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蓮
摘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也在風起云涌,作為教師,怎樣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為學生的語文綜合課備好每一節課的內容,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必須反思的問題,同時也是每一位渴望事業成功的教師夢寐以求的事。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經驗,淺淡一下在新形勢下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方法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的前言寫到,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的。筆者在下面的文章中作具體的探討,希望能和廣大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交流,不對的請批評指正。
一、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要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
1.立足教材,提倡讀中感悟。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征。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征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語文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很早就被提出,實施起來效果的確不錯,尤其是新課導入這一環節。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課一開始是做小游戲,活躍活躍課堂氣氛,然后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請小朋友們趴下仔細聽!”隨著優美舒緩的音樂一段“下雪啦!”的動畫課件放出來,接著讓學生抬頭看著畫面中飄飄揚揚的雪花落在粉妝玉砌的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大喊到:“下雪啦!下雪啦!”教師順勢利導:“下雪啦!大地披上了雪白的大棉襖,瞧,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課題。現在有了多媒體的幫助,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難題,關鍵是看教師創設的時機對不對,能不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否則就是“熱鬧的空架子”。
三、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四、語文教師要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
3.播放音樂渲染情境。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扮演角色體會情境。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5.錘煉語言描繪情境。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后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而不是鉆進應試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課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2]叢立新,《課程論問題》, 貴州教育出版社;
[3]莊明文,《中學語言教學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4]王剛,《試論小學語文教學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
[5]陳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
[6]黃書光,《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