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在對傳統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表達了自己對美學的獨特理解,確立了一種具有鮮明實踐指向的美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究其本質,是改變世界、改變人的實踐觀點的美學觀?;隈R克思主義美學觀審視新時代美育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困境,為新時代加強美育的路徑提供建議,促進美育全方位、高質量的發展,對培養能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邏輯起點、邏輯中介和邏輯終點是一門學說體系的基本結構,要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核心內容和本質特征,就必須抓住這三點。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形成,是從人的生命活動出發,通過與動物的生命活動相比較,來論證人是具有意識的自由、自覺的主體,從而建構起了其邏輯起點;再從勞動生產美的核心觀點出發,通過論述在自由勞動和異化勞動中人的不同的生命狀態,來強調勞動是人自覺、主動的生命活動本質屬性的回歸,形成了其邏輯中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其邏輯終點。
在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表述中,馬克思清楚地說明,全部的人類歷史的起點,是活生生的人,是作為具體的實踐活動的人??梢钥闯觯@里所說的人,是一種現實存在、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能夠從事社會生產和勞動實踐的人,具有自由、自覺的特征,現實的人和自由的人正是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獲得了它全部的理論內涵。對于人的生命活動問題的研究,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在《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1]196但人不同,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樣的區別,人能夠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動,不僅可以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夠能動地改造自然,動物則不能做到如此。另外,人與動物相較,最精明之處在于“人能夠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種“建造”一要符合客觀對象的規律,二要滿足實踐主體的需要。至此,對人的生命活動問題的認識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邏輯基礎。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最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美源于勞動,勞動創造了美,確切地說,勞動創造了美,也創造了人本身。人正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并發展了自身的一切本質,并且只有通過自由自覺的感性實踐才能展現自身的本質。這種能動的實踐過程,就是人類追求美的過程。因此,美育中必須高度重視勞動實踐這一重要中介,努力實現“以勞促美”??墒侨祟惿鐣M入私有制以來,人的勞動在表現為人化自然的同時,卻使勞動者本身被勞動的對象所支配和奴役,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盵1]156人被自己創造的東西束縛,自己也并不作為美的實現主體和欣賞主體而存在,而是作為自己美的創造物的附庸品而存在,喪失了作為主體的地位;此時,勞動作為顯示人的生命的“自由和自覺”的活動本質就蕩然無存了。這種“異化”狀態下所生產出的產品必然是丑陋的、不堪的,是與美背道而馳的。因此,加強美育實際上是對勞動的糾偏,是對人的“異化”狀態的一種救贖。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對新時代美育具有最直接的指導意義,是與教育的最終目的——為了人的發展高度契合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觀主張通過審美地認識、把握、改造客觀世界來促進、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其邏輯起點是人,最終的邏輯歸宿還是人,只不過這時的人和最初的人已有所不同,而是在認知必然性規律的情況下,充分體現自己審美主體地位的人。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把握,就是關于個體和全體的關系問題。馬克思說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53也就是說,要想實現全體的自由必須以個體的自由發展為前提;因此,在美育中應當重視協同發展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美育,本質上是一種人類認識主觀世界、按照美的規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有效手段,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為新時代加強美育提供了直接理論依據。美育是五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塑造全面發展的人需要統籌推進美育。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校美育工作整體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美育結構不斷優化、育人功能更加凸顯,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高校美育工作迫切需要再設計、再推進。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審時度勢,結合實際,指出教育要著眼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美育教育工作,多次就推進美育做出重要的指示與批示,為新時代美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多次強調,“美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造活力”[2]。闡釋了加強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育是五育融合發展的凝結點,對于塑造全方位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加強美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高校教育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時代,我國美育工作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趨勢,在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和探索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美育工作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美育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凸顯出很多的缺陷與不足,集中體現在: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全面不深入;美育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美育方法單一,流于形式,缺乏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等問題。因此,要破解新時代美育發展困境,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采取靈活的教育策略,推進美育工作的深化改革,探出新路子,破解發展難題,使新時代美育工作朝著更好的態勢發展。
新時代加強美育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價值引領下、充分彰顯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結合時代特色,實現美育創新性發展與階段性突破,立足于社會實踐,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求發展契機,破解發展難題,理論與現實相結合,過程與方法相統一,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統籌推進美育工作,以深化改革來激發學校美育發展的活力與動力,豐富美育內容、選擇恰當美育方式和方法,系統化、常態化的推進美育工作,充分發揮美育對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推動作用,切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脫離實踐的理論必然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新時代美育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充分認識到美育強大的育人功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價值引領,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美學精神,與時代特色相結合,用正確的理論指導美育實踐。
1.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美學觀
馬克思主義美學觀強調要“按照美的規律”認識客觀世界,通過勞動生產改造客觀世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美育過程中,必須重視發揮人在審美活動中的能動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喚醒人的審美意識,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另外,馬克思通過考察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發現了美存在于社會生產實踐中,美源自“勞動”。美育源自勞動的創造與需要,而勞動者在一定社會和自然條件制約之下的認識和改造社會的活動[3]。將人類的生存發展與勞動實踐相結合,通過勞動實踐改變人固有的生存方式,人類在勞動中充分彰顯人自身的本質力量,實現生命的價值,體驗生命的美感。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美學的重要觀點和論述,為美育教育工作指路引航。
2.凸顯時代特色,實現美育的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觀從一開始就與人民生活中的美聯系在一起,新時代的美育更應凸顯時代特色。進入新時代以來,美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在肯定美育育人功能的同時,更強調美育承載的歷史責任和重大使命,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美麗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等都是美最為豐富的時代內涵,激勵著一代代人去追求、去創造美好生活;因此,新時代美育更要與社會發展、個人理想、社會理想、責任擔當結合起來,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美育內涵,實現美育的創新發展,使新時代美育煥發出勃勃生機。
3.立足社會實踐,以勞育美
新時代推進美育的改革和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尋求破解難題的方法。馬克思指出,“勞動創造了美”,勞動實踐是美產生和實現的重要中介,因此,新時代加強美育,要特別重視勞動實踐的重要作用,以勞育美,美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勞動創造美、創造美好生活。新時代美育倡導的是一種基于勞動實踐的審美人格的培育;因此,要大力開展多樣化的美育實踐活動,積極探索與創造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學生特點的藝術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在自我價值感中達成一種美的人生境界。
在美育工作的具體實施中,要堅持過程與目標相統一,重視美育過程,聚焦美育內容的豐富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變革,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打造立體協同的美育格局,并系統化、常態化的推進美育,使之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標服務。
1.豐富美育內容、選擇恰當教育方式和方法
積極推進“五育并舉”的育人策略,并積極與各學科教學、社會實踐和藝術創新教育相融合,另外,要積極開拓更為廣闊的美育資源和活動空間,如古跡名勝、自然山水、特色建筑、藝術展等,構建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美育大課堂。另外,教育方式方法上,不能局限于書本、課堂單一的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種美育資源,運用信息化、網絡化的現代技術手段,探索新型的美育教學模式,實現美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中體驗美、創造美,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凈化心靈,塑造高尚人格。
2.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打造立體協同的美育格局
美育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全社會應該主動承擔責任與義務,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美育。堅持改革創新,全面深化高校美育改革,努力構建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美育工作機制,整合和優化社會各方面的教育資源,使之為美育目標服務,建設以學校美育為主導,家庭與社會美育共同作用的現代化美育工作體系,依托各種綜合資源,形成協同發展的美育格局,更好地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階段及多樣化的美育需求,促進學校美育資源與社會各方資源的互聯互動,共建共享。
3.常態化、系統化推進美育
美育應該成為常態化的存在,而不僅僅是臨時需要,應該讓美育走進學生日常生活,系統地融于各個學科,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美育理念的教育。通過多種途徑、方式開展美育,如審美教育、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科滲透、校園文化等,美育的腳步不能就此停止,美育工作不能就此松懈,教育工作者要把構造美育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的有效機制。首先,要在鞏固中堅持,堅持目標導向抓美育,深入改革,破解難題。其次,要在堅持中深化。建立持續化常態化學習機制,使美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勿流于形式。
美,是人類永恒而普遍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美學觀是界定和認識美育教育的基石,對于新時代加強美育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通過審視新時代美育的現實意義和現實困境,提出了美育的新路徑。但是,美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持續不斷地深入推進,并且要牢記美育是為了讓人站在美的角度去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這一點,我們要遵循美的規律,結合自身的優勢,立足于實踐,而不能流于形式或者紙上談兵,才能不斷提高全民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水平,充分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