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礎、練內功,才是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科技自由與產業跨界是開創人類商業夢想的又一個催化劑,今天我們面對的是科技無限暢想,產業自由跨界,商業靈活變革的偉大時代,充滿夢想的神奇明天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創造,我們必須跨越行業邊界,探索科技自由,打開腦洞心門,開放無窮想象,挖掘一切可能,成就商業夢想。
成功就在夢想的旁邊,沒有夢想永遠不可能有成功,僅僅有夢想而又沒有為此而努力奮斗也很難有成功的到來。
企業生死沉浮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天時地利人和是企業成敗的重要外部因素。
過去幾十年,有不少企業靠運氣成功,買幾套房子就能獲利,買一片土地就能升值,只要膽大敢融資、敢投入就能成功。
因為那是短缺經濟時代,加上人口紅利,中國經濟一路奔騰,像潮起潮涌,海平面自動向上提升,任何人只要在大海游泳都會自動被海水高高舉起,有投入就有產出,有產品就有市場。在那個年代,用這種方法參與競爭,傻子也能成功。
這一次全球疫情期間,也有不少企業因為世界各國大量印鈔,資本急于尋求短期回報,投資市場成了資本空轉套利的直通車,資本根本沒有經過產業消化而直接空轉,扭曲了資本市場的功能配置。
出現這些荒謬的現象,是全球疫情期間的又一個奇觀。
有些企業估值飆升,大量融資,這也是天時。但是完全靠運氣而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只有隨時了解行業變化,及時研究應對方案,更快適應趨勢規律,不斷修正發展戰略,始終不忘打基礎、練內功,才是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面對科技自由、產業跨界、不對稱競爭沖擊,常規思維已經不能適應非常規競爭變化,由于外部環境突變導致企業既定戰略失效,管理層驚慌失措,應對無序,產品滯銷,新的戰略沒有形成,青黃不接,出現現金流斷裂,企業運轉頓時失速,戛然而止,轟然倒塌。
多少所謂的首富從天著地、高位解體、走下神壇,接下來還會有一批又一批的企業破產倒閉、一個又一個的行業無情消失。
這既是歷史的變遷、天時的變化,也是傳統經濟走向新型經濟過渡階段的一種必然反應,是全球經濟再平衡,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反應,是企業在比拼追趕過程中淘汰落后產能、淘汰落伍企業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
競爭不同情弱者,市場不相信眼淚,消費者追求的是產品及消費體驗,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切目標就是研發更貼近市場的產品、更吸引消費者的產品,只有讓消費者切身感受到優秀的消費體驗,企業才有光明的前途。
有倒下就有崛起,有失敗就有成功,有挑戰就有機遇。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正確的轉型方向,形成正確的轉型戰略?如何不斷取得市場份額,占領市場制高點實現引領發展?
這既是戰略問題,也是現實競爭力問題。布局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戰略決定方向,細節決定成敗,心態決定狀態,狀態決定斗志。只要做好戰略布局、執行到位,必將產生強大的協同競爭力。
(摘編自李書福在吉利控股集團成立35周年之際,以“實事求是 守正出奇”為主題的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