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8000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大。與此同時,中國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向世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來華參觀學習。漢語作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通用語言,漢語學習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潮流。在國際漢語教育中,文化教學占據重要地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國際漢語教育中,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漢語教育質量,同時還可以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對于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國際漢語教育應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滲透,合理構建傳統文化與漢語教育的融合路徑,是促進二者融合的必然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五千年發展歷程中積累沉淀下的精神瑰寶,是中國民族得以延續與發展的靈魂與命脈。語言與文化具有密切關系,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內容需要通過語言來進行傳承;同時也是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表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也越來越高。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漢語已經成為一門熱門語言,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外國人學習漢語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國際漢語教育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在傳統的國際漢語教育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較低,難以滿足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尤其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國際漢語教育不僅承擔著漢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還承擔著發揮漢語言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責任。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漢語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可以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和傳播范圍,讓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而讓世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好地塑造中國大國形象,展現大國風范,進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
現階段,國際漢語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在文化教學方面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漢語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行深入教學,通常是一帶而過、點到即止。在國際漢語教育中,教師通常是在進行語言教學之前,將文化內容單獨提取出來,以文化作為教學引入一帶而過,然后進行單純的語言教學。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國際漢語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忽視了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導致漢語教育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度不足。
當前,漢語學習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掀起了一股熱潮,來華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且國家分布廣泛。在國際漢語教育中,學習者國籍不同,其文化背景也具有較大的差異[1]。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充分考慮這種差異,不能合理設置針對性教育內容,則會嚴重降低漢語教學的有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涵蓋了文學藝術、社會歷史、行業等各個方面,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漢語教育融合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設置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內容,則可能導致二者形成無效融合。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的文化背景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其文化認知與認可度也不一樣,并且他們本身的漢語言能力不同,對于系統性、專業性的文化教學內容接受程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不能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則難以有效地在漢語教育中實施傳統文化教學,難以發揮二者融合的有效作用。
從目前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的融合應用仍舊處于初級階段,尚且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融合體系。雖然在國際漢語教育中,很多學習都專門設置了文化教學課程,但是在其教育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采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簡單介紹的方式,以使學習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單純依靠講授的教學方法,根本不可能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內涵傳遞給學生。同時,灌輸式的死板教學,難以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文化內涵進行有效的展示,導致學習者不能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內涵,對特殊的文化現象感到莫名其妙,反而可能會讓學習者感覺傳統文化的內涵空洞,對中國傳統文化喪失興趣,甚至產生厭倦心理。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漢語教育融合的教學方法單一,嚴重影響了國際漢語教育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相較于一般的語言知識技能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發揮著特殊的教育功能,其在對學習者的精神文化滋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民的精神命脈,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寶貴的中國人的精神品質。這些精神品質與現代思想的有效融合,就形成了中國“共同繁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以史為鑒,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態度。在國際漢語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將中國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向世界傳遞,從而使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到中國態度,樹立中國大國形象,展現中國大國風范,從而提升中國在國際的正面形象[2]。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涉及內容眾多,具有非常強的民族性和藝術性,既具有較高的審美教育價值,也對人生、自然的理解發揮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在國際漢語教育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利用豐富文化有效激發起學習者的漢語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國際漢語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在漢語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從而加強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視度,積極轉變自身教育觀念,自覺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徑,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的深入滲透。
在國際漢語教育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確保教學內容設置的合理性,兼顧學習者的差異性與特殊性,實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針對性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習者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設置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習者可以選擇與自己國家文化差異不是非常大的某一領域課程。例如,泰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可以選擇飲食文化領域的學習內容;日本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可以選擇建筑、文學等領域的文化課程。同時,在漢語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增加交際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內容。日常交際是不同國家留學生面臨的共同問題,在漢語文化教學中運用交際文化,可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飲食起居、社會歷史等多個方面的傳統文化內容,既可以使留學生提升漢語交際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輸出[3]。另一方面,國際漢語教育應當合理運用因地制宜的策略,充分挖掘當地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漢語實踐教學中,從而增強學習者學習體驗,激發其學習漢語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留學生到當地文化館等場所,實地感受當地傳統文化,從而加強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漢語教育融合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單一性是影響其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就需要教師重視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深入推進融合教學實踐。具體來說,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漢語教育融合教學中,一是可以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優化課堂觀摩與展示,增強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習者帶來的震撼,從而增強其文化體驗。例如,在課堂觀摩教學法的應用中,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傳統茶藝教學,將古色古香的茶具搬入課堂,邀請茶藝師表演傳統的泡茶流程,并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模仿的機會。這不僅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習者興趣,同時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使其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在課堂展示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比如通過播放中國古代歷史影視劇或紀錄片,向學生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服飾文化,引導其總結中國傳統服飾特點[4]。
二是,運用情境模擬法教學,通過吸引學習者進入到情境活動中,既可以鍛煉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又能夠增強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可。例如,教師可以以中國唐代為時代背景,以貴妃醉酒為藍本進行情境劇目的設計,準備道具,學生全部身著唐朝服飾,進行情景劇的表演,并形成一臺文藝表演節目,在校內進行演出。這種情景模擬活動雖然較為復雜,但可以讓學生較長時間的參與其中,并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掌握漢語語言技能,體驗傳統文化。并且這種方式與國外教育方式的契合程度較高,大部分留學生的接受程度較高,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漢語語言教育。
三是,運用文化采風加強實踐教學。文化采風教學方法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與實地參觀體驗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實踐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帶領學習者進入到當地特色傳統文化聚集地,如歷史文化街、館等場所,或者參觀民俗文化演出活動等,進行文化采風,使其能夠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5]。在歷史文化街、館等場所,古色古香的建筑文化等物質文化是真實可觸的;在觀看民俗文化表演過程中,學習者會對具有鮮明民族藝術特色的表演而驚嘆。置于這種文化環境當中,學習者會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情感投入,同時也能夠有效增強學習者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漢語教育中的融合具有重要價值,不僅為促進學習者漢語言學習提供豐富資料,同時更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針對目前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漢語教育融合存在的不足,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漢語教育中重要價值,重視傳統文化在漢語教育中的深度滲透;因材施教,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深入推進融合教學實踐,真正發揮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