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鵬
天津市鼎盛鑫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 301700
現階段,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及排污許可證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它們都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價值與作用,有效緩解了我國部分環境污染問題,但是若想徹底改善環境污染現狀,則需要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使二者各自價值的最大化,實現“1+1>2”的環境保護目標。然而在實際的銜接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相關部門需要不斷探索二者融合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環評制度與排污許可證制度的高效銜接。
排污許可制度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最早出現在西方歐洲國家,是被廣泛應用的一種環境管理制度。歐盟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開展排污許可制度時,也整合與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制度和要求,并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了良好的效果。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和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并逐年在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區設立試點,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嘗試,從排污許可制度改革到建立統一公平、覆蓋全部固定污染源企業的排放許可制度,排污許可制度正逐步成為我國環境管理制度的核心制度。
當下而言,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的銜接核心要點,便是突出評價在環境保護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各類項目建設的強制性約束。注重環境影響評價清單管理,根據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情況,制定相應的排污許可用途管理要求。在管理過程中,涉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氣、固廢、土壤、噪音等多方面審核內容,需要對項目內容、環保措施、科學技術論證等進行指標評定。深化法律法規作用,管理部門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要將環評報告評價納入區域政府管理范圍內,根據相關法律對各種違法行為進行分析,并追究項目負責人員的責任[1]。
為了更好的實現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的銜接工作,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制度銜接問題,并擺脫以往的各項制度獨立設計原則的弊端,避免不同的設計思路造成的制度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應用不統一的現象,提升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融合度。所以,在實際的銜接上,首先要構建新的環境管理職能機構,明確管理主體責任,在機構設計時要全面考慮排污許可制度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這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從而構建良好的環境管理制度平臺,實現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有效整合。
自修訂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在第十三條中提出了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以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施行31年。但根據環保行政處罰情況,違反環評制度的處罰案件一直居高不下,仍有較多排污單位沒有取得環評批復。究其原因,一是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的建設項目過多;二是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關法定規劃的建設項目,不能予以批準。為此,建議進一步減少納入環評管理的建設項目數量,將“符合相關法定規劃”不作為環評的前置條件[2]。
排污許可制度與環評的銜接,還需要注重源頭的建設,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項目以及企業的管控力度,而這也是二者銜接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引導,讓企業明晰排污許可與環評銜接的重要性,繼而主動去協助相關部門推動這項工作的落實,這樣便可以顯著增強兩者銜接的效率。
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技術方法類別多樣,在對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濃度進行核算時,應明確相關核算方法適用范圍。常用的類比法、檢測法、物料平衡法以及排污系數法等核算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都發揮著很好的作用。由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需求采用的核算方法不盡相同,所以為了更好的優化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銜接,應該在技術方法上進行全面統一,根據行業類別、管理要求等因素明確技術方法的應用合理性,建立技術適用性強的核定技術體系。
在進行新建項目的排污指標管理時,應按照原有的要求進行備案,優化行政許可規程,發揮排污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污染控制體系中的主體責任地位。要求建設單位在項目建設完成前,需要將相關材料提交給有關部門,并主動將環評、初設等材料上交,方便申領排污許可證。在生產過程中,應將各項排污要求融入企業經營環節及污染源產出區域,注重各項環境保護要求的有效落實。此外,我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都已經制定了符合層級情況的審批目錄,各地生態環境部門應該根據實際環境情況,在排污許可審核及環境影響審批權限等方面進一步進行補充,實現垂直管理制度有效優化,使得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排污許可制度的落實也更加扁平化。可以由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來負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而排污許可證的核發則由省級監管、市級負責、縣級核發三級并行的方式,確保環評要求各項環保控制措施能全面實踐[3]。
綜上所述,就當前我國環境管理工作來說,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銜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銜接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在銜接過程中仍有一定的阻礙。為此,各級環境管理部門應該深刻理解兩項制度的重要內涵,準確把握兩項制度的工作尺度,認真發揮兩項制度的核心價值,合理優化兩項制度的銜接工作,為改善我國生態環境質量作好基礎性工作,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