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星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王必屯中心小學 河北 大廠 0653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對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發重要。美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明和精神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學生樹立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所以美術老師要擔起這一重任。這就要求美術老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畫畫,避免千篇一律的復制作品,在我多年的教學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
在課堂上,孩子們在畫畫的時候,還是習慣于征求老師的意見,這可能是受到理性知識學習的影響。在理性知識的學習中,征求意見是必要的,也是有唯一正確答案的;但是在感性教育中,內心的直覺和感受更為重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答案。
藝術教育是偏感性的教育,在藝術教育中,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是更多的認可,鼓勵他們勇敢畫出自己的內在情感和想法,懂得欣賞自己,也知道有人會欣賞自己,這樣他們也就懂得了尊重別人。這是“人的教育”的核心,教會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所謂改變繪畫,通俗來講就是讓學生學會有想法的畫畫。告訴學生畫畫不是去還原,不是去臨摹,而是去創作。學會換一種角度和眼光來看待大師的作品。在大師作品的基礎上提取部分出來,加入每個孩子自己的觀察視角以及想法,就是我所說的改變繪畫。這一點主要是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想象,發散思維。
給學生看大量素材,目的是啟發學生放開腦洞,大膽想像創新創造,破除孩子心中腦中的魔障:畫畫必須像老師那樣畫。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畫畫不是復制,一切會變一切在變一切可變,變的不一樣,變成自己的才有價值,沒有什么必須是什么樣的,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的,盡管隨便想隨便畫就好了!欣賞完素材,還要引導學生思考并互動,看了這些,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玩的創意?光是想到創意還不行,這只是培養孩子變畫思維的第一步,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這個思維為起點,引導孩子繼續變畫和展開場景故事想像和聯想,不斷想不斷變不斷關聯……比如,我們畫一個“不一樣的人”,可以怎么不一樣?是形狀、大小、數量、顏色、圖案不一樣?還是位置、動態哪不一樣了?怎么樣不一樣才比較好玩?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啟發孩子突破“像”,轉而自由大膽思考想象像玩游戲變魔法那樣畫畫,把表達和創造交回給他自己,讓他自己主導當導演。
設問孩子,你能不能比這組作品畫得更“不一樣”?更好玩?利用這組作品引導啟發告訴孩子什么是“點線面”,什么是“疏密”,什么是“對比和夸張”,然后通過演示,或讓孩子自己嘗試,是不是這樣,他的作品就會更特別了?當然,啟發引導不是告訴孩子標準答案和方向,而是為了讓孩子大膽動腦開腦思考和想象,突破常識界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便會自愿地去鉆研學習,在我的五年級美術教學中,我會創設各種課堂情境:如講故事、拍賣會,做游戲,聽音樂的形式導入新課,再引導學生說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在故事里,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換成你,你又會怎么做呢?這時學生興趣高漲,連忙舉起自己的小手,迫不及待地說出:老師,我想說,我想說類似的話來。為了能讓學生不擾亂課堂秩序,又能不失繪畫興趣,我采用開火車/分小組/男女輪流的形式讓學生說。說完后,引導學生畫主體物,再把自己所想的添畫上去。在畫的過程中,學生問得最多的一句話:老師我可以在周圍添畫其他的東西嗎?從這句話我們得知同學們有多么的渴望在畫面上多畫自己心中覺得美的事物,為此我們不能去限制他們,更不能去要求他們在這一主體物的周圍必須添畫什么。而是繼續創設相關情境,正確引導他們畫更多自己想畫的,讓畫面變的更加有趣味性。
在講評階段要盡量給學生“發表創作想法”的機會,,讓學生去欣賞、去講解、去評價、以愉悅學生的感受為出發點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就能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擺脫“依葫蘆畫瓢”的教學模式。
6.1 及時展示作業:學生的作業是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這樣他們才會有動力繼續努力。
6.2 找作業的優點:學生互相找作業的優點,是提高學生繪畫技術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堂積極性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6.3 給自己作業找不足:每個學生學會給自己作業找不足,既可以培養學生謙虛的學習態度,正視自己的不足,明確學習的方向,也是提高學生繪畫技術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教學活動是一種情感的互動過程,不是機械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一種充滿情意的交流過程,充滿濃郁的情感色彩。沒有感情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而且感情是雙方面的,要求學生有情感,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對學生充滿深厚的愛,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情感也是學生學習的強烈驅動力,它能使人思維積極而活躍,使人執著進取,學生課堂積極情緒調動,有利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智力的發展。要主動去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