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思凡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31)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延安,不僅成就了我們黨的偉大事業,也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是我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1]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延安精神對于貫徹總書記所強調的“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講話具有深遠的意義[2],也有利于高校學生牢記革命歷史的不易之處,培育高尚的愛國情懷。
在反抗國民黨的圍剿期間,由于黨內出現嚴重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錯誤,我們黨被迫轉移根據地開始了長征,在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危機的條件下勝利完成了長征,在延安這片熱土上,經過革命先輩們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并孕育出偉大的延安精神,其精神核心是:
第一,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中國共產黨人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就是為人民服務。我們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先鋒隊,決定了我們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延安的歲月里,我們黨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并將其作為黨的根本宗旨且一直踐行。在這一宗旨的引領下,我們黨不管從大小方針的制定還是實施,無一不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第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質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我們黨在經歷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后到達陜北,在這一片自然環境惡劣的黃土高原上扎根成長,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住窯洞、睡土炕、打補丁,不畏生活與精神上的雙重匱乏開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革命新氣象。在這種鼓舞士氣的氛圍中我們黨團結群眾,經受住環境與歷史任務的雙重考驗,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開創了革命事業的新局面。[3]
第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旗幟精神。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我們黨引領革命勝利的旗幟與燈塔。延安時期,我們黨牢牢把握民族解放、國家富強這個正確的革命方向、緊跟歷史前進的腳步、順應人民的呼聲意愿,領導人民群眾不斷努力奮進,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份艱難的革命任務。[4]
第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實踐精神。我們黨能夠實現從弱小到強大、從貧瘠到富有就是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武器。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挑戰,從眾多的歷史經驗中我們總結出,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領導革命不斷取得勝利。延安時期,我們黨在戰勝黨內各種錯誤思想后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實踐真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國情、具體實際相結合,糾正黨內存在的錯誤,完善黨的方針政策與領導策略,引領我們的黨從幼小走向成熟。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扎根于群眾向群眾學習從而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生活條件的優越以及溺愛式的家庭教育導致學生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領悟以及人際關系處理的能力逐漸淡化。然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延安精神的核心能夠糾正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讓學生牢記“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與使命,也能讓學生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認識到只有在為人民群眾的幸福而奮斗中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在延安歷練出的一種精神毅力以及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為我們黨克服黃土高原的艱苦環境及艱險的革命任務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力量支撐。新時代,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衣食無憂、生活穩定的環境下長大的,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和磨難,導致高校學生在遭遇困難時往往缺乏迎難而上的精神毅力。在目前的世界大格局中,青年要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就要不斷磨煉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將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形成吃苦耐勞的良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自覺地獻身到新時代改革創新的潮流中,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
延安精神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精神毅力。當前,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等進程的不斷發展,價值觀念、文化思想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這一現象雖然提升了學生們的文化素養、開拓學生們的視野,但同樣也沖擊著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得一些金錢至上、享受主義的消極思想開始侵蝕學生的價值觀念。在思想上延安精神可以指引學生樹立正面的價值觀,在行動上指引學生的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抵制各種消極與錯誤思想的侵蝕,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最實質的內容,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我們黨能夠制定正確決策、不斷勝利的靈魂所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有利于引導學生矢志不渝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素養和實踐風格,教育學生追求真理,敢于提出疑問,不盲目屈從于權威,啟發學生們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精神。
革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沃土,思政課要立足于優秀的革命文化,利用好革命精神的教育作用。為了更好地將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教師在塑造年輕一代的精神品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所在。首先,要提高教師政治素養,通過對延安精神的學習,使教師深刻體會到延安精神的精髓。其次,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教師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創新教學模式,要讓學生愿意聽、能聽得進去,從而將延安精神有效的融入思政課當中,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延安精神的深刻性。最后,教師要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向學生展現優秀的精神與品質,肩負起延安紅色革命精神的宣傳偉任。
延安精神所彰顯的不怕艱苦、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是思政課源源不斷的教學資源,我們要善于找尋延安精神與思政課的契合點,將延安精神巧妙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中。可以通過相關歷史資料、珍貴的影視視頻等形式讓高校學生體會到革命先烈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所展現出的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對延安精神所代表的紅色文化的熱愛,引導學生充分感悟延安精神。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憑借其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蓋范圍廣等特點,迅速成為人們社交生活的重要手段,人們的生活已離不開網絡媒介。目前,網絡媒介在高校也迅速發展并占有一席之地,成為眾多高校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表達訴求的新陣地,高校學生也成為使用網絡最頻繁、最活躍的群體。[5]因此,高校一定要抓住網絡平臺的機遇,利用好網絡平臺的宣傳作用。比如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宣傳介紹延安精神,鼓勵學生在網絡上自主去尋找有關延安精神的資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同時,網絡平臺的應用與課堂教學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既要抓住網絡平臺的新形勢,也要繼續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作用,要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兩者各自優勢,讓其共同為思政課服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新興媒體與課堂融合創新授課方式,通過新興媒體將延安精神的內容展示給學生,以這樣一種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熱情。同時教師也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教學,改變傳統的單一式教學方法,將延安精神有效地與思政課銜接。比如在教學中可通過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視聽的感官上去體會革命先輩為之獻身的革命精神,也可通過在課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們整理歸納有關延安時期的偉大事跡,在課堂上分享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讓學生自主總結延安精神的內涵,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此外,學校也可舉辦紅色文化節,將延安精神定為活動主題,通過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與愛好,從而達到將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思政課內容的目標。[6]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是實踐的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思政課的內容中不斷踐行延安精神的品質,才能切實發揮思政課的教育作用,加深學生對延安精神的感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性,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好實踐活動的積極作用組織學生參觀延安舊址,尋訪老紅軍,探尋革命遺跡,住一次窯洞、睡一次土炕、吃一次小米飯,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軍在延安這個環境惡劣條件下開創出的偉大革命精神,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與當年的革命先輩們進行交流學習,通過與先輩們的零距離接觸讓廣大學生實現思想上的洗禮,使學生們能夠認同延安精神,牢記延安精神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形成,在行動上、思想上堅定不移地跟黨走。
延安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壓艙之寶”,具有與時俱進的優良品質,能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提供精神動力。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積極探索并創新科學的教育方式,結合時代特點將延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走出一條延安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實踐之路,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