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久
(西藏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高中數學文化育人蘊含著豐厚的育人價值。高中數學文化指數學相關人文活動及其精神產物的總和。從數學教學走向高中數學文化育人符合立德樹人任務導向,契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人才培養定位,能助力學生精值成長與人生優化。“培養人力、文化承創、服務生活”是高中數學文化的三大育人價值。“系統性課程生態、泛在式應用場域、多元化教育方式、預見性發展評價、嵌入式成長平臺、全方位保障支持”是高中數學文化育人的實施策略。
1.1 培養人力。高中數學文化首要的教育價值便是培養人力,以精優文化,提供更好的成長“營養”。高中數學文化里對人力培養最直接的內容是數學學科自身發展的方法論體系,是學生學好數學、發展數學、應用數學的最直接的“營養”。掌握了方法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內化與外化的融會貫通,才能真正直抵人力的提升,特別是學力的提升。其主要包括數學探究精神、數學研究方法、數學思想、數學模型等。
1.2 文化承創。高中數學文化育人價值的發揮,需要高中數學文化自身得以不斷繼承與發展。這是育人價值發揮的前提與基礎。同時,在承創過程中,高中數學文化的多元文化價值(基于數學,超越數學的文化精神等)也會充分釋放。如超越數學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文化習俗、國際視野、研究精神等對學生成長發揮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第一課時比的意義,中國2020年疫情下確診病例與美國確診病例人數之比約為1:121,一個比,四個自信內化于心,家國情懷內化于情。
2.1 系統性課程生態。已有數學課程一般從主體建構層面分成了國家、地方、校本、師本、生本五大層次。高中數學文化范疇的擴大,對應的課程生態也需擴充。除上述主體層面外,從形式上應囊括物質、精神、社會與實踐等幾大形式;從類型上應包括主題、綜合,學科、活動,核心、外圍等類型;從組織上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學校、家庭、社會等課程;從生成機制上看包括集體研制、自主開發、互生生成等。
2.2 泛在式應用場域。高中數學文化育人訴求從教育場域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學校拓展到生活,從線下衍生到線上線下結合,從本土視野延至國際一體,從學校單一走向家校社共同體協同育人,從校本獨立走向區域協同,從集體學習走向多元的學習方式。集中展露為泛在式的應用場域,讓高中數學文化育人隨時隨處泛在發生。如此,家校社合力,全世界一體,線上線下融合,校級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助推高中數學文化育人價值最大化的實現。如班級說數學互生課程,學生可以回家后通過錄制3分鐘內的小視頻復述當天所學的內容,或就自己做題過程中一些有價值的方法錄制成小視頻,抑或把生活實踐中發現的一些數學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錄制成小視頻等,發到班級群中,學生與家長相互點贊,互相學習,共生共長。
2.3 多元化教育方式。高中數學文化育人要真正助力學生實現精值成長、人生優化,還需要在方式上從傳統的集體教學方式轉向更加多元,且與特定目標內容相匹配的最優教育方式上去。如畫數學課程,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與創新能力。由此,在方式上不應過于限制學生的表達方式、呈現形式、匯報展示方式。應給予學生一定的優秀指標,導引學生創作,但不局限于學生的思考是總的教育原則。所以,手抄報、思維導圖、繪本、數學故事、數學小說、數學海報等均可。再如,每年由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與重慶教育文化研究會舉辦的重慶高中數學文化節,其主要價值在于以賽促練、以賽促學,通過基于不同年段的豐富多樣且趣味十足的形式(攝影、小報、講、建模、速算、游戲比賽)的高中數學文化交流,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數學素養,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發現與培養學生潛力,成就學生更好成長。
2.4 預見性發展評價。高中數學文化育人視野下的學生評價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測試,應充分發揮評價導向、反饋、激勵、改進、自省與預見價值,讓評價為學生更好成長提供內生力量,尋找到更好發展的關聯因子。如學生人力培養中的數學思想評價,看是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動研究數學,解決問題,服務生活。可通過學生在生活數學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在高中數學文化節中數學建模的表現來進行評價。可見,預見性發展評價,出發點和歸宿是更好地發展,路徑是“預見”。預見即是通過現在發現情況,挖掘潛力,診斷優缺,思考未來,為學生人生優化提供更好的發展建議與方向。具體的步驟包括“建立評價指標、設立評價項目、開發評價工具(量表、測試卷、認知測評等)、實施評價活動、評價總結反饋”等。
數學文化育人拓展了原有數學教學的時空場、生態鏈、資源庫,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真正共生育人。要實現系統性課程生態的真正推行,需要做好全方位的資源保障和相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