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鳳
沈陽亞特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135
為了生產出高質量的球墨鑄鐵件,其球化率必須在90%以上,若球化率達不到標準或球化不良,先要區分是何種原因導致的球化不良。冬季采用樹脂砂造型時,必須經常檢測原鐵液的硫含量,以此防止硫含量高影響球化率。
球墨鑄鐵是20 世紀50 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高強度鑄鐵材料,其綜合性能接近于鋼,正是基于其優異的性能,已成功用于鑄造一些受力復雜,強度、韌性、耐磨性要求高的零件。球墨鑄鐵已迅速發展為僅次于灰鑄鐵、應用廣泛的鑄鐵材料。
法國的雷奧姆爾(Reaumur)于1722 年制成了白心可鍛鑄鐵。后來,美國的塞斯·包伊登(Seth·Boyden)于1826 年發明了黑心可鍛鑄鐵。
到20 世紀20 代,由于對鑄鐵中碳、硅等主要成分及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的影響、熔化方法、孕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并有了進展,出現了高級鑄鐵。因此,材質有了相當可觀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應用范圍。但由于存在著韌性低的缺點,未能迅速擴大其應用范圍[1]。
1947 年,煙的莫羅(Morrogh)發現了鑄態下存在球狀石墨的鑄鐵。
1948 年,通過在高碳,低硫、低磷的灰鑄鐵中加入Ce,并使其殘留量保持在0.02%以上,制得了球墨鑄鐵。同時,美國國際鎳公司(INCO)加格奈賓(Gagnebin)等通過在鑄鐵中加Mg,并使其殘留量保持在0.04%以上,獲得了相同的球墨鑄鐵。
在球墨鑄鐵件生產中,為保證其產品質量,要求同爐產品附鑄試塊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斷后伸長率和球化率必須在材質牌號要求范圍內,這一要求必須在理化檢驗規范中嚴格控制,特別是試塊球化率不合格時,要看鑄件本體的金相,若鑄件本體金相球化率低于90%,則鑄件必須報廢,這將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某公司理化室在常規隨爐附鑄試塊拉伸試驗時,發現球墨鑄鐵試塊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和斷后伸長率存在不合格現象,從試樣上截取的金相塊球化率也僅為65-80%,這是不合格的。立即檢測本體金相,結果一部分鑄件本體金相球化率僅為70-85%。因此,對性能不合格的鑄件必須報廢[2]。
出現不良球化現象后,需加強原鐵液及球化處理后的鐵液中的硫檢測,以及對回爐料使用的控制,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要想生產高質量球墨鑄鐵件,球化率必須達到90%以上。通過總結長期生產實踐和查閱相關文獻,影響球化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在鐵液中含有某些雜質元素,會破壞球化效果,得到的是片狀石墨而不是球狀石墨。常見的反球化元素有銻(sh)、錫(sn)、鉍(Bi)、碲(Te)、鉛(Pb)、砷(As)、鈦(Ti)等。這些元素通過消耗鎂的含量或富集在共晶團邊界,形成畸形石墨。球鐵鑄件使用的油漆通常加入金屬元素,常見的加入元素有鉛、鎘、錫,這些元素都有反球化作用。另外,廢鋼中可能含有電鍍件、鉛料等雜件,應予以避免。
孕育衰退的原因主要與孕育劑加入量低或孕育工藝不完善有關。因鎂的存在是球化的必要條件,充分的孕育處理是促進石墨化的保證,因此只講球化處理而不重視孕育處理,是生產不出高質量球墨鑄鐵的。因而孕育劑的選用及添加量應適當,應采用含鋇、鈣的長效孕育劑,并采取二次孕育和隨流孕育的復合措施。
鐵水中加入球化劑,使石墨結晶成為球狀。在工業生產領域,主要的球化劑是鎂和稀土合金。Mg 的密度為1.7389/cm3,熔點為651℃,沸點為1107℃,其化學性質活潑,脫氧脫硫能力很強,與S 結合生成的MgS 由于密度小,極易上浮,通過除渣的方式去除。由于鎂的密度小、沸點低,加入鐵液中的Mg 一部分變成鎂光汽化,一部分去硫去氧,剩余的部分才在鐵液中進行球化反應。球化劑的加入量主要取決于原鐵液中的含硫量、鐵液的出爐溫度、出鐵沖入方式(是否蓋包),一般加入量是處理鐵水質量的1.0%-1.6%。
(1)原鐵水的含硫量偏高。硫是主要的反球化元素,含硫量越高,球化反應的效果就越不好,因此需控制原鐵液中的含硫量。當原鐵液中的含硫量偏高時,相應的球化劑加入量應增多。球化劑脫硫的化學反應原理為:
Mg+S=MgS
2Ce+3S=Ce2S3
需注意的是,要及時將鐵液上的浮渣清除,否則浮在鐵液表面的MgS、Ce2S3夾雜物與空氣中的氧會發生下列反應:
2MgS+02=2MgO+2S
2Ce2S3+302=2Ce2S3+6S
此時生成的硫又從浮渣中進入鐵液,與鎂和稀土發生作用,反復消耗球化劑,形成“回硫現象”,致使球化效果不好。
(2)反球化元素過量。嚴格控制反球化元素含量,特別是鈦與鉛。可選用高純生鐵,控制廢鋼及生鐵中的反球化元素。
(3)鐵液溫度過高或過低。當球化鐵液溫度過高時,覆蓋劑無法壓實,導致球化劑熔化速度過快,致使其燒損過多。但當球化鐵液溫度低于1390℃時,合金不易熔化,球化反應不完全,球化水平難以滿足要求。另外,在球化劑上浮過程中,由于鐵液溫度低,球化劑不能迅速熔化吸收,導致球化劑上浮到鐵液面熔化燃燒。因此,鐵液溫度應控制在工藝要求范圍內。
①規范操作規程,控制澆注時間。②球化包結構不合理,控制高徑比。③控制原鐵液的硫含量及回爐料使用量。④鐵液中反球化元素含量超標,因此需控制鉛、鈦、錫等微量元素。
采取上述整改措施后,試塊和本體的金相球化率在80%左右,仍不合格。同時檢測到原鐵液中wS 為0.025%-0.026%,超出了本廠規定的≤0.020%。在生產高質量球墨鑄鐵時,國外一般將原鐵液的硫含量控制在0.020%以內,高于該含量都要進行脫硫處理。在冬季,樹脂砂造型用固化劑中總酸及游離硫酸的含量高于其他季節,即硫含量較高,因此滲透到澆道及鑄件表面會造成回爐料中硫的偏高。硫是一種反球化元素,它與鎂有很強的親和力,與鎂反應生成MgS,消耗了有效鎂量,導致鐵液中游離鎂含量不足,致使球化不良,此時需更多的球化劑來保證球化效果[3]。因此,球化劑的加入量從原來的1%增加到1.1%,經生產跟蹤檢測,附鑄試塊和本體球化率均達到90%以上,球化不良現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