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朝陽縣固定資產投資審計中心 遼寧朝陽 122000
相關企業運營狀況關系著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和地方政府的發展,這就無形中為去產能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加了阻力,政策措施制定不完善、下達命令不及時、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等因素,實施政策過程中可能存在力度不到位、效果不顯著的問題,無法充分發揮政策效應,因此亟需對去產能政策執行情況進行持續監督和評估,通過政策跟蹤審計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確保政令暢通,落地有聲,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免疫系統,具備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預防功能要求國家審計及時預警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起到提前感知風險、盡快應對風險的作用。具體到去產能政策跟蹤審計中,就是審計機關需要打破常規思維,在去產能政策制定時而非落實后就介入審計,形成針對去產能政策全過程的跟蹤審計。但就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審計機關仍秉持著傳統的審計理念,把審計簡單定義為事后的查錯糾弊,雖然也發現了諸如“未編制保護應急預案”、“去產能項目前期調研或工作不充分”、“資金籌措方案不完善”等前期部署階段的問題,但由于審計機關介入時間的滯后,使得有瑕疵的去產能政策措施未能及時得到修改和完善,這種形式維度審計的不作為嚴重影響了預防功能的發揮。
去產能政策跟蹤審計兼備政策審計、去產能審計和跟蹤審計的要點,要求審計人員以去產能政策措施、重大去產能項目、去產能專項資金和去產能治理效果為切入點,開展形式、事實和價值維度的全面審計,具有綜合性、專業性和復雜性的特征,加之審計時間跨度較長,涉及的相關部門較多,因此審計內容較為繁多、審計難度較大,需要耗費大量的審計資源。此外,由于審計全覆蓋的不斷推進,審計機關全年審計項目多、任務緊,導致審計資源和審計需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實務中審計機關往往以重點抽查的方式開展去產能政策跟蹤審計,不能涵蓋所有審計對象和內容,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和應審盡審,使得審計范圍受到限制。
去產能政策面臨很多矛盾和壓力,如職工安置、僵尸企業清理、企業破產清算或重組、經濟發展暫時減緩等,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可能會出現推諉塞責、不情愿、不作為等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審計機關把握供給側改革核心思想和發展方向,緊抓擴大有效供給這一目標任務,厘清改革中的難點和重點,發揮全國審計一體化優勢,加大相關政策的跟蹤審計力度,充分發揮“督戰”作用,綜合評估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出高質量的審計建議,從而推動改革進程。
供給側改革審計是經濟新常態下一種新的審計模式,政府審計機關要提高對這項審計必要性的認識,同時將供給側改革審計與其他審計類型相結合,共同部署安排,如與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審計、投資審計等一同實施,節約審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
供給側改革審計事項重大,范圍較廣,涉及單位較多,目前的政策跟蹤審計更側重于對政策執行效果的審計,研究認為應適當關注政策制定合理性,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進行事前控制與事中監督,將事后審查結果與政策制定目標相比較,為后期的政策出臺和完善提供更多有效的建議。在問題整改方面,為了加強問責和反腐力度,要建立完整實用、權威科學的審計整改長效聯動機制,審計機關要與紀檢、監察等各部門和單位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強強聯手,“借力打力”,打好“組合拳”,嚴肅問責整改,全面履行審計職責,提高審計監督水平,切實保障政策全面順利實施。
首先,要提高審計信息公開力度和透明度,建立審計成果共享平臺,將審計監督與其他監督相結合,形成監督合力。其次,針對目前審計揭示問題整改力度不足,對整改情況的披露不及時,反饋的整改情況無法與問題一一對應的現象,應加大整改披露力度,優化整改反饋機制,進一步強化對審計結果的利用,使政策跟蹤審計更好地發揮作用,推動政策貫徹落實。
針對各季度審計結果公告中披露審計發現問題較重復、集中的問題,研究認為可以進一步建立審計整改清單,細化清單內容,明確問題定性、整改對象、整改內容、整改時間、整改目的、整改標準等,要求被審計單位逐條逐項限期整改,對短期內無法整改和整改不到位的情況進行記錄說明,以便審計“回頭看”,根據檔案留底進行清理檢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單方面強調需求和刺激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如今的供給側是從生產和供給端入手,解放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調整供給結構,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優質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從根本上挖掘經濟增長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