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運全
山東省濟寧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山東濟寧 272000
目前,我國智慧環保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已出現領先的龍頭企業,項目的落地受益于“數字政府”的建設。
從競爭格局來看,作為典型的由交叉領域延伸出的行業,智慧環保主要市場競爭者包括三類:智慧化轉型的傳統環保企業(尤其是環境監測設備與服務提供商)、拓展應用場景的IT企業(尤其是物聯網、大數據企業)以及專業的智慧環保服務提供商。由于行業發展時間尚短,第三類企業大部分為智慧城市一體化方案提供商,其業務領域覆蓋智慧環保。
在重點項目方面,近年來,國內各級政府紛紛開展“數字政府”建設,不斷完善“互聯網+環保”建設部署,推動形成智能、開放的環境保護信息化體系,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打造多方共治的智慧環保應用體系,成為了拉動智慧環保項目落地的關鍵力量。
在商業模式方面,智慧環保企業的盈利模式分為兩部分:一是通過為客戶建設智慧環保系統取得項目建設收入;二是對后續轉入服務期的項目,通過數據運營服務,持續性取得服務收入。針對政府應用,智慧環保項目的投資運營模式類型包括EPC(工程總承包)、BOT(建設-經營-轉讓)、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其中PPP模式通過促使政府與企業合作參與項目,能夠有效減輕地方債務壓力和企業融資難度,并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效率,因此成為實踐較多的投資運營模式。
在通過環保大數據進行環境治理及保護工作時應充分調動起政府、企業及大眾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將互聯網與智慧環保進行更加深入的融合,最終形成互聯網+智慧環保系統。互聯網+智慧環保系統中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及物聯網技術等,利用環境監測網實現對污染源的監控、環境治理質量監控、環境治理數據處理及環境產業相關數據,實現各項信息的共享,可以從源頭進行防控,對環境保護整體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完成綜合治理并實現全民共同治理的局面;在進行環境問題防范、環境質量提升的基礎上為公眾創建更好地生態環境。
傳統的環境污染防治治理管理當中,不同的數據信息一般是由不同的部門來負責,因此這些數據往往很難實現全面化以及統一性的管理。在環保大數據當中,加強對統一性環保數據庫的建立,全面化對相關環境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可以為大氣環境管理、水環境管理、土壤環境管理、生態環境管理等提供相應的數據分析服務。在環保大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發展中,一方面需要強化數據處理平臺的有效建設,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環保數據庫,以此將數據的真實性以及全面性和時效性提升。
當前很多區域監測類感知設備具備了初步基礎。大氣環境監管方面,已建成多個空氣質量全參數標準站基礎上,建成了深入到鄉鎮的空氣質量全要素標準站。針對工業廢氣污染源,建成了在線監測點位;同時利用住建、城管等其他部門現有系統,對城市在建工地、處于施工階段的市政工程、全市范圍內的主要街道、城市范圍內的渣土場等固定點位的揚塵信息進行實時監測。水環境監管方面,設置河流斷面監測點位和飲用水源地監測點位。安裝廢水監測點,污水處理廠出口與進口監測設備。加快市縣兩級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建設進度,并將監測類感知設備及所有排污企業全部納入平臺管理。同時,現階段用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也更加豐富,因此應將重點放在經濟性強、可行度高的技術方面并做好甄選工作,推動互聯網+智慧環保技術的發展。同時還用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及5G技術及云計算技術等,與現有的生態環保監測系統進行融合,提升信息收集、傳遞、分析及利用效率。明確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目的,對原有系統中的頂層設計進行創新與調整,充分體現出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在對未來情景進行預測時可以采用綜合模擬模型也可以構建起不同的業務模型,利用AI技術的輔助功能完成對數據的收集及分析,實現對生態環境的管理。
更加深入的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信息的共享,并可以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智慧環保技術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對相關主管部門的責任進行明確,特別是主體責任,這樣數據的產生者及使用者可以與實際情況進行集合并完成更新工作。利用所得到的數據進行監管,相關的監管部門可以將數據進行加密處理,保證數據安全及規范應用。同時做好數據儲備及更新,實現數據共享,可以在環境保護工作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同時中心系統還應對數據進行長期保存。強化數據管理工作,可以采用相應的激勵及考核制度,構建起專業能力的管理團隊。
為了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雙贏,在環境污染防治中,就需要加強對污染物排放和演變實現動態化分析。在環保大數據支持當中進行動態模擬分析體系的構建,為污染源的準確判斷提供良好的依據,并且為污染源的演變情況以及污染程度實現準確的預測,為制定環境污染防治管理策略提供依據。
在目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促進生態環境的治理體系的構建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隨著大數據及時以及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在環保行業當中對環保大數據加強了普遍性的應用。在智慧環保監管等領域,對環保大數據進行融合,可以很好的將地方環境監管能力進行提升,確保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相應的決策可以很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