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慧
不論采取哪一種意涵的兒童哲學,其兒童哲學計劃的目標并非要造就兒童成為一名哲學家或決策者,所以并不會像大學中的哲學系那樣嘗試教導兒童關于哲學史的知識,或是教導哲學專門術語,而是希望透過這些思考方案鼓勵兒童去驗證自己的觀點,幫助鼓勵兒童去發現和使用推理的規則,使兒童成為更富思考、更深思熟慮、更能反省、更明辨事理、更具判斷力的個體;使兒童——未來的公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成為一個良好的思考者,能夠為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的意義。
1969年,李普曼發表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兒童哲學小說《哈利·史圖特邁爾的發現》。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兒童哲學小說標志著兒童哲學的誕生。
李普曼在研究如何改善大學生的邏輯思考教育時就建議:培養和訓練思考技巧,應從我們啟動思考活動的初期(童年)就開始。他認為哲學訓練不只是背誦記憶“哲學資料”,而是使人能實際進行哲學思考活動以產生“哲學知識”。
哲學是一個包含了許多重要概念的人文思想傳統,其中有許多思考這些概念的范例能夠引發兒童進行討論,事實上,這些概念,例如友情、誠實、公平、真假等,也是兒童所關心而且經常面臨的問題。
1985年創立的“國際兒童哲學會”(簡稱ICPIC)每兩年會在不同的國家舉辦國際會議,世界各國的兒童哲學教育工作者在會議中分享研究及教學的經驗。
基本上,IAPC(“兒童哲學促進中心”的簡稱)研究相關理論,倡導以“合作思考”和“探究團體”為核心概念的教學方法,有系統地設計蘊涵哲學概念的兒童小說作為教材,推廣“兒童哲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習者本身的困惑作為思考的起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以這種能力去面對重要的人生問題并找出自己的答案。總之,IAPC致力于系統地促進兒童哲學的發展。
兒童哲學是“一門思考與探究兒童思考的學問”,是引導與啟發兒童原有的思考潛力,由團體合作和借助與他人的對話來發展討論的能力,進而培養兒童推理、判斷與創造的能力,讓兒童避免過度的獨斷,以幫助自己做自主的思考,同時經由個人獨立思考與經驗合作的歷程學得尊重別人的意見,并且能合理判斷他人意見的價值觀,相信可信任的證據,體驗做哲學思考的過程。
所以兒童哲學就是要教育孩子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推理、判斷、創造的思考能力,并養成隨時反省、檢視自我、為自己思考、尋求意義的哲思習慣。
李普曼認為兒童哲學的主要目的在幫助兒童學習如何為自己思考,他曾明確指出兒童哲學欲達成的具體目標有以下五點:
當兒童開始問“為什么”時,就開始在進行哲學性的推理。哲學性的推理能幫助兒童發現關系,練習辨別,培養兒童的洞察力。兒童哲學就是要創造一個鼓勵兒童推理的環境,幫助他們界定現象,辨別推理上的錯誤,并鼓勵做更好的推理。
傳統的教育認為要訓練嚴密的邏輯,必須犧牲想象及創造力。兒童哲學卻認為創造性的活動會促進邏輯思考,而發展邏輯的能力也會增進創造力,二者相輔相成。
教室內的氣氛,會改變兒童學習與分享的欲望,并伴隨其他個人人格的發展。
對兒童而言,與他人的討論過程及討論之后的反省是學習哲學思考的適當時機,討論會使兒童覺察他人的人格特質、興趣、價值觀、信念及成見。這種敏感度、覺察性的增加是討論最有價值的副產品,有助于兒童對與他分享的個體做合理的判斷,這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首要條件。
借著哲學對話建立人際間的洞察力,我們才能期望兒童做出合理的社會判斷。而兒童哲學提供給兒童的不僅是加速兒童的成長,還包括在成長中擴大其能力。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哲學強調采用倫理的探究,而非少數成年人的特定道德規則。李普曼認為讓兒童使用邏輯性的推理有助其解決其他問題,包括道德層面的問題。因此要鼓勵兒童去了解合理的道德判斷的重要性,并要求兒童倫理的敏感度、覺察性及倫理關懷的發展。
兒童哲學將發現意義的方法界定為幾個方向:
1. 探索替代性:養成兒童考慮相反意見的習慣,并認為相反的意見也有可能是正確的。
2. 探索公平性:發現每個不同的角度都有正確的可能性,使得兒童產生更客觀、更公正的態度。
3. 發現一致性:發現文字、言行和行為本身的一致性并發現生活經驗的意義。
4. 探討支持想法的理由的可能性:鼓勵兒童向彼此的想法挑戰。通過對各自主張的看法提出理由,相互傾聽及留意整個討論進行的過程來產生反省式的思考。
5. 探索理解力:幫助兒童將所有想法聯結起來,建立自己整體的主張、思考和價值體系,使之能夠面對未來的生活。
6. 探索情境:學習掌握情境中的重要因素,并做出正確的解讀。
7. 探索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協助兒童將部分建構成全體,發現屬于自己的生活哲學。
由上可知,兒童哲學除了能增進思考能力、訓練思考技巧外,還兼顧人際互動的關系以及強調理論和生活的結合,可以說是一個協助兒童知識、技能、情意均衡發展的教材。
(摘自《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