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維曦
卓爾智城(十堰)建設有限公司 湖北十堰 442000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19 年12 月,我國已有高層建筑60余萬幢,通過綜合對比高層建筑火災數量、人員死因等資料,發現因火災逃生不力導致窒息死亡的數量占到65%以上,消防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不難看出,造成重大傷亡的原因主要是高層建筑火災,因安全疏散逃生的落實不到位,往往會導致嚴重的事故后果,而由于高層建筑實際情況不同,如疏散指示標志失常、疏散通道內放置雜物導致堵塞等等,使得高層建筑疏散問題更加復雜,這一情況導致老人、孕婦以及殘障人士等群體在面對高層建筑火災時,往往成為更加容易遭受火災傷害的脆弱群體。
受到風力作用,火災煙氣將會存在“煙囪效應”,并助長火勢,建筑越高,則這一效應越明顯,而且,火災煙氣還會降低人員的可視度,影響逃生方向,是導致安全疏散困難的一大因素。目前,高層建筑裝修中普遍采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在發生火災時,這些材料的燃燒將會生成煙塵與有毒氣體,大量吸入有毒氣體將會使人窒息,繼而喪失逃生能力[1]。
因日常管理不善,往往存在樓梯間堆積雜物、反鎖安全門等現象,這一現象往往是導致發生火災傷亡事故的重要成因。近些年,因疏散通道大門緊閉、安全出口反鎖、沒有安全指示標志和應急照明等原因導致的安全事件,為社會帶來了沉痛的教訓,隨著高層建筑功能的愈加復雜,更應關注疏散通道是否暢通,避免發生火災時影響安全疏散效率。
在建筑當中出現火災問題時,建筑內部人員的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巨大的威脅,而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通過消防安全疏散設計將人員疏散時間適當延長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問題。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確保設計思路的客觀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并可以適當增設防火分區。與此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對于空間格局應該具備較強的觀念感,確保防火分區劃分的合理性,具體可以利用卷簾、防火門窗以及地形平面對防火分區進行規劃,從而保證發生火災以后,防火分區能夠有效控制火勢發展,并降低溫度,減少煙塵量,為內部人員的疏散提供更多的時間。其次,要結合相關規范對滅火系統進行設計,使建筑的火勢控制能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以此延緩火勢蔓延,進而有效降低火災影響,為建筑內部人員贏得寶貴的逃生時間。最后,要確保安全疏散通道的通暢性。在建筑當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安全疏散通道堵塞,甚至安全門關閉的情況,而此類情況的出現,會使建筑防火安全受到巨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對安全疏散通道及出入口進行合理的設計,并且要進行定期的檢查,以保證安全疏散通道的暢通性。
根據消防統計,火情被發現的越早,就能為人員疏散贏得更多的時間,火災產生的傷亡就越輕。為了縮短探測器對火災的響應時間,可在保證系統穩定性的前提下,提高火災探測器的靈敏度,可安裝極早期火災探測器、空氣采樣火災探測器等高敏探測設備。這些探測器可在煙氣產生之初就發現火災的存在,讓火災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大型商場可采用具有多種探測器復合判斷功能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如在空間較大的場所里同時設置多種探測器,只要其中幾只探測器探測的火災參數同時發生變化,雖然火災參數還沒達到單只探測器報警的程度,但由于多只探測器都已有反應,則可認為發生了火災。報警系統及時發出警報提示人工排查或智能定點監測,可有效的抑制火災的發生與蔓延。
在設計中一類綜合性商業高層建筑須滿足一級耐火能力,二類綜合商業高層建筑及建筑裙房須滿足二級耐火能力。與此同時,綜合性商業建筑高層地下室必須具備一級耐火等級。要滿足這樣嚴格的耐火等級要求,必須加強建筑防火構造設計,其中防火封堵是防止火災蔓延到起火源相鄰區域的重要措施之一。防火封堵可以封堵建筑內各種貫穿物,如電纜井、風管、豎井等穿過墻(倉)壁、樓(甲)板時形成的各種開口,以免火勢通過這些開口及縫隙蔓延。因此,做好各方位的防火封堵不僅給人員的疏散爭取了時間,還為消防隊員的滅火和救援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2]。
火災產生的煙氣不僅會對人員生理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也會對人員心理造成恐懼感。為了提高建筑安全疏散能力,必須緊緊抓住“防、排”兩種手段。在工程實踐中,需根據實際條件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防排煙模式,提高運行性能。首先,從優化防煙系統設計入手,有效地控制煙氣擴散。在設計中不僅要按規范設置防排煙措施,還要根據建筑特性進行性能化設計,避免人員密集區和重要疏散通道里有煙氣滲透。其次,合理設計排煙系統,優先考慮自然排煙,細化排煙窗的位置,發生火災時確保氣流很順暢地將煙氣帶出建筑內部,同時需避免其在迎風狀態下造成煙氣回流。在設計中可加入感應式排煙窗,提高排煙通風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林立的城市化發展進程,為人們帶來了生活便利的同時,更為高層建筑安全疏散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安全疏散工作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重視,普遍存在僥幸心理,缺乏風險意識,一旦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很容易因沒有準備而釀成大禍,為此,必須要選擇科學的安全疏散設計方案,提供更多的逃生方式選擇,并且做好預案的分析與定期完善,將隱患扼殺于襁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