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剛
山西省公路局臨汾分局 山西臨汾 041000
線型順暢、路面平整、行車舒適、安全暢通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基礎。重視公路施工質量,強化施工作業人員技術水平,提升瀝青混合料路面質量,充分發揮公路工程建設社會效益。
瀝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之前要充分做好基礎準備工作,才可以進行路面的鋪筑。準備工作主要是包括施工環節各項參數的確定和機具的選擇搭配,如瀝青混合料的松鋪系數,鋪筑完成后路面的壓實次數,攤鋪和壓實機械的選擇等,這些都是保證瀝青路面質量的前提[1]。
對于瀝青混合料而言,最影響質量的便是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在混合料生產配合比確定時,要先進行確定瀝青混合料的試驗室配合比,然后結合試驗室配合比確定生產配合比。
在瀝青混合料攪拌時,應當選擇正確的攪拌設備才能充分發揮瀝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在攪拌之前,應當對原材料進行抽檢,確定原材料各項指標是否符合要求。瀝青混合料攪拌時應確保攪拌均勻,控制好拌和溫度,避免因過高過低的溫度影響瀝青混合料攪拌效果。合理控制攪拌時間,避免因過短過長的攪拌時間,造成混合料拌和不均勻或出現離析現象。
瀝青混合料鋪設過程中需要使用攤鋪機械和壓實機械,不但可以有效的提升瀝青路面攤鋪效率和整體質量,同時還可以減少施工作業難度,提升施工進度。攤鋪作業過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運料車達到施工現場之后,需要檢查混合料的溫度,通過混合料出廠溫度相對比,不能超出10℃,其次,攤鋪機需要經過全面預熱之后熨平板后開展作業,通過勻速行駛,確保攤鋪速度和供料保持勻速進行。如果供料不充足,需要運用運料車集中等候作業,可以盡可能的減少攤鋪機的停機次數;再次,施工作業現場需要有專人檢測混合料攤鋪溫度和厚度;第四,攤鋪作業之前需要全面清除表層的塵土和雜物,在攤鋪之前需要用水沖刷感覺,撒上粘層瀝青;第五,遇到雨水天氣,需要及時停止施工作業,同時需要及時清除沒有壓實成型的混合料,經過淋雨后的混合料要廢棄,不能進入到攤鋪機內,最后,兩側作業人員攤鋪不能超出攤鋪機鋪面的一米以上,避免壓實度不充足導致滲水問題出現[2]。
(1)集料,粗集料應堅硬、潔凈、無風化、無雜質。細集料應采用堅硬、潔凈、無風化、無雜質的石屑和天然砂。礦粉須采用潔凈的5mm以上石灰巖碎石磨細石粉;
(2)瀝青結合料,上下面層基質瀝青采用90號B(70號B)級或A級石油瀝青,技術指標滿足氣候分區的技術要求。
(3)改性材料及劑量要根據試驗確定,滿足重載交通條件的改性材料,合理劑量SBS類:劑量上面層4.5%-5%、中面層3.5%-4%;(占瀝青質量的百分比)。
瀝青路面的施工現場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單位現場管理人員要做好各項工序的銜接,合理安排各項工序,加強現場管理。尤其是要處理好橫向接縫和縱向接縫。
橫向施工縫通常運用平接縫方式。接縫區域設置在五米直尺測量最大孔隙3mm的位置。完工之后需要施工作業人員刨成垂直截面,當施工間隔時間比較長的情況下,再次鋪設之前需要做好切除工作。接縫過程中,新鋪設的混合料需要根據基準線或者松鋪系數明確具體的攤鋪厚度。壓路機作業通常會運用45°碾壓或者橫向碾壓再開展縱向碾壓的方法開展碾壓作業。接縫區域平整度通常運用五米直尺測量最大間隙不能超出5mm。
如果半幅施工或者遇到特殊情況下需要開展縱向冷接縫處理,需要設置擋板,確保縱接縫區域經過緊密碾壓。混合料沒有冷卻之前還可以通過鎬刨去除邊緣壓實不充足和厚度不足的垂直截面,避免在混合料冷卻后運用切割機開展縱向切縫。鋪設另一部分路面的時候,需要在縱接縫區域涂撒一些瀝青,新鋪設瀝青混合料需要在半幅上50mm到100mm進行重疊鋪設。因為施工作業人員在接縫區域鋪設高出路面10mm的混合料,碾壓過程中需要從邊緣到中間碾壓,然后跨縫擠緊壓實,還可以在已經壓實的路面上行走鋪設新面層150mm左右,然后再壓實新鋪設部分[3]。
(1)材料質量,控制原材料的質量、規格,混合料礦料級配、油石比。
(2)混合料拌和,瀝青結合料、骨料的拌和溫度;混合料拌和時間。對于改性瀝青混合料要根據不同改性劑的添加方式,保證混合料的干拌、濕拌時間。
(3)攤鋪碾壓,攤鋪前熨平板的預熱;高溫度狀態下“高頻、低幅”“緊跟慢壓”;與構造物相接部應人工及時補料,用夯板或夯錘補充壓實。
(4)瀝青面層與無機結合料基層的結合,封層瀝青(乳化瀝青)灑布前、瀝青混合料攤鋪前,基層表面須潔凈;基層表面的粗糙度;重視無機結合料基層的養生,保證基層表面的強度;重視封層的施工質量。
(5)瀝青面層與瀝青面層的結合,加強交通管制,減少路面污染;重視粘層的施工質量,采用改性乳化瀝青或熱瀝青做粘層油。
(6)接縫,橫向施工縫的接縫形式、碾壓方式。半幅施工縱向冷接縫的刨除、新舊料的搭接、碾壓。
綜上所述,為了改進我國瀝青路面施工技術的整體質量,充分發揮公路工程的帶動作用,公路施工單位就必須對瀝青路面施工技術進行不斷改進,不斷提升施工工藝,從而保證公路路面的安全性、穩固性和持久性,進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