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城
(中共淄博市委黨校 山東 淄博 255033)
一個偉大的政黨必定是一個注重制度建設并不斷提高治理能力的政黨。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目標之一,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遵循。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的封建社會曾經有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繁榮盛景,諸如貞觀之治、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至今為后人所稱頌。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國家制度和治國理政方式受歷史和階級局限,并不能使國家長盛不衰。從政治文明的視角來看,一部中華民族的近代發展史,就是一部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國家制度和治國理政規律的歷史。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義和團運動,從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期間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西方國家的制度模式,先后被當時的圣賢達人奉為救國良方備受推崇。歷史證明,所有這些不過是“淮南之橘”,在中國大地因水土不服而“夭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更是打碎了國人對西式文明的盲目崇拜和追隨。人們開始明白,我們之所以找不到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是由于學習和效仿的對象有誤。正當國人迷茫之時,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隨后一批進步青年、學生發起的五四運動,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新紀元,也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國人對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道路開始了新的探索與“嘗試”。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對未來中國的國家制度構建做了超前詳盡的規劃和部署。經過28年艱苦奮斗,黨領導人民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開創性地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國家制度。歷史的腳步已經邁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有百年。在這百年的偉大實踐中,尤其面對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是決定競爭成敗的根基。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國家制度建設并進行了長期探索。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就強調:“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改革。”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還是念念不忘制度的問題,他說:“我們的制度還不夠成熟,不夠定型,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睅资陙?,國家制度建設的歷史邏輯在歷史前進的大潮中得到演繹。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這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便給各方面提供一個保證?!痹邳h的領導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的腳步逐漸加快。不難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厚重的歷史土壤,是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中國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具有扎實豐富的實踐邏輯。衡量一個制度優劣不能靠主觀判斷,必須用實踐成效來說明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現在哪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此概括為13個方面,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精華的高度濃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一個擁有14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泱泱大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目前,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升,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舉足輕重,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一員;同時,在經濟發展方面,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國家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道路,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強國,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創造了世界奇跡。顯然,經濟奇跡的背后離不開制度的支撐,從社會穩定來看,我國是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各種風險和挑戰潛流暗動,穩定形勢錯綜復雜。
“國家制度優勢不會自發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需要通過完備高效的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發揮作用?!盵1]新時代背景下,應當從多方面入手,積極探尋促進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創新路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的制度基礎不斷夯實,特別是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為四梁八柱的制度體系,為這一轉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支撐,也為這一轉化提供了可能。
要保持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的高效性和持久性,還必須根據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變化和要求,對中國制度體系的內部結構合理地整合與優化,使我國的制度發展能夠與時俱進,因時而變,為轉化過程提供豐富優質的制度原材料,以期達到更加理想的狀態。為此,我們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堅持和完善管長遠指方向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所謂“四梁八柱”的前提下,還要加快制度集成,統籌制度改革和制度運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制度集成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制度集成任務更加艱巨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頂層設計,高瞻遠矚,統籌謀劃,把握關鍵,突出重點,精準施策。一是要著力解決深層次的體制性障礙,堅決破除不利于國家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體制機制弊端;二是要破立結合,在革除體制機制積弊的同時,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在諸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三是要著力優化國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架構,注重制度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其相得益彰,協調順暢,從而產生強大的制度合力,釋放持久的治理效能。
優良的制度體系不可能憑空產生,它必然源自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實踐。同時,源于實踐的制度體系必須再回到實踐當中,其真理性、現實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驗證,才能實現價值,發揮效力。正如有學者指出,“制度的勢能轉化為治理的動能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第三重邏輯的形象寫照,而只有實踐,才能使這一轉化順利實現。”[2]“實踐是‘中國之治’的密碼?!盵3]
中國共產黨一再強調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際上提出了發揮制度優勢的實踐要求。離開了實踐的驅動,國家制度勢能轉化為制度動能就無法實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談。制度實踐的關鍵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制度的設計者,還是制度實踐的領導者。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然離不開設計者,離不開人民的傾情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痹诋斀袢蚧尘跋?,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呈現深度互動關系。因此,“中國之治”不能再囿于國土疆界的治理窠臼,必須內外統籌,立足本國,放眼世界,推動“中國之治”走向新境界。
近幾年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在全球治理中逐步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并在諸多合作領域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國的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融入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之中,制度優勢向治理能力的轉化也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一方面,中國要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積極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治理理念和治理經驗,借以推進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還要引領全球治理,不斷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積極化解國際分歧,管控全球性危機,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最終構建起一個新型的合作框架和新型全球治理體系,實現合作共贏。這也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課題。
制度的運行總是離不開一定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從某種程度上以特有的方式影響和制約著制度到效能的轉變效果。當文化環境與制度的存在和發展相匹配的時候,制度就會產生理想的治理效能;反之,制度作用的發揮就會受到制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成就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風骨和博大氣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并引領中華兒女一路前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為指引,構建起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最終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文化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政治制度的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得以有效運行的文化根基。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前某些消極的“政治亞文化”在政治領域仍然存在,諸如“潛規則意識”“政治冷漠”“政治不信任”“江湖習氣”“圈子文化”“山頭主義”等,它們會惡化政治生態,增加制度運行成本,降低制度運行效率,削弱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效果,是制度優勢向治理能力轉化的“文化之瘤”。因此,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有效轉化,必須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當前,新時代的政治文化建設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四位一體,以此凈化政治生態和人文環境,夯實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文化基礎。
新時代,中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推進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必須遵循制度發展的規律,把握關鍵,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協同共進,方能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完善這一轉化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