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棋 陳龍
遼寧調兵山市煤矸石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遼寧鐵嶺 112700
我國經濟增長穩步提高,能源消耗巨大,每年的能源消耗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因此能源供需、經濟增長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問題變得十分突出。在社會能源系統中,天然氣、石油、煤炭屬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和污染也十分明顯,并且屬于不可再生能源。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各界提出了尋找新能源的目標。本研究分析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節能降耗方法,為我國工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熱能與動力工程是工程熱物理科學中的一個研究方向,它涉及到了計算機技術、力學、機械原理等理論,主要是針對熱能生產活動中出現的能量轉換現象進行管控與計算分析,以便不斷優化此過程,提高能量轉化效率,減少能量損耗。與此同時,還要利用動力工程中的相關理論,對動力機械以及內燃機等設備的運行進行科學分析,以提高熱能轉化為動能的效率,或者其他能量轉換為動能的效率,降低能量損耗。從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形式來看,其發展離不開電力的支持。所謂“電力”,指的是以電能為動力的一種能源,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十分廣泛[1]。
為了達成節能環保目的,有必要按照電廠本身的運行條件選擇更合理、科學的調頻內容、調頻方案。以保障技術內容貼切負荷熱能與動力工程使用需要為前提,改造定子電源頻率。這種方法有著很大的范圍、耗能比較少且有著很高的效率,是保障節能降耗工作有序推進的重要辦法。該技術操作中效率很高運行穩定。所以電廠運行的時候有必要綜合考慮電網調頻問題,合理科學選擇調頻內容、調頻方案。確保熱能和動力工程技術能夠合理使用,提高電能生產質量與生產效率。生產環節需要綜合考慮,考慮電網的頻率特點、參數信息,做好綜合頻率的調節與管理,按照機組的動態特點、特征參數,合理解決問題。要重視對外界負荷的承載能力研究,確保電網本身能夠有穩定的頻率,保障其可以科學運行。并網運行機組是一次調頻機組的一種,實踐的時候有必要綜合考慮外部環境負荷特征與參數,對調頻的工作狀況展開分析與研究。工作負荷的變化是基礎要素,能夠為調速器的平衡運作提供支持。應做好頻率調節器的合理管理、合理控制解決不足與問題。按照實際情況對調頻方案展開優化和改造工作,二次控制調頻。配合使用自動調頻與手動調頻,提升發電機的運行能力、運行功率,讓系統可以穩定的運作。
在熱能動力工程中,為了降低能耗,我們要將優化產業結構作為目標與方向。首先,我們應積極調整產業所需的能源結構,主動學習各種先進的節能手段與技術,積極引入高質量節能設備,根據需求調整工藝方法與流程,創建無污染或是污染非常小的模式,保障生產能力及生產效果。其次,技術革命需要因地制宜,我們要發揮地方水資源優勢,綜合使用熱能,比如空氣單元回收熱能就可以節能,將電力資源價值發揮到最大化。最后,我們有必要更新現代工藝與設備,提高動力工程機組和熱能機組的運行效率[2]。
空氣壓縮機是一種在能源和電力工程中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的設備,在實際運行中,可以使用輸入電流來產生熱量和壓縮空氣能量。設施產生電力資源并將其轉換成熱能后,設施中的剩余能量將以廢氣和廢熱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最終造成能量損失和浪費。但是,由于使用從空氣壓縮機回收廢熱的節能技術,因此,在能源和動力工程中已經有效地使用了大量能量。關聯方結合了能源與動力工程的節能需求,介紹了節能技術,設計了空壓機的余熱回收裝置,并根據“冷熱交換”原理,其余空壓機也投入使用,熱能可以回收并用于水中。例如,公司需要利用空氣壓縮機的內部熱量來幫助制造產品,但是,在使用空氣壓縮機時能量損失的問題很嚴重,這導致消耗更多的電能,其余的電能被分配了。為了節省電能和熱能的損失,利益相關者使用這種節能技術來回收處理設備的廢熱,并將其引入熱水器,以防止企業生產中的用電。在空壓機余熱回收技術的應用中,在合理控制能量損失的同時,減少常規生產過程中因水加熱引起的功率損失,并控制空壓機的功率損失以節約能源[3]。
從汽輪機設備的運行情況來看,該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重熱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源利用率,影響生產活動中的能量回收工作?;诖?,電廠工作人員需要針對重熱現象,合理布置汽輪機設備,適當增加汽輪機的使用數量,以提高重熱的利用率。通常情況下,電廠中的汽輪機都是以上下級的形式排列的,一旦汽輪機出現熱量損耗現象,便會被其他汽輪機設備有效利用。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熱能與動力工程,能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現象?;诖?,在汽輪機運行過程中,一定要將重熱系數控制在0.04-0.08之間,這一范圍的設定是考慮到不同機組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不能單純以一個固定值作為汽輪機的運行系數。
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迎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們開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進行相關可持續發展能源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它的工作原理也就是將熱能通過一些機器的作用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熱力發電工廠,它在一定的程度上,節約了人力資源,同時也提高了工廠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