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寧
(作者系北京市第十五中學英語高級教師)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這就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在認真領悟文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確保學生在校學足學好。既體現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又表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大事。
目前,有些學校還存在作業負擔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將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如使孩子失去自主支配時間,嚴重影響學習興趣;喪失充分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機會;因大腦始終處于疲勞狀態,致使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孩子患身心疾病的概率會相應增加。課業負擔過重,導致中小學生沒有時間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會,缺乏寬廣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創新思維和能力,這對他們將來的學習和發展非常不利。
國家適時頒布的“雙減”文件,正是精準定位到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的現實問題,引導教育良性循環發展,促進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系到國家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重要問題。筆者從一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怎樣減輕作業負擔做些思考。
教師應明確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精心設計每節課的作業,充分考慮并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下課前花一些時間向學生說明作業要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學內容與作業內容的關聯性。教師應及時收取學生的作業,堅持全批全改,發現并總結學生在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第二天的課上帶領學生共同改正。針對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問題,教師應通過開展面批、答疑等活動加以解決,以此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每個學科組應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每周備課時,應充分研討本周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學校從整體上,建立科學的作業體系,同年級不同學科的作業體系要相互關聯,通過學科作業日、年級各科作業周報表等形式,整體調控好作業的數量和質量。
教師應該理解作業的本質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過程。精選的作業內容應有助于學生發現學習規律,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進行必要的學習方法指導,如設計導引性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設計預習批注、整理錯題等作業,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學校層面開展作業設計的交流活動,表彰在作業設計上做出積極成果的教師,拓展、豐富教師的作業設計思路,打造具有自身設計特色的校本作業。
設計趣味性作業,可以提高作業的“友好度”,使學生有“愛上作業”的可能。如在開展英語小說閱讀時,為學生布置了創意寫作的作業。學生們通過接力寫作,形成了一本班級小說作品。該作業受到學生的歡迎,從趣味性上點燃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學到的表達方式,需要準確把握小說的情節發展和人物特點,學生的閱讀與創作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其中,一個班級創作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故事的開頭是3個面相丑陋的巨人,想要尋找美容藥改變自己的容貌。在學生創作初期,進行了調研:絕大多數學生支持3個巨人的做法。但是在3個巨人受盡磨難后,學生們慢慢傾向于設計一個不一樣的結局:3個巨人最終沒有找到美容藥,但是他們的善良感動了小鎮上的居民并獲得了接納。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驚喜地發現學生們實現了自我教育!
總之,一份好的趣味作業應該可以延伸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思考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在倡導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差異較為明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計不同層級的活動,滿足差異化教學的需求。同時,在作業設計中提供更多的可選擇性,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能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發展。例如:在英語閱讀理解的設計上嘗試設計3種作業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第一種,請學生畫出文章的思維導圖;第二種,請學生用關鍵詞記錄每段的主要內容;第三種,教師給出段意,學生進行段意匹配。這三種形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顯然第一種作業對學生的要求最高,要求學生能夠理解篇章的整體結構特點和每個部分之間的關聯。
跨學科作業強調情境性、開發性、綜合性的融會貫通,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元認知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意志力、責任心,以及協調合作能力等。
教師應理解項目化學習設計理論,設計真正有價值意義的跨學科作業,幫助學生建立學科融合的意識。跨學科作業和學科作業的數量比例要合理,從而形成有機的整體。
在實踐中,使用線上收取、線下批改的作業融合模式。學生在網上提交作業后,教師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數據并判斷學生作業中的問題,教師將學生的問題融入次日的教學之中,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但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注意把握線上作業和線下作業的比例。一方面,線上作業有其局限性,一些合作性作業,動手類、開放性作業不易開展。另一方面,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會損害學生視力。同時,一部分學生自控力差,會受到網絡環境的誘惑和干擾。
作為教師應該看到:在“雙減”的大背景下,對教育教學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控作業質量,是在為教育教學留白。節省出來的時間如何安排,應該通過教學回答這個問題,即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作業延續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業余時間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作為一線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雙減”文件,掌握精神實質,把握時機,把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真正落到實處,把歡樂和笑聲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