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津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廣西 桂林 541006)
幼兒園非正式科學活動是指在幼兒園中教師提供各種活動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材料,自己確定活動內容和時間,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索的一種活動。[1]但是,現今的部分幼兒園的非正式的科學教育中教師的指導仍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從分析當下幼兒園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教師指導現狀出發,以提出幼兒園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教師指導的原則及策略。另外,本文中的非正式科學活動包含偶發性科學活動。
在幼兒園中,正式科學活動的實施占比往往較非正式科學活動高,非正式科學活動常被作為正式科學活動的補充,甚至存在非正式科學活動被忽視的現象。教師往往認為通過集體組織的教育形式能更好地掌握并提升幼兒已有的科學知識經驗,促進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黃慧慧(2017)研究發現非正式科學教育情境主要是自然情境和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自然情境是沒有任何人為布置和干預的情境,主要指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情境;教師創設的情境一般含有教育目的,教師希望幼兒通過環境與材料的互動進一步理解和操作特定的實驗步驟。[2]從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來看這兩種情境處處存在,例如幼兒在戶外活動環節觀察花草樹木等植物或動物或幼兒進入教師創設的科學區操作相關的科學實驗等。但是,教師常忽視和阻止這兩種情境下發生的非正式的科學活動,他們較少有目的地觀察區角活動以及戶外活動,因此幼兒發生的偶發性科學活動往往很難被發現。有時甚至因幼兒觸犯了教師制定的不合理的常規或發生了教師認為的不安全行為,最終幼兒自發的科學探究活動被教師打斷,教師也錯失了科學教育的良機。
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教師投放材料較少考慮材料的目的性、層次性、探究性[3],以至于幼兒的非正式科學活動缺乏較好的材料支持。
1.投放材料缺乏目的性
教師投放在科學區中的材料缺少較明確的教育目的,教師雖依據具體的年齡段投放材料,但是缺少對投放材料達成的具體教育目標的考慮。比如在某幼兒園的大班科學區中,探索的材料大多是已制作好的、成套的科學實驗工具。教師拿到成套的材料后較少思考其用途,一般直接將材料投放到科學區中。
2.投放材料較缺乏層次性
許多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較少考慮投放的層次性即缺少循序漸進的過程,更多是將材料一次性投入到科學區中。例如科學區中的線路連接實驗,教師第一次便將電線等材料都投放到科學區中,并未讓幼兒進行分層次探索,這也是未考慮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的表現。第一次教師投放較多的電線材料對于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可能較能適應,這些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索完成線路連接。但是,發展水平較弱的幼兒在拿到材料之后不知該如何下手,最終的結果就是該部分幼兒較少使用該科學材料,即使該部分幼兒使用該材料,但是他們更多進行的是與科學探究無關的活動。
3.投放的材料缺乏探究性
幼兒園中投放的材料通常分為高結構材料及低結構材料,在科學區中,水、水果等可變性高、可塑性強、可探究性高的材料被稱為低結構材料;放大鏡、容量杯等可變性低、可塑性弱、可探究性低的材料被稱為高結構材料。幼兒探究其他事物的工具一般為高結構材料而觀察的對象一般為低結構材料。如今,較多幼兒園的科學區中仍以高結構材料為主,但高結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究。例如科學區中的傳聲筒材料,該材料由兩個與座機電話相似的聽筒、軟型的塑料管道組成。幼兒主要用該材料制作傳聲筒并使用傳聲筒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并且幼兒除了使用該材料制作傳聲筒外并無下一步的其他科學探究行為,這種現象主要與材料本身的可探索程度較低有關。
1.較少觀察幼兒自發的科學活動
幼兒的日常活動中處處存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但是教師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幼兒自發的科學活動并對幼兒的科學經驗進行總結及提升。在科學區中,幼兒多次使用傳聲筒的材料并理解了傳聲筒的制作,卻不知其中的原理,究其原因是教師未能敏銳地觀察并提升幼兒的已有經驗。除了教師創設情境中幼兒自發的科學活動外,在自然情景中幼兒自發的探索也是如此。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時常常觀察戶外的動物以及植物,但是在幼兒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很少觀察幼兒的行為,他們雖會看著幼兒的探索過程,但是較少在幼兒探索過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經驗。
2.較少支持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
偶發性科學活動也屬于非正式科學活動,該活動是指幼兒偶然發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時由于教師制定的不合理的常規及教師的高控行為,使得幼兒的偶發性科學活動較難得到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喜歡觀察他們周邊生活的好奇的事物。比如,幼兒們看到昆蟲便圍起來觀察,一邊觀察一邊討論:“這個是什么類型的昆蟲?”“這個昆蟲是這樣爬的!”但是因教師需完成一日活動的流程,所以打斷了幼兒的探究活動。其實,對于幼兒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機會,對于教師而言更是一次很好的科學教育的機會。
3.缺少對非正式科學活動的生成
正式的科學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選擇課題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正式科學活動與非正式科學活動存在較大差異,正式科學活動強調的是教師的引導,而非正式科學活動更強調的是幼兒的自由探索。但是在較多幼兒園中教師進行的多為正式科學活動,較少進行正式科學活動與非正式科學活動的結合。幼兒的生活中處處存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但是教師較少基于此設計正式科學活動,他們更多依照原有的教學計劃組織活動。例如,某天雨后,幼兒園的操場上多了許多的蚯蚓,幼兒紛紛跑去看蚯蚓,對蚯蚓特別感興趣,但是因教師需進行下一活動,幼兒的探索活動也被迫終止。在這之后,教師并未因幼兒對蚯蚓的興趣而讓幼兒繼續觀察。其實,這次幼兒的自發性探索給教師提供了生成性活動的內容來源,教師可以借此進行正式科學活動與非正式科學活動的結合。
教師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中的指導應遵循保護幼兒科學探究過程的原則,幼兒作為學習者,在接受新的知識時只有通過與周圍生活的互動才能將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也意味著幼兒獲得新的知識是需要自己進行探索。幼兒的思維以直觀的、具體的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再加上科學是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科學的知識概念也較為抽象,幼兒只有通過自己操作、探索才可理解知識并將知識內化。所以教師對于幼兒的科學探索過程應支持而不是阻止或打斷。
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教師應以幼兒為主體,為幼兒提供學習支持,因幼兒特殊的年齡發展特點,所以教師需更多地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從而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建構主義曾指出:“當我們體驗新事物時,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和知識概念內化新事物”。John Locke也曾提道:“沒有誰的知識能超越經驗而獨立存在的。”[4]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以學習者為主體應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教師作為學習者的支持者,更應清楚地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從而引導幼兒獲得新的經驗。當教師脫離了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教育活動,幼兒將很難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以幼兒為主體,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教師創設情境以及提供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新經驗,促進幼兒的知識建構。
教師在指導幼兒的非正式科學活動時應遵循引發幼兒探索興趣的原則,教師無論從提供材料還是對幼兒探索行為的引導都需遵循該原則。首先是教師提供的材料應具有探索性,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教師提供的材料應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從而引發幼兒的探究行為。其次是教師引導幼兒的行為應遵循探索性原則,教師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擔當的是支持者的身份,當幼兒在非正式科學活動中遇到困難,教師可進行適宜的引導從而促進幼兒的探究活動的延伸。
教師應遵循及時觀察并生成幼兒活動的原則,能擅于發現幼兒在生活中的偶發性活動,并能根據非正式的科學活動生成正式科學活動。幼兒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偶發的非正式科學活動,教師對這些活動應及時發現并支持。幼兒既能自發性地產生這些活動,說明這些活動對于幼兒而言是有趣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初步的探索活動進行進一步的經驗總結及提升,將非正式的科學活動的內容生成為正式的科學活動,依據幼兒的興趣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應營造輕松、自由的科學探究氛圍,因為該環境下幼兒的探索行為更容易出現。教師可以靈活地調整一日活動的安排,給予幼兒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放下高控的思想,放手讓幼兒去觀察或與幼兒一起觀察。例如幼兒觀察昆蟲的事例,教師可以給予幼兒繼續觀察的機會也可以加入幼兒的觀察隊伍中與幼兒一同觀察。
1.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有目的、有層次地投放材料
教師投放材料需帶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即投放的材料如何幫助幼兒提升已有的科學知識經驗。例如教師進行完線路連接的正式科學活動后,幼兒已了解線路連接的基本原理,教師則可在科學區中提供相關的材料,讓幼兒嘗試操作線路連接。過段時間后,教師可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投放與線路連接的燈泡,增加實驗操作的難度。這種有層次的投放既考慮了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又體現了教師對幼兒科學經驗發展的引導。
2.投放的材料應具有可探究性
教師投放的材料應能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雖然許多科學探索工具為高結構材料,但是教師投放時應平衡高結構材料和低結構材料的數量。例如科學區中較多的是觀察工具或實驗儀器,教師在投放材料時可適當地投放一些可拆開觀察的物體,例如水果,也提供一些可拆裝的物體例如人體骨骼的構成,幼兒可以用該物體進行自由的拼搭與觀察。
幼兒的非正式科學活動在一日生活中處處可見,教師應注意觀察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并給幼兒提供支持。例如幼兒在推拉椅子時,教師可先觀察幼兒推拉椅子的具體行為,在幼兒結束行為后,教師可詢問幼兒:“推椅子時,你有感受到了什么?”之后,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引導,使幼兒進一步提升對力的感知。
正式科學活動和非正式科學活動各有益處,教師應在非正式科學活動的基礎上生成正式科學活動,重視非正式科學活動。非正式科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是幼兒能夠使用自己想到的探索方式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法進行的科學活動。所以,教師可以觀察幼兒發生了哪些探索行為并在幼兒探索后進行經驗總結。比如,幼兒看到蚯蚓后很好奇蚯蚓的構造,教師則可以生成與蚯蚓有關的主題活動,例如蚯蚓的組成、蚯蚓的生活等,使幼兒對蚯蚓有進一步的科學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