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宏
(中共濰坊市委黨校 山東 濰坊 261041)
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需要鍛煉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懂農業”是關鍵,要做到“懂政策”“懂農事”“懂感情”,才能做好農村和群眾工作。“三農”工作隊伍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中堅力量,加強培育“三農”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
要重視農民技能這個核心問題,要進行有針對性、規范的培訓。開展從種植到收獲、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全過程的培訓,重點傳授育種知識、預防、防治病蟲害的方法、農機農藝融合、儲藏保鮮方法,加強市場營銷等現代農業知識技能及現代農業管理模式和經營管理理念的培訓。用好精準扶貧工作政策,從貧困人口中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開辦培訓班,對主觀想學技能的農民,采用田間學校培育模式、現場傳導型一對一培育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育模式、項目推動型培育模式等進行培訓。根據產業特點和實際需求,找到適合農民的教育培訓模式,如面對面培訓、“互聯網+培訓”等。要分級分批輪訓和重點培訓。[1]通過培訓,真正讓農民受益,使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大獲豐收,學到的技能在實踐中得以應用。
村里的帶頭人一般是村支部書記,尤其是在已經實現繁榮發展的村莊,村支部書記往往具有很強的能力,包括戰略眼光、充裕資金及豐富的人脈資源,對形勢判斷得比較準,既能看到發展前景,也能盡可能地避免各種矛盾和風險。如沂源縣張家坡鎮陽三峪村,從一個原本窮僻的小山莊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中國最美村鎮”,離不開村支部書記田月水的示范帶動。田月水曾經干過企業,承包過豪山栽種林木,但一場大火將心血毀于一旦。面對困難,田月水沒有放棄,將眼光放到了果樹種植上,積極請省專家論證、跑部門申請扶持資金,將豪山打造成了“花果山”,又開發了旅游、培訓、觀光采摘等項目。如今沂源陽三峪鄉村已打造成為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餐飲、住宿、會議為一體的都市農業示范園區。
鄉村振興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沒有農民的參與鄉村振興就會流于形式。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就要將頂層設計與農民的主動性結合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這么一段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按照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的總目標,基于本地的優勢,探討實施鄉村振興農民參與的路徑。我們需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找出適合本地發展的路徑,讓廣大農村農民朋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讓村民過上穩定美好的日子。臨朐縣九山鎮牛寨村與沂源縣張家坡鎮陽三峪村相鄰,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很相似,但是發展遠不如陽三裕村。牛寨村的建設投資主要是開發了旅游餐飲,村民參與度較低。而陽三裕的旅游與民宿相結合,村民將能騰出的房間交由村委,由村委統一裝修配套,統一管理,民宿收入由村委和村民三七分成,僅民宿這一項收入,房間少的村民分兩三萬,最多的一戶分了18萬。而且村民種植的果樹可以進行認領,客戶通過手機就能看到認領果樹的生長情況,在大城市比較受歡迎。[2]
從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來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是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必然選擇,要探索構建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成果轉化新模式,積極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機推廣融合發展機制。2015年,瀾滄縣拉祜族自治縣的蒿枝壩村成了精準扶貧村。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帶著他的科研團隊來到了蒿枝壩村,參加扶貧工作,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朱有勇下定決心改變蒿枝壩村,他帶領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14次往返蒿枝壩村,走進田間地頭、深山密林開展實地調研。朱院士決定先種一塊冬季馬鈴薯試驗田,讓村民實實在在看到價值。朱院長親自到地里挖土種植,帶動村民一起種植,村民從一開始的不相信到后來的完全接受。讓村民看到碩大的馬鈴薯,這就是朱院士最好的推廣手法。2017年,朱院士在蒿枝壩村開辦技能培訓班。在朱院士和團隊帶領下,蒿枝壩村先后開辦了馬鈴薯班、三七班、家禽班、電商班,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推廣,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我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因此,需要加強高等農業院校培養農業科技人才主力軍的作用。高校立足于實際、統籌管理、科學規劃,培養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學歷、高能力的農業科技人才。要挖掘高等農林院校的農業科研潛力,提高農業科研成果整合效率,整合各種資源優勢攻克農業科研難題,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產出效率。要加大農業基礎科學的研究力度,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能力。
要積極與本地外出能人溝通,給予相關政策支持,讓他們帶著技術返鄉創業,支持家鄉經濟發展。也要鼓勵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基層工作,積累經歷與經驗,豐富知識,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讓到農村來的人才在鄉村留得安心,住得放心,就要在生活上提供保障,改善居住環境,完善周邊的配套設施,使人才在農村生活工作也能像在城市一樣,這樣本土人才才會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也會更有信心。此外,還要為科技人才進軍農村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全方位提供各地人才與農村市場的需求信息,吸引各類人才到合適的農村地區來創業,打造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助力鄉村振興,拉動農村就業和增收水平。
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的發展理念。以“鄉情”為紐帶,聯系在外鄉賢,包括在外原籍大學生及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搭建感情聯絡大平臺。政策上扶持,輿論上要大力宣傳,并創設人才發展營商環境。如人才引進培養配套措施,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要保證其應有的效應;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服務意識不可小覷,要確保服務到位,讓各類人才大顯身手,人人都有創業的機會,在更大的舞臺上發揮潛能。在工作上,要多提供支持,并為人才提供各類創業信息,資金方面也要多爭取,爭取的經費要落實,要保證人才返鄉就業有收入,甚至高于城市收入,使人才不會流失。在生活上,為人才多考慮,提供方便,解決實際問題,一心去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才感覺到家的溫暖。
任何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瞄準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優勢學科,堅持雙招雙引與產業發展統一,引進、自己培養一批懂三農技術的高端人才,把有經驗的企業家和懂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來謀劃。要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在幫助企業發展、人才引進、企業創新上多想好辦法、建諍言、出實招、謀良策,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企業發展要通盤籌劃各類人才培養,形成一個門類較齊全、梯次結構較合理、人員素質高、工作能力強、新老銜接的人才隊伍。[3]
每個鎮街、村莊的地理位置、資源狀況不同,因此,鄉村振興的經驗不可復制,也很難推廣。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海南視察時就已經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創造出符合當地、適合自身發展趨勢的產業風格。目前鄉村振興卓有成效的村莊都不是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發展模式,而是在先天資源或現有農業優勢基礎上實現的村莊發展。比如輝渠留山鎮,充分利用輝渠小米這一品牌拉長產業鏈,利用獨特的丘陵山區村貌發展了旅游民宿,既可賞花看水,又可爬山摘果。同時,利用留山獨特的自然景觀,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精神,采取黨企共建模式,打造了集現場教學、集中授課、學員食宿于一體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了中國共產黨歷史教育館。該館是國內第一個全面完整的黨史教育館,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接待中心可容納500人班次,充分挖掘了當地資源稟賦。
濰坊市50畝以下的小規模農戶占比較高,特別是20畝以下的小規模戶占很大比重;他們以家庭種植為主,各自為政,種植標準不高,也缺乏統一管理,因此收益不高。不改變這種模式,僅靠農民自己發展農業,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難度很大。全市規模經營做得比較好的是壽光。壽光市前幾年農業發展實行“一鎮一品”,比如古城街道種植西紅柿,化龍鎮種植胡蘿卜,稻田種植芹菜,文家街道種植韭菜,這樣以鄉鎮為單位發展農業種植,避免了區域內惡性競爭,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多年的規模化經營,使壽光的農業發展向提質邁進,通過質量提升和提高價格,實現農民增收。
保障農民收益,需要重點發展農村的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對于農村精準扶貧,通過農業轉型發展、大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帶動農村創業就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安丘市石埠子鎮是著名的草莓之鄉、櫻桃之鄉,該項目由石埠子鎮政府與北京恩源公司共同主辦,免費為用戶開設賦能店,每個店鋪都能銷售石埠子鎮“愛上青山”品牌的特色農產品。目前,全鎮1.9萬戶農戶基本參與,每戶都有一個獨立的二維碼,利用手機微信就能推廣,受益全部歸用戶。該工程從兩方面給老百姓賦能,提高農民價值和競爭力:一是從供應方面幫助農戶打造農產品品牌,這樣每個農戶都能銷售全鎮所有附加值高的農產品,保障了農戶種植的收益;二是從銷售方面幫助農戶開店,農戶可以聯系親朋好友分享推廣,銷售產生的利潤直接給農戶,增加了農民的額外收入。鎮政府還幫助鎮內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推廣農產品,助其脫貧。[4]一個小的程序軟件,就解決了該鎮在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脫貧攻堅、有效治理等方面的問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日報》刊登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防范七個誤區》一文,指出了忽視農民的主體地位、簡單地用工業化思路發展農業、照搬城鎮化要求和理念建設鄉村、脫離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個別現象概括鄉村發展全貌、單純以土地面積評判農業規模經營、對“資本下鄉”顧慮重重等七個誤區,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敲響了警鐘。因此,鄉村振興必須立足村情農情,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防范誤區,有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