元化文化形式,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文化情感所帶來的理性哲思與感性啟迪,激發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促成學生以馬克思文化觀發現、分析與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問題。基于此,在思政教育中應當充分重視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為學生接觸、傳承傳統文化提供更為充足的機會。
“漢服”是近年來熱議的話題,人們爭議點集中在“何為真正的漢服”上。從本質上看,漢服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人們對漢服的討論體現了當代公眾審美取向的“回歸”及傳統文化傳承意識的提升。但部分公眾并不是真正了解漢服文化,有一種扭曲甚至畸形的認知。基于此,高校可以開展“漢服文化之尋根”活動,廣泛征集短視頻、微紀錄片、微電影、文章等作品,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渠道收集有關漢服文化的資料,形成專項報告。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生會對漢服文化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可以提升信息素養、促成正確文化觀念,并形成傳承文化的正確思想。
文化自信是我國“四個自信”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反復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提倡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民文化素養。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應用型、復合型及創新型人才的專業機構,其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也應當圍繞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意識開展。
校園環境是高校思政教育依托的物質基礎,會對學生思想及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均可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學生便會產生文化自信情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環境建設中,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使學生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高校思政教育部門可以組織有繪畫創作功底的學生繪制“校園文化墻”,呈現我國傳統文化內有關“仁、義、禮、智、信”的典故,形成古色古香、氛圍濃郁的校園文化長廊,學生置身其中仿佛受到先人的諄諄教誨,在品讀典故、觀察繪畫時形成崇高的文化意識。
第二,高校應進一步改善校容校貌,增加綠地布局規劃,形成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與此同時,號召全體師生愛護校園內的花草樹木,促成學生人地協調觀。除此之外,在環境創設時盡量達成“天人合一”意境,將思政教育及文化教育要素融入環境創設中,例如在校園內種植松柏等樹木,以“松柏之常青”教誨學生面對磨難時不畏艱難、堅守初心;再如將藤椅隱藏在藤蔓之中,凸顯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
馬克思強調,文化具有歷史性,在世代的交替中,需要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對文化進行考量。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可以看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內涵,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文化現象、文化行為及文化的發展。新時代是多元媒介層出不窮及融合程度加深的時代,社會信息傳播速度與密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衍生出與傳統時代有明顯差異的“微文化”,諸如短視頻、微紀錄片、微電影等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流媒介,表明人們對文化及精神的訴求呈現碎片化的特征。高校學生群體也不例外,其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便利,教材及教師也不再具有知識的權威性。但新媒體“定制化”的文化輸入會導致學生形成“信息繭房”,削弱學生思辨能力。為改變此種現狀,高校思政教育要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宣傳、傳承與教育的“新媒體途徑”,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擴大傳統文化教育覆蓋面,提升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力與感染力,以幫助學生抵御不良文化侵襲、堅持自身文化自信。
抖音平臺上曾有“茅臺總工程師入圍中科院院士名單”事件引發公眾熱議,其中不乏高校學生的質疑。但從網友爭議點來看,多數觀點認為“釀酒工程師不配當中科院院士”。我國自古以來便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之說,即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何種身份的中國公民都可為國家建設出力,都有憂國之情懷。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該事件為契機糾正學生文化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從中科院院士任職資質出發,分析該茅臺總工程師科研成果、貢獻等是否具備相應資質,繼而使學生關注問題的本質,改變學生“釀酒工程師難以堪當大任”的錯誤思想。
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及西方文化的入侵,高校思政教育需肩負起傳統文化宣傳、傳承與教育責任,積極構建由資源整合到課堂引入,再到實踐活動、環境創設,最后到媒介創新一體化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體系,在保證高校思政教育思想性、政治性與親和力、影響力的基礎上促成學生文化意識覺醒、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以此提高學生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