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麗飛
(小薇科技小額再貸款[大連]股份有限公司,大連 116000)
隨著我國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使互聯網金融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線上線下整合為一體。相比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等特點。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用戶群體規模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對現實社會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促進了許多產業模式的升級。然而,互聯網金融在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政府對如何有效監管互聯網金融的思考。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浩浩蕩蕩發展了十余年,經歷了興起、野蠻生長到如今的整頓、規范、有序的過程。在2005年以前,互聯網金融主要看重技術,將業務實現線上化,作為傳統金融的輔助,幫助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線上化。隨著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相繼誕生,互聯網金融不再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深入人們生活的眾多方面,第三方支付、眾籌、網絡借貸、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等互聯網金融平臺應運而生。由于互聯網金融比傳統金融準入門檻低,并缺少一定的監管約束,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互聯網金融領域中,都意圖在該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登上了政府工作報告,得到了政府的鼓勵支持。彼時,互聯網金融作為炙手可熱的行業,國家未對其采取過于嚴格的監管。在市場熱情高漲的背景中,殊不知風險已蟄伏許久。2015年,P2P平臺風險最終爆發,“錢寶網”“e租寶”等以P2P為噱頭的非法集資平臺暴雷,校園貸、暴力催收等問題逐漸暴露在公眾面前,引起行業“大地震”。為整頓互聯網金融行業,同年7月,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政策,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大洗牌。
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進入了規范發展期,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政府監管把握行業正確方向,保護公眾參與金融活動的正當利益。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政府監管針對行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不斷進行總結與反思,逐步建立并完善監管政策,行業內各企業也根據監管政策進行了整改。但政策往往滯后于業務發展,而且新政策的效果也需要經過時間和市場的驗證,無法及時解決一些風險問題。因為金融的風險往往表現滯后,法律監管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就更加滯后,所以國內市場開拓上業務先行,出現風險問題后再由監管介入對其整頓,其中對P2P的監管過程就是較為典型的案例。


另外,現行的法律法規以傳統金融為基礎,缺乏針對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內容,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只能依據現階段的一些法律法規,難免出現監管盲區。當前,監管部門針對互聯網金融出臺的一些文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規范化作用,但缺乏法律效力,對行業從業者缺乏威懾力,因此在監管上不免有些力道不夠。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金融脫媒化的加快,我國金融業面臨混業經營的大趨勢。而我國央行等十部門于2015年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監管模式依然是傳統的分業監管模式,這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也無法更有效地防范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另外,在分業監管模式下,各部門管理范圍邊界不明確,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不利于監管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再加上各部門之間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進一步加劇了監管資源的浪費。
當前,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信息不對稱、借貸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究其根本,征信體系不健全是重要影響因素,這也給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帶來了一定難度。對消費者來說,由于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依賴于平臺提供的信息及自己的經驗判斷,無法確定所進行的金融業務是否是真實可靠的;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無法鑒別確定所處的虛擬平臺信息的真實性。所以,完備征信體系并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信息披露,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的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金融相關立法的缺失導致該行業發展及行業監管面臨困境,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健全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保障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避免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等問題。法律法規的制定應借鑒國際上先進國家成熟的立法經驗,立足行業發展特點及趨勢,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聯合協作。互聯網金融涉及多個部門和法律,而由主管部門制定監管法律的傳統金融立法模式已不再適用于互聯網金融,因此政府需促進各個部門相互協作,共同制定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這樣既可保證法律制度的完備性,又可避免各部門之間的矛盾。其次,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行業瞬息萬變,而立法工作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可以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保留符合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制度,借鑒之前立法工作的經驗,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時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另外,立足現在考慮未來,著眼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新趨勢,有計劃地完善法律法規,同時保證為未來制度調整留有余地。
1995年,英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泰勒(Michael Taylor)提出目標監管模式,又稱“雙峰”監管。該模式體現了兩類監管機構:一類是通過審慎監管來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健的機構;另一類是通過行為監管糾正各種不良行為并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機構。相比其他監管模式,目標監管模式有三點優勢:第一,緩和維護金融系統安全穩健和保護消費者權益兩大監管目標的矛盾;第二,監管機構各司其職,互相補充,不會出現功能重疊的情況;第三,行為監管機構可以充分保護消費者,特別是零售消費者,同時可以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市場操守。就目前行業發展情況來看,目標監管模式的內在優越性與延展性既符合互聯網金融的內在發展需求,又能有效滿足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監管。在目標監管模式下,“三會”職能將整合成“一會”,考慮到我國基本國情與當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可行性,建議循序漸進,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特點不斷調整優化監管模式。
目前,阻礙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問題很多,如信用數據平臺之間存在信息孤島和對用戶信息難以做到有效正確評估等。因此,我們需要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建立覆蓋更大范圍的征信系統,規范信用服務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征信體系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監督。首先,推出信用體系建設的相關法律規范,明確征信機構的職責,使得各機構之間能夠信息共享、相互合作;其次,對于不正當行為,政府需要通過制定法規政策,明確金融機構的法律責任,提高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違約成本,降低違約率,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再次,要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對金融機構和用戶進行征信方面的宣傳教育,以此形成全方位的征信生態系統;最后,還要合理使用金融科技,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加強信息審核機制,做到公平公開公正。
互聯網金融是新時代的產物,也是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經過過去十余年的發展,政府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越來越全面,監管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在當前“強監管”的形勢下,政府需要把握好創新、發展與風險的平衡關系,控制監管力度,嚴守監管底線,為行業的健康蓬勃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