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玲,朱時佳,王雅男,朱彤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吉林 長春 130102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逐漸增加。同時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需要加強能源的調整,開發新的能源方式。其中地熱資源得到重視,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伊舒斷陷盆地(伊通段) 是典型的熱傳導增溫型層狀熱儲,采用熱儲法計算地熱資源儲量,對伊通縣地熱資源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具有指導意義。
研究區位于伊通滿族自治縣境內,隸屬四平地區,位于東經125°06′00″~125°27′14″,北緯:43°17′44″~43°34′55″范圍內,面積409.47 km2。北與長春市毗連,南與遼源市接壤,東與磐石市相鄰、西與公主嶺市接界。研究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溫差大,冬季寒冷漫長。
研究區位于伊通斷陷盆地,西部邊界為產狀近于直立的邊緣控盆斷裂,與大黑山地壘相鄰;東部呈緩坡狀隆起區與那丹哈達嶺相鄰;南部以東遼河斷裂為界,與葉赫斷陷相鄰;北部以伊丹隆起相隔,與鹿鄉斷陷為鄰。熱儲類型為古近系碎屑巖類裂隙孔隙層間承壓水。熱儲層巖性主要為砂礫巖、中粗砂巖及中細砂巖和粉細砂巖。熱儲層埋深奢嶺組900~2 000 m,溫度45.6~80.6 ℃,雙陽組1 500~2 200 m,溫度53.2~64.5 ℃,百米平均地溫梯度為3.0~4.5 ℃左右。地熱流體出口溫度在40~60 ℃范圍內,是目前已知的質量較好的低溫溫熱水型(Ⅳ級)地熱[1]。
工作區距離隔水邊界較遠,且熱儲層分布較廣。因此,可以將邊界概述為穩定的定水頭邊界,熱儲層概述為地層水平的,各向同性的,無限延展的承壓含水體系,地熱井均為完整井。并滿足以下條件:①無垂向補給、排泄,即w=0;②滲流滿足達西定律;③完整井,假定流量沿井壁均勻進水;④水頭下降引起地下水從儲量中的釋放是瞬時完成的;⑤降壓前水頭面是水平的;⑥熱儲層側向無限延伸[2]。在上述假設條件下,降壓后將形成以井軸為對稱軸的下降漏斗,將坐標原點放在熱儲層底板降壓井的井軸處,井軸為 Z 軸,此時,單井定流量的承壓完整井流,可歸納為如下的數學模型:
(1)
式中:Q——地熱井涌水量(m3/d);
r——半徑(m);
s——降深(m);
T——導水系數(m2/d)。
上述數學模型經過推導可得出Thiem公式:

當u≤0.01時,Thiem 公式可簡化為Jacob公式;

根據本區水文地質特征、構造特征及物源補給條件,劃分為兩個地熱田及一個空白區,地熱田邊界按照沉積邊界劃定[3]。兩個地熱田分別為馬鞍山地熱田、三家子地熱田。其中,馬鞍山地熱田位于莫里青斷陷,物源為西北方向,面積為69.43 km2。三家子地熱田位于鹿鄉斷陷南側,物源為東北方向,面積為105.18 km2??瞻讌^內地熱資源匱乏,不計入儲量。
各地熱田按照富水性等級劃分不同的計算分區。富水性等級嚴格受沉積砂層厚度、巖性和埋藏深度等地質特征控制。區內主要熱儲層為永吉組、奢嶺組及雙陽組。結合已施工鉆孔、收集鉆孔及古地理環境圖,確定熱儲層厚度分布。按照已有鉆孔降壓試驗結果確定單井涌水量。綜合考慮上述劃分標準,將富水性等級劃分為較富集區、中等區及貧乏區。其中,貧乏區水量小,基本無開發利用價值,因此,貧乏區只計算儲量,不計算開采量。
各亞區及富水性等級分區分布情況及依據見表1、圖1。

圖1 伊通縣地熱資源計算分區圖Fig.1 Calculation zoning map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Yitong County1.熱儲等級界線;2.C級評價區;3.D級評價區;4.代表鉆孔;5.地熱田邊界

表1 伊通縣地熱亞區分布簡表
本次地熱資源普查為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及調查階段,勘查區面積409.47 km2,熱儲分布面積174.61 km2,施工地熱井5眼,根據《地熱資源評價方法及估算規程》(DZ/T0331-2020)[4],利用熱儲法計算儲量需要確定的參數主要有熱儲面積及范圍、熱儲厚度、熱儲溫度及其他流體參數(表2)。

表2 伊通縣地熱資源計算分區表
地熱資源分布總面積為174.61 km2,其中馬鞍山地熱田面積為69.43 km2,三家子地熱田面積為105.18 km2。控制的(C級)面積由已有地熱井影響半徑圈定范圍,推斷的(D級)面積由地熱田地質特征確定。各地熱田分區原則及面積參照表1、表2。
本次熱儲溫度采用地熱流體的儲層溫度計算。對于施工鉆孔,取地熱井揭露熱儲層的測井平均溫度計算。對于收集石油鉆孔,有測井數據的,按照測井數據中溫度平均值計算;無測井數據但有出口溫度的,可根據出口溫度推算。依據經驗數據,一般熱儲層內水流至出水口的熱損耗溫度值為2~5 ℃。對于既無測井數據也無出口溫度的,按照平均地溫梯度,推算儲層深度的地熱流體溫度[5]。
根據地熱井測井解釋與錄井資料確定,對于施工鉆孔,根據測井解釋報告,累計1 300~2 500 m內的所有具有儲熱能力的水層厚度總和。對于收集石油鉆井,主要根據鉆孔測井結果中鉆孔柱狀圖推算熱儲層厚度。
根據地熱井測井解釋與錄井資料確定,對于施工鉆孔,孔隙度數據取自測井解釋報告中孔隙度均值。收集的石油鉆孔,主要按照測井結果中電阻率、自然電位等曲線數據,對比施工鉆孔實測資料,推斷平均孔隙度值。
物理參數按照《地熱資源評價方法》(DZ40-85)中表4選取。砂巖與地熱流體的比熱容分別為1.2 kJ/kg·℃、4.2 kJ/kg·℃, 砂巖與地熱流體的密度分別為2 600 kg/m3、1 000 kg/m3;常溫層為7 ℃。
本次利用熱儲法計算地熱資源儲量,地熱資源儲量包含地熱流體儲存熱量及巖石中儲存熱量兩部分,其中,地熱流體儲存熱量由地熱流體儲存量計算得出,地熱流體儲存量利用體積法計算,過程如下:
根據計算區的面積、熱儲巖石的孔隙率和熱儲層的厚度,利用體積法計算地熱流體儲存量(表3)。

表3 伊通縣流體儲存量分布表
Q=Aφd
式中:Q——地熱資源靜儲量(m3);
A——面積(m2) ;
φ——巖石有效孔隙度(無量綱),取用加權平均值;
d——含水層厚度(m)。
全區地熱流體儲存量為4.51×109m3,其中,馬鞍山地熱田地熱流體儲存量為1.50×109m3,三家子地熱田地熱流體儲存量為3.01×109m3。
地熱資源儲存量包括地熱流儲存熱量及巖石儲存熱量兩部分。
Qw=Q流+Q巖
(1)地熱流體儲存熱量(Q流),利用水的比熱、密度、水溫計算地熱流體儲存熱量,計算公式如下:
Q流=VCwρw(tr-t0)
式中:Q流—地熱流體儲存熱量(kJ);
V——流體體積(m3) ;
Cw——流體比熱容(kJ/kg·℃);
ρw——流體密度(kg/m3);
tr——流體溫度(℃),取加權平均值;
t0——年平均溫度(℃)。
經計算,全區地熱流體儲存熱量為1.08×1015kJ,其中,馬鞍山地熱田地熱流體儲存熱量為3.47×1014kJ,三家子地熱田地熱流體儲存熱量為7.33×1014kJ。
(2)巖石儲存熱量(Q巖),根據計算區面積、熱儲巖層厚度、巖石的密度和巖石的比熱計算巖石中儲存的熱量。計算公式如下:
Q巖=Vrρrcr(tr-t0)
式中:Q巖—巖石儲存熱量(kJ);
Vr—巖石體積(m3) ;
Cr—巖石比熱容(kJ/kg·℃);
ρr—巖石密度(kg/m3);
tr—巖石溫度(℃),取加權平均值;
t0—年平均溫度(℃)。
經計算,地熱資源巖石儲存熱量為4.81×1015kJ,其中,馬鞍山地熱田巖石儲存熱量為1.53×1015kJ,三家子地熱田巖石儲存熱量為3.28×1015kJ。
(3)地熱資源儲量(Qw),地熱資源儲量等于地熱流體儲存熱量加上巖石中儲存的熱量之和,是計算區儲存的總熱量。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伊通縣地熱資源儲量計算表
經地熱儲存量計算,地熱資源儲量為5.89×1015kJ,其中,馬鞍山地熱田地熱資源儲量為1.87×1015kJ,三家子地熱田地熱資源儲量為4.02×1015kJ。
(1)該區地熱資源屬于中低溫地熱田,熱儲類型屬熱傳導增溫型層狀熱儲。根據儲熱層沉積環境、物性、厚度及富水性等地熱地質條件,將本區劃分為兩個地熱田,分別為馬鞍山地熱田、三家子地熱田。
(2)通過熱儲法計算,得出區內地熱資源儲量為 4.51×109m3,換算地熱流體儲存熱量為1.08×1015kJ,巖石中儲存熱量為4.81×1015kJ,地熱資源儲量為5.89×1015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