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宋明明
山東兗礦技師學院 山東鄒城 273500
在新形式的作用下,有效的促進了煤礦產業安全培訓體系的完善,并且能夠幫助工作人員提升自身安全理念。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課題,對解讀煤礦安全培訓教學方法展望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在煤炭行業發展中規定煤炭企業是安全培訓的責任主體,應當依法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與培訓,提高其員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和能力。但部分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開展安全培訓工作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不高,具體體現為責任不落實、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經費無保障。對安全培訓的態度不是“我要培訓”,而是“要我培訓”,也沒有形成安全培訓工作“處處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責任體系[1]。
煤礦安全培訓機構的培訓準入機制有待完善,首先,有些培訓機構存在基礎薄弱、條件簡陋、標準較低等問題,進而導致培訓管理不規范、培訓形式落后、培訓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重理論輕操作等現象。其次,有些培訓機構教學管理不規范,不按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培訓課時不足,方式單調,內容陳舊。最后,有些培訓機構的制度不完善,檔案管理不規范,組織管理工作不細致。培訓監管不到位、培訓機構發展不平衡、培訓組織與管理缺少監督檢查、培訓過程控制不嚴、實操技能訓練不到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
把事故案例適時引入到煤礦安全培訓課堂,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深層剖析并展開討論,使學員真正從“血的事實”中感悟,增強學員防范事故能力,提高安全培訓的有效性。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案例選擇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首先應依授課目標、圍繞培訓內容精心選擇案例,教師能開拓出課程相關信息。其次所講案例是完善的,包含了人、事、物,敘述要豐富生動,循序漸進,使學員確實了解此案例所要傳達的主要信息,以喚起學員的自我經驗,引起反思。再則案例的選擇要盡量保證其真實,可讀性要高,通俗的說法就是要“接地氣”,讓學員如身臨其境,這樣可激發學員對案例的興趣與參與熱情,引起學員的共鳴,促進其主動學習,加深印象[2]。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山西王家嶺煤礦3·28突水事故就是精選出來的一個很好的案例,有典型性、代表性,引入到煤礦水害防治的培訓課堂中,學員不僅明白了水害事故形成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掌握了水害事故防范措施,而且提高了學員有效識別突水預兆的應急能力。在這起事故中,38條鮮活生命的離去使大家深刻理解“條條規程血染成,不能蠻干再用血驗證”,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學員消除水害隱患和杜絕水害事故發生的自覺性,這也正是事故案例教學法的警示和潛移默化作用。
事故案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使理論不晦澀難懂,消除了礦工對學習安全理論知識的畏難情緒,使學員能夠記得牢、用得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針對文化程度不高的井下一線工人的安全培訓,采用事故案例教學法,最能觸動職工思想,最具說服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更注重學員的思考與分析過程。教師角度,講授分析過程應將理論知識“內化”;學員角度,獨立分析過程應將已會的理論知識“外顯”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煤礦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施工工藝不斷更新,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培訓模式不能滿足新形勢的發展需求。為改善培訓效果,使理論更加貼近生產實際,應強化“從做中學”的實際操作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讓學員理解和掌握知識,作為行動的指南;實踐教學突出操作技能,重在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真正有用的實際本領,提升學員動手能力,通過實際操作中的觀察思考,加深學員對知識的理解。兩者兼顧的教學模式,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統一,是煤礦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徑[3]。進行實踐性教學,應加強煤礦安全技術實操培訓基地建設。在實訓環境上,要盡最大可能營造煤礦的真實情境,使學員在仿真環境中,采用實物操作、模型操作和手指口述等方式,真正得到實際操作訓練。在實訓師資隊伍方面,要從基層煤礦引進大家公認的有經驗、有技術的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擔任實操指導教師,定期組織進行授課;在技術要求上,設備、設施、工藝要具有煤炭專業領域的先進性,學員在反復實際操作過程中,熟悉、掌握本專業領域先進的技術方向及實際應用技能;在實操內容安排上要具有綜合性,學員通過實訓掌握本專業核心技術和技能,同時加強了與本專業有關的技術和技能的訓練,學員職業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煤炭企業正在轉型期,培訓質量與培訓水平對實現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推進企業的智能化與智慧化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強培訓教學,只有在新的培訓教學體制下下建培養出具有足夠實力的職工人才,才能為實現煤礦生產的高產、高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