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媛
丹東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 遼寧丹東 118000
近幾年,我國一直倡導環境節約型發展方向,這也就意味著節能減排工作正在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伴隨著節能減排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建筑給排水設計也開始關注到這一點,并在優化和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建筑給排水設計中滲透節能減排理念就要求設計環節在注重質量的同時,還要兼顧節能減排的相關要求。相關的設計人員需要把握好源頭工作,明確治理污染和能源節約的主要任務,將新興材料、工藝和技術手段代入日常工作之中,貫徹落實綠色建筑行業的具體要求。
建筑給排水工程一直以來都是建筑施工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方面的設計成果與建筑物內住戶用水和污水排放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因此,給排水設計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到住戶用水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到污水排放對于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就現狀而言,很多建筑在給排水設計的過程中都不能全面的考慮到這些問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水資源一直都是我國的稀缺資源,于是水資源浪費的現象愈發明顯。這樣的時代背景致使設計人員紛紛改變了原有的設計理念,并增強相關執行人員的節能減排意識。譬如從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入手,建筑給排水設計關注到居民廚房和衛生間呈現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并針對性的采取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盡最大可能的節約水資源。另外,還需要居民自覺認識到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自愿投入到節約用水的行列中去。建筑給排水設計同居民之間的相互配合可以增加節能減排的效果,助力建筑行業朝著環保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1]。
熱水供應是建筑給排水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諸多實踐證明,該環節中暴露出的水資源浪費問題最為顯著,尤其是無循環和半循環熱水系統。熱水供應的流程中需要先排除冷水,過一段時間之后,用戶端才可以開始使用熱水。實際上,排除冷水的過程就是對水資源的浪費,該步驟并沒有發揮其預期的價值。
在中國,給排水零部件的市場常常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現象。特別是給排水閥門市場,經常會存在一些質量問題。給排水閥門配件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對水資源的浪費程度。使用給排水閥門的時候,如果出現嚴重的超壓出流現象,就可能會使一部分水量流失,造成不必要的水資源流失。而且超壓出流的現象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不易被人察覺到。因此,一些公共場所以及企事業單位但凡使用了質量要求無法達到相應標準的給排水閥門,就會致使大量的水資源流失,進而形成浪費現象[2]。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優化,我國在給排水材料的研發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驕人的成績。為了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我國已經明確規定了建筑給排水管道的材質應用范圍,禁止使用鍍鋅鋼管。但這條規定并未得到很好的執行,就絕大多數地區仍偷偷使用這種鋼管材料。鍍鋅鋼管最大的問題是會產生極多的水銹,進而堵塞管道,使管道內的水流速度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鍍鋅鋼管內流出的水質已經被污染,其中存在大量的水銹污垢,滋生的細菌量也大幅度提升,一旦被住戶使用,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給排水管道所處的環境增加了其出現水銹的風險,如果使用時間超出規定,就會產生老化現象,流出的水資源不僅會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費。
當建筑給排水設計中融入了節能減排的設計理念,需要設計工作者結合建筑的實際用水狀況,綜合建筑物的高度,實現水壓力的相關設計和測試。在建筑給排水設計展開之前,準備工作的核心就是設計工作者綜合施工現場和實際的施工圖紙,深入了解建筑的具體高度、位置、周邊環境等因素。而后再確定給排水管道的位置和給水壓力,盡可能減少外部的干擾要素,使得供水過程順利完成。如果是在中國西北部地區,由于寒冷條件的限制,給排水管道在使用材料方面需要選擇耐寒抗裂的,相應的給水壓力還是要結合建筑物的實際情況而定[3]。
傳統的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生活廢水的處理方法大多數都是通過排水管直接排向地下管道,此時的生活廢水會隨著工業廢水一同流入廢水處理廠,沒有排干凈的廢水就會直接流入周邊的湖泊河流之中,對環境中的水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然而生活廢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質是比較少的,這也是其與工業廢水最大的差異,所以不能混為一談。所以,建筑給排水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生活廢水進行分類處理,經過處理的水質在測試達標后,進行重復回收和利用,通常情況下回用于城市園林的灌溉,亦或是農田用水。如果出現廢水處理始終無法達到既定標準的情況,需要在指定地點進行排放,這樣就可以合理規避肆意排放廢水給周邊環境帶來的壓力。
在節能減排設計理念之中,除了需要關注到水資源的節約,還要符合資源節約的相關的要求。建筑給排水設計的過程中,在選擇材料方面盡可能用環保節約型新能源,通過這樣的形式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熱水器的加熱形式也可以選用太陽能,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省稀缺能源。另外,還要對水的流速進行合理化的管控,降低熱水資源浪費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節能減排是建筑給排水設計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它不僅依賴于政府的準確決策以及相關部門的精準落實,還要求人們逐漸強化節能環保的意識。相關的設計工作者可以借助新時代賦予的新能源,通過對技術手段的革新和對管理模式的優化,來盡可能貼合國家對建筑節能減排的期許。環境節約型社會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自然與人類的友好關系就在此處體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