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平
王鳳樓鎮人民政府 山東德州 253100
生態農業采用當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將節約資源作為目標,在農業生產中縮減資源投入,增加農業產業價值,擴展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鄉村建設與生態城市建設共同推進、共同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生態鄉村建設主要是將鄉村作為整個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從生態文明的角度觀察鄉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村民面對生態環境的方式。從生態文明的角度觀察鄉村,需要全方位、多領域地考察鄉村的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社會性事業等情況。生態鄉村建設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建設,還包括生態環境建設、農業建設和人口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投入的產業不僅包括農業,還包括工業、旅游業等,涵蓋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在生態鄉村建設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開展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意識培養和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監管監測,并且在制度層面完善生態鄉村建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鄉村建設提供制度化保障[1]。
一是施行混套種養,開展有機種植業和健康養殖業。大力開發有機肥的生產及綠色植保。采用凈水灌溉發展生態有機種植業,產出有機大米和有機蔬菜等。大力推廣生態畜禽和生態漁業健康養殖,采用多種組合的農作物套種和輪種的模式。發展林下種植經濟,推行林下種菜、林下種菌、林下種藥等套種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稈、農業廢棄物等,積極推行食用菌循環生產。二是種植和養殖相互結合的模式。積極發展農業和牧業相結合的互利模式,創建青飼料—沼氣工程和畜禽糞便—有機糧食蔬菜水果等產業鏈,大力推進綠色循環生態農業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水稻與養鴨共作,發展稻田養菜、養魚、養蝦蟹等多種養殖、種植相結合的模式。
鄉村范圍內的礦產資源仍然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鄉村要著重解決礦物開采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重建被破壞地區的生態環境,將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協同開展。礦產資源開采過程的廢棄物種類多,污染溯源比較復雜。要集中力量摸清污染現狀,把握廢棄物產生的源頭,做好污染物的處置工作。對于可利用的廢棄物實現二次利用,發揮其經濟效益。對已經產生生態破壞的采礦、加工地區,要注重復墾。對嚴重的煤礦開采塌陷區域進行填埋治理,對礦坑采挖中破壞的山林植被進行修復。保護采礦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對已經污染的水資源進行生態修復,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和環境破壞。鄉村發展不能僅靠對自然資源的索取,還要注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推進生態鄉村朝著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例如提高鄉村地區煤礦資源利用效率,對資源開發過度的地區進行搬遷和轉型。對污染惡化情況提前預測、提早防護,轉變鄉村依賴于資源汲取的發展模式,開發鄉村發展的新模式、新潛力和新前景[2]。
水稻、養鴨共育生態模式是把傳統靠化肥和農藥種植水稻的模式,轉變成為水稻、養鴨和養殖水生植物如紅萍的種養模式。該模式主要靠鴨子在稻田草叢間吃蟲、除草、吃紅萍、排泄糞便再轉化成肥料,從而達到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不污染環境的目的,完善了有機稻田的生產體系。所養的鴨子屬于無公害產品,能夠讓人放心食用。水稻和鴨子養殖共育模式是以水田作為基礎,把種植水稻作為中心,鴨子放養為特點的自然生態系統。該模式的特點是不用化肥和農藥,給鴨子的養殖供應了足夠的水分和無污染的生長環境,害蟲和小生物可作為鴨子的最優質飼料,降低了害蟲對水稻的為害;水稻還能夠給鴨子提供遮蔽陽光的棲息地。同時,鴨子在稻田間不停行走,也達到了減少雜草的效果,還能疏松土質,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長發育,對中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鴨子排泄的糞便可以用作水稻的肥料。
鄉村可以在整個區域內實行生態監測和評估,對污染、生態破壞嚴重的地區進行修復工作。重點關注鄉村地區因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加強對土壤的修復。避免漁業過度捕撈,保護生物資源,做好物種的監管工作,保持多樣性。要充分響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牧還林工作。種植公益樹林用以防風固沙,以水源養育植物,以植物養育生物,從而建設起一個綜合穩固的生態屏障。生態修復工作要注重并重點對待重要區域。對生態破壞已經非常嚴重的地區開展重點治理,保護河流的重要河段和山林的重要區域。對由環境問題造成自然災害的地區進行重點治理和修復,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為村民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生態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應以相關政策、制度為指導,以政府為主導,堅持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實現各部門協同合作,攜手推進生態農業建設。要完善管理機制,強化環境監管,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有條不紊地實現生態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