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的時空耦合關系

2021-11-23 11:58:00李文輝鐘錦玲
水土保持通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利用水平發展

李文輝, 周 興, 鐘錦玲

(南寧師范大學 自然資源與測繪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1)

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時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驅使人地關系[1]、土地多功能利用領域[2]、鄉村內在發展動力[3]發生巨大變化,致使鄉村原有狀態發生分異。伴隨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外的人口和資金等要素下鄉再流動、農用地傳統“吃飯”功能的多維性轉變[4]、社會需求的多元性及鄉村發展目標的升級更是使鄉村地域空間表現出顯著時空異質性特征[5-6]。此外,鄉村地域在傳統視域下被看作為具有糧食生產和自然資源稟賦的單一功能空間[6],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鄉村發展存在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方式、農地資源利用結構等一系列問題逐漸凸顯,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中國鄉村可持續發展[7]。農用地作為鄉村發展的本底資源,其多功能利用方式是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重要路徑[3]。因此,從農用地資源利用要素、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因素出發,正確認識不同地域空間農用地多功能利用和鄉村發展的協同關系,對鄉村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8-9]。

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關系逐漸成為鄉村地域研究的熱點與難點[5,10]。目前以鄉村的內在潛力、制度創新、生態安全為導向,學者從農用地集約利用[11]、使用制度[12]、流轉[13],多功能利用[2,10]及土壤安全[14]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而鄉村發展主要集中于概念與類型[9]、鄉村重構與發展轉型[15-16]、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構建[17-18]、功能分異與格局[5-6]、農村現代化[19]、城鄉融合[20-21]方面,研究區域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總體而言,現有研究多基于對鄉村或農用地單方面的利用變化、空間分布和作用機理進行探討,且側重時序維度分析,少有空間上的連續定量研究,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對鄉村土地開發利用要求更為嚴格,現有成果對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互動關系鮮有提及。鑒于此,本文基于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客觀現實需求,深析農用地多功能利用和鄉村發展耦合作用機理,開展農用地多功能利用和鄉村發展水平測度,以期為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度的時空演變特征、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結構與方式的優化及鄉村發展方向與路徑提供科學依據,進而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1 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作用機理

耦合(coupling)的概念原是指兩個及以上的系統相互交織、彼此影響而形成一體化的物理學現象[22],現已被廣泛應用于鄉村地理學、現代鄉村問題等眾多研究中。鄉村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涵蓋產業、資源環境、文化等眾多要素,與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系統同為鄉村地域的子系統,兩者相互促進又彼此制約,形成了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耦合整體(圖1)。

(1) 農用地多功能是其社會及自然屬性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結合,具體體現為社會、生產、生態安全三大功能。破解鄉村空心化、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是鄉村發展的初衷和核心,農用地作為鄉村地域系統的重要空間要素,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優勢,則可促進鄉村人、地、財的流動,破除鄉村發展的關鍵痛點,助力鄉村振興。 ①農用地在其自然稟賦下主要表現為生態安全功能,為鄉村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污染凈化、資源綠色安全利用保障、生態維持作用,是鄉村山清水秀與生態宜居的重要基礎; ②人類在其需求影響下,進一步利用農用地,形成了多種農用地利用結構,出現了多層次的農用地利用功能,其主要表現為生產和社會功能,生產功能可以為鄉村提供農產品、原料等物質基礎,推進鄉村產業鏈延伸,促進產業集聚與機械化應用;社會功能則主要體現在保障人類基本溫飽,為鄉村文化娛樂、公共服務等社會活動提供空間場所,支撐鄉村發展與就業,推動鄉村生活系統與人口水平向優發展。此外,農用地生產和生態安全功能效應是鄉村資源承載力的重要衡量標準,而資源承載力決定該地區人口與社會經濟的承載限度。

圖1 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耦合系統形成與作用機理

(2) 提升鄉村發展水平是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的根本和目標,對于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的全面實現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鄉村的人口質量、產業結構、機械化水平等對于農用地生產功能高效利用舉足輕重。①一定勞動要素的投入是農用地生產功能得以有效發揮的重要前提,鄉村人口老齡化、流動程度、就業水平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農用地生產的可投入勞動力質量; ②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集聚發展,將會持續提高農用地生產效率,增大農用地產出效益; ③鄉村生態資源本底、村民素質的提高、生態設施建設程度及環境治理與保護力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農用地生態安全功能效應的有效發揮; ④鄉村“生活系統”中的鄉風風貌、公共服務水平、村民生活質量、村莊治理水平,與農用地“社會功能”相互契合。

(3) 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除受到兩者的相互作用外,還存在外部因素的作用。如自然本底資源和地理區位條件、人口質量、新型城鎮化、農業科技進步、產業調整和主體功能區劃等自然、社會經濟和政策因素,對兩者及其兩者的相互影響均會形成一定的效應。①自然本底資源與地理區位條件良好的地區會促進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推動產業發展,而條件相對弱的地區,其鄉村發展程度和城鎮化水平通常較差; ②鄉村人口質量下降將會阻礙農業生產勞動力轉移和鄉村發展; ③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縱深發展,城鎮就業崗位增加,會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化轉移;而隨城鎮化發展的農業科技進步又將有效提升農用地生產水平; ④產業結構調整和主體功能區劃對不同地域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所形成的影響各不相同,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在一定程度上將會阻礙鄉村產業的發展,而作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引擎的重點開發區將推進農業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和鄉村發展的提質增效。

總而言之,鄉村發展使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獲得了目標指向,而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效應完美契合了鄉村發展的內部需求,是提高鄉村發展水平的重要路徑。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經過參與主體的驅動—響應機制形成了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系統,二者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推動鄉村系統可持續發展。

2 研究數據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遵循數據可獲得性、完整性、實證結果有效性原則,文章以中國30個省級單元(因數據缺失,港澳臺地區和西藏不計入研究范圍)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19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統計公報作為補充,個別年份缺失的數據通過插值求取。此外,考慮到分地區探索更具實際意義,文章在分地區討論時統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2020年劃分標準,將研究區劃分為東部(福建、廣東、海南、山東、浙江省、上海市、河北省、天津、北京市、江蘇省)、中部(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四大地區(此后全文地名用簡稱)。

2.2 評價方法

2.2.1 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確定 建立符合地方發展狀態且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于評價結果的優劣程度至關重要。當前,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研究圍繞“人的生活品質”需要,已由傳統單一“吃飯”功能延伸至生產、社會保障和生態功能方面[10],更加注重農用地功能利用的綜合性與健康性;而鄉村發展則從產業集聚、生活水平、社會文明與保障、生態宜居等[18,22]角度進行研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發展評價指標標準尚未統一,許多研究的指標確定是參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及國家農業現代化標準構建預選指標[23],其中多數是采用專家打分法更新預選指標,具備一定借鑒意義但存在某種主觀性。因此,本文遵循系統間的聯系性及耦合作用機理,篩選有關研究使用次數較多的評價指標,綜合各省份的鄉村人文、區位條件、經濟等因素影響,調整省際間不具可比性指標,分別從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系統層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兩個子系統共包含7個準則層和31個指標層。其中,農用地多功能利用從生產、社會、生態安全3個方面選取復合指標,生產功能層選取糧食單產水平、鄉村人均肉類產量等指標,以表征農產品供給能力和產業發展,社會功能層從安全保障、水利建設、電力供給、資本投入等方面選取糧食安全指數、電氣化保障水平等指標,以反映農用地社會功能的糧食安全保障程度、公共服務水平與社會發展狀況,生態安全功能層考慮到通過對害蟲的防治、水資源的利用,既有利于農業生產又有利于生物健康與資源節約,故將林業病蟲鼠害防治率、農業用水使用程度納入指標體系;鄉村發展則從人口水平、產業發展、生活系統、生態資源與環境4個準則層選取復合指標,人口水平包含人口自然增長率、鄉村就業水平等指標,以表示鄉村人口的流動、老齡化程度與就業狀況,產業發展包括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比重、旅游發展等指標,以表征鄉村的產業結構、機械化狀況及產業集聚程度,生活系統涵蓋文化教育、醫療保障、村民文化娛樂支出與經濟收入及現代化工具使用程度等指標,以表征鄉村的文明、生活水平及社會治理與保障程度,生態資源與環境包括鄉村生態設施、綠化覆蓋等指標,以表示鄉村生態基底狀況與治理保護程度(表1)。

科學求取評價指標權重對于精確測度耦合協調水平極為重要。目前,學者在指標權重確定方面主要采用主客觀賦權法,為避免人為因素干擾及單一方法的不準確性,本文應用客觀賦值法求取權重,且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耦合系統指標體系中的兩個子系統指標間的相關性較低,難以應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統計方法進行權重確定,而熵值法的指標權重測算原理是通過信息熵的效用價值客觀求取,但是該方法存在指標權重過于均衡的弊端,沒有橫向比較各指標對評價對象的作用程度,而變異系數法具有縱向優勢,則可以彌補熵值法的不足,因此,從發揮兩者的優勢出發,本文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后分別采用客觀方法中的熵值法與變異系數法公式[24],求取指標權重,最后綜合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因兩種方法的科學性與對指標權重確定的作用同等重要,故取兩者的平均值),指標權重結果見表1。

2.2.2 TOPISIS模型 TOPISIS模型是依據多目標的一種評價方法,在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等領域中被大量運用[24]。本文應用TOPISIS模型測算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和鄉村發展指數。為消除量化單位間的差異,運用min-max進行歸一化,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

(1)

逆向指標:

(2)

式中:Zij是min-max化后的值,根據歸一化結果,測算各指標距離正負理想解的加權距離、各省份評價得分與最優方案的貼近度。

表1 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i=1,2,…n;j=1,2,…m)

(3)

(i=1,2,…n;j=1,2,…m)

(4)

(5)

2.2.3 耦合協調度模型 因子系統兩者間互相關聯又彼此獨立[25],為有效反映兩子系統出現“雙低”現象但協調度高的狀況,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探討兩者間的協調程度,公式如下:

(6)

T=αf(x)+βg(x)

(7)

(8)

式中:C為兩子系統耦合度;T為兩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D為耦合協調度,D∈[0,1],D值越大表明兩者協調性越強;α,β分別為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數,α+β=1,因兩者對鄉村建設一樣重要,故α和β均取值0.5。目前,學術界對于耦合協調度的分類存在著眾多差別,尚未統一標準。本文綜合現有研究[22-23],考慮研究區差異情況,將D分為瀕臨失調(0.0≤D<0.5),初級協調(0.5≤D<0.6),中度協調(0.6≤D<0.7),高級協調(0.7≤D<1)共4個類型。

2.2.4 空間自相關分析 基于耦合協調度計算結果,應用GeoDa莫蘭指數(Moran’sI)分析相鄰省份間的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性空間集聚程度和異質性特征,公式如下:

(9)

3 結果與分析

3.1 綜合水平分析

2009—2018年,中國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近年來,中國鄉村在“三農”政策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控制建設用地任意占用農用地,盤活鄉村用地,優化農用地結構,提升用地效率,農用地多功能利用已初見成效。從結果上看(圖2),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變化較為波動,省際差異先增大后收縮。從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來看,上海、湖北、江蘇的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較高,主要源于以上3個省(市)地理環境適宜性及農業資金投入較高,具有相對優勢;新疆、甘肅是全國沙化面積較大的省份(區),廣西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為稱,喀斯特地貌突出,海南農業基礎設施差且存在產業轉型、糧食生產、生態寶島矛盾問題,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較低。其次,廣東、江蘇、浙江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在2014年下跌到最低值,整體呈小“U”型變化趨勢,自2013年中國華東、華北出現大面積的霧霾后,各省份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帶來的短期不良效應對各省份調整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結構與方式的影響各不相同。此外,從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的增速來看,最快的是海南,研究期內增速達18.19%,尤其2014—2018年表現最為明顯,源于該省地均固定資產投入、農林水利事務支出與產投比大幅增大,助推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水平顯著提升,而增速最慢的是北京,主要因糧食單產水平、糧食安全指數等個別指標值較低,該地區在2010—2014年增速一度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現象,推動非首都功能轉移、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北京當前發展的艱巨任務所在。從區域來看,東部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均值最高(0.364),西部最低,僅為0.300,在空間上整體呈“東高西低”的分布態勢,與此同時,廣西、安徽、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區)有明顯的提升趨勢,地區間差異在不斷縮小。研究期內,中國各省份鄉村發展指數上升較為波動,近年來,中國以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為著力點,增大鄉村基礎設施投入,開展村莊生態保護與修復,調整鄉村發展與城市擴張思想,鄉村發展成效明顯。受前期經濟刺激政策作用,各省份鄉村發展指數在2009—2018年同步下降或升高。2009年,鄉村發展指數較高的區域集中在上海(0.519)、湖北(0.512)和北京(0.500)等地,在中國,上海、北京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素有“北上廣深”之稱,城市對鄉村發展的經濟輻射能力較強,湖北是著名的漁米之鄉,有著良好的鄉村資源與生態環境,鄉村發展水平較高。2014年,受華東、華北霧霾天氣的影響,產業轉型加快,對各省份的鄉村產業發展影響不一,鄉村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的上海、北京、江蘇、浙江4地出現短期下跌。2018年,湖北(0.522)、廣東(0.461)鄉村發展指數較高,以上兩個省份近些年大力投入鄉村環境治理資金,提高鄉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鄉村計算機使用量、文化等娛樂休閑費用支出持續增多,鄉村發展收效較大;寧夏的鄉村發展水平在全國中最低(0.200),研究期內,其鄉村發展水平在2014年到達峰值后開始下降,因近年寧夏在推進鄉村沼氣等清潔能源開發、醫療保障上與旅游等產業發展上力度不足,鄉村發展停滯不前。從各省份(區、市)的鄉村發展指數增速上看,天津最快,較2009年增幅達到了35.83%,源于研究期內天津大力推進醫療衛生保障,植樹造林,提高綠化覆蓋面積,鄉村社會保障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從區域看,中部、西部、東北省份的鄉村發展指數大多處在0.15到0.30區間,與此同時,隨著精準扶貧的持續推進,中西部鄉村發展水平增長顯著,較2009年增幅分別為7.97%,16.29%,此外,東部鄉村發展指數均值最高(0.350),西部仍處在低位狀態(0.228),整體呈“東部>中部>東北>西部”的地理分布特征,表明東西部鄉村發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未來還需加大西部政策及資金等資源傾斜,以生態修復工程為契機,持續推進東西部協調發展(圖2)。

結合主成分分析法(結果顯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568且大于1,貢獻率為78.406%,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得分系數均為0.565)測度出兩者的綜合水平。從各省份看,2009年,上海、湖北、浙江等地的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較高,而較差的是山西、新疆等地,主要因山西、新疆等地在該時期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結構失衡,鄉村發展后勁不足,致使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與鄉村發展水平出現“雙低”現象。2014年,北京、浙江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出現下降,北京、浙江在研究期內整體呈現“U”型變化態勢,由于2013年后以上各省(市)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徘徊不前,鄉村發展出現“陣痛”,導致北京和浙江在2014年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與鄉村發展水平雙雙下跌。2018年,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較高的是上海(0.596)、湖北(0.567)、廣東(0.438),以上3個省(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且對鄉村的溢出效應明顯,助推鄉村產業發展與村容村貌治理;與此同時,甘肅的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增長顯著,較2009年增幅達23.31%,甘肅近些年大力提高農用地產出效益,不斷推進供電、醫療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旅游業發展,鄉村風貌煥然一新。從平均值看,最高的是上海(0.618),最低的是新疆(0.252),排名前10的省份東部占7個,而排名靠后的省份西部比重最高,由此可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較高的主要聚集在東部,東北和中部主要屬于“過渡帶”區域,低值區域集中于西部,總體變化水平與經濟發展分布地區較為相似,表明西部在利用農用地多功能發展助推鄉村發展上仍存在較大的壓力。

注:該圖基于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標準地圖(審圖號為GS(2019)1825號)繪制,底圖無修改。下同。

3.2 耦合協調度分析

3.2.1 時序演進分析 如圖3所示,從時序上分析,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度小幅提升,其中,2009,2014,2018年耦合協調度均值分別為0.548,0.536,0.554,表明耦合協調性呈逐步優化趨勢。

圖3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始終從“城鄉融合發展”理念出發,以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為契機,全面推進鄉村二三產業發展,拓寬農用地發展渠道,樹立農家“綠色”品牌,促進農用地多功能與鄉村發展協同向前。研究期內,東部耦合協調度平均值一直位于高值區,再者是中部和東北,西部一直處在低值區;就其增速來看:西部>中部>東北>東部,研究期內,東部總體變化較為波動,以2014年為低值點(0.572),整體呈小“U”型曲線,因其2013年華東、華北受大面積的霧霾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產業結構轉型迫在眉睫,鄉村發展出現“陣痛”;中部在2009—2014年增長放緩,在2014年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使得處于長江中心地帶的中部省份鄉村發展提速;西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旅游資源及精準扶貧政策,發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度相對增長較大;東北是中國著名的農產品生產重地,具有優越的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環境,且近些年鄉村發展平穩,故其耦合協調度平均值均在0.531~0.541區間,變化不顯著。具體來看,新疆的增速最高,其次是海南、天津和湖南,北京的增速最小,這與政府積極開展鄉村規劃,利用好土地政策,盤活鄉村存量建設用地,開展生態治理與修復,美化村莊環境,拓寬鄉村發展道路是密切相連的(圖4)。

圖4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區域差異

3.2.2 空間動態演變

(1) 空間格局演變與水平差異特征。運用ArcGIS自然間斷點法可視化處理耦合協調度(圖5)并應用變異系數來衡量其整體均衡情況(表2)。

圖5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空間分異格局

從結果來看,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協調度居于0.5以上,且處于或高于初級協調階段,總體呈現“東高西低、中部以湖北為高值”的空間格局特征。研究期內,湖北、上海均處于高級協調階段且上海的耦合協調度最高;中級協調主要分布在東部的江蘇、浙江等地;瀕臨失調區域則主要聚集在山西、內蒙古等中西部省(區),其自然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較差。其中,2009年,山西、內蒙古、安徽、寧夏、新疆處于瀕臨失調階段,源于該時期以上各省(區)農地多功能利用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轉型尚未形成,環境污染治理還未明顯見效,導致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與鄉村發展水平出現“雙低”,協調水平較差;2014年,北京、浙江、貴州、陜西、甘肅的耦合協調類型變化較為波動,空間格局差異較為明顯,主要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經濟發展轉型,淘汰鄉村部分落后產業,對各省份鄉村發展影響各不相同,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落實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短時間未見成效,導致部分省份協調程度波動較大。從空間比例來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類型以初級協調為主,該類型由2009年的60.00%上升到2018年的73.33%,瀕臨失調則由16.67%下降到6.67%,可見上升部分主要由瀕臨失調調整而來。從水平差異特征來看,2009—2018年全國的變異系數降低了0.039,中部的變異系數總體上在0.134上下波動,東北和西部雖有波動,但整體分別減少了0.06,0.07。耦合協調類型的空間分異格局演變源于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程度與鄉村發展成效間的差距,和各地區開展的“三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政策密切相關。

表2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變異系數

(2) 全局自相關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全局自相關Moral’sI指數均大于0,Z值均大于0.05,通過了Z值檢驗,可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性的地理分布呈明顯正相關,區域間具有一定的空間互動。2014年前,Moral’sI指數呈下降的趨勢,空間集聚特征有所縮減,2014年后,Moral’sI呈上升的趨勢,表明了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水平差異存在著一定波動,但總體上協調水平差異在不斷地縮小。

表3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的Moral’s I指數計算值

(3) 局部自相關分析。根據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的局部莫蘭指數,應用GeoDa軟件繪制耦合協調度LISA集聚圖(圖6)。

①高高集聚區(H-H)。2009年該類型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5個省(市)。2014年受北方霧霾天氣影響,山東的溢出作用不明顯。2018年在湖南新增一個高高集聚區,主要源于早些年湖南承接廣東部分產業初見成效以及近些年湖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影響。整體上,該類型范圍增長不明顯,空間分布上相對集中于東部沿海,區域一體化發展程度較高;此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農地多功能利用結構與格局優化及鄉村發展新動力獲得了契機,高高集聚區自身的耦合協調性將進一步提升,且省際間的資本、技術等要素擴散流動帶來的顯著溢出作用,將會帶動相互之間的農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度升高,呈現局部高值空間集聚狀態;②高低集聚區(H-L)。位于該區的省份從2009年的北京、湖北等3個省(市)增長至2014年的8個省(市)后縮小到2018年的4個省(市),呈下降趨勢,空間分布由東部沿海到分散在東中部再到集中于東部沿海,較為波動。該類型區的農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性較高,協調發展優于周邊省份,表現出極化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類型區農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協同發展;③低低集聚區(L-L)。研究區的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集聚區以低低類型區為主,但該類型的省份數量由2009年的17個減少到2018年的14個,減幅17.65%,主要分布在西部和東北。從等級上看,低低集聚區的耦合協調水平增幅較大。因自然條件和發展歷史等因素的限制,西部鄉村教育水平落后,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致使鄉村人才隊伍參差不齊,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普遍不高,難以適應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要求,但“西部大開發”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落實驅動了西部快速發展,再者,精準扶貧以來,鄉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成效顯著,鄉村經濟發展和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增長較快;④低高集聚區(L-H)。2009年處于該區域的主要有安徽、河南等5個省份,到2018年增加了2個省份,低高集聚區省份數量在2009,2014,2018年的比例分別是16.67%,16.67%,23.33%,個數與比重均逐步上升,說明高值區域溢出效應影響不明顯。空間分布上,該類型區基本分布在中西部,分布范圍相對穩定,但連片范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集聚性有所顯著,該類型區是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度高值區與低值區的“中間”區,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的耦合協調性較差,周邊耦合協調性高的省份難以輻射到該區域,再者耦合協調性高的省份會吸納該區域的資金、人才等資源,造成兩極分化嚴重。

4 討論與結論

4.1 結 論

(1) 中國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指數與鄉村發展水平整體呈波動上升態勢,且省際間有均衡發展的趨勢,但部分省份在推動二者發展中存在著差距,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總體變化與經濟發展分布地區較為相似,“東部>中部>東北>西部”的空間分布特征仍未改變。具體來看,各省份鄉村發展成效較農用地多功能利用效益差距更為明顯,以北京、江蘇、浙江為代表的東部省(市)和以新疆、甘肅、廣西為代表的西部省(區)分別存在著產業結構轉型和鄉村內部發展動力不足問題;同時,73.33%的省(區)實現了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綜合水平穩定增長,但北京、浙江、廣東等部分省(市)仍存在農用地利用水平停滯或鄉村發展“陣痛”問題,增長變化波動。

圖6 2009-2018年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鄉村發展系統耦合協調度LISA集聚特征

(2) 中國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協調水平已由瀕臨失調為主優化為初級協調類型為主,中級協調型省份數量不斷提高,兩者耦合程度持續走升。各省份耦合協調類型在空間格局上呈“東高西低、中部以湖北為高值”分布特征,地區間差異明顯,東部協調水平較高,西部協調水平較低,中部、東北協調發展相對平穩,同時,西部省份初級協調類型呈由分散布局演變為集中排列的地理特征,且隨著歷年變化優化趨勢顯著。

(3) 中國各省份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耦合協調性Moral’sI在研究期內始終保持正值,空間集聚程度較高,相鄰省份差距逐步縮小。不同集聚區在時空變化中都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擴增和縮小,其中,東部上海、江蘇、浙江為“H-H”主區域;中部江西、安徽、河南是區域極化的“主戰場”;大部分省份屬于“L-L”型且多分布于西部與東北。

4.2 討 論

(1) 東部作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龍頭,應以產業轉型與鄉村振興為契機,繼續發揮其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區位優勢: ①向其他區域提高資本、技術等要素擴散流動溢出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②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加快產業升級更新,著力提高村莊環境保護與治理能力,推進農用地多功能利用發展,實現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更高質量的耦合協調發展。

(2) 中部、東北等鄉村發展相對穩定的區域,應在不犧牲鄉村生態環境與糧食供給能力的前提下,處理好糧食供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充分應用好中部崛起戰略、東北振興戰略等政策,發揮地理優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尋求農用地功能多樣發展新路子,發展特色產業,延伸農產品供給產業鏈,進一步推動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良性互動。

(3) 西部要以生態與資源為優勢,把握鄉村振興與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因地制宜,挖掘鄉村內部發展動力,推進村莊生態治理修復,發揮“山清水秀生態美”品牌效應,推動旅游、農業等產業全面發展,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優化村莊風貌,實現區域農用地多功能利用與鄉村發展均衡向前。

猜你喜歡
利用水平發展
利用min{a,b}的積分表示解決一類絕對值不等式
中等數學(2022年2期)2022-06-05 07:10:50
張水平作品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利用一半進行移多補少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利用數的分解來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亚洲乱码视频|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在线| 国产91视频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美女一区| 欧美一区福利| 久久国产热| 色噜噜综合网| a毛片在线|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91在线中文| 国产xx在线观看|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超碰免费91|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色伊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一区成人| 欧美狠狠干|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操操操综合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色视频国产|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9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