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泓漾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體育旅游顧名思義,是體育和旅游產業的融合,體育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模式,是經濟的新增長點同時也滿足于人們對于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于世彬[1]指出:冬奧背景下冰雪產業為龍頭的旅游業發展迅猛,旅游業的輻射效應重塑經濟發展的架構。尤其是對于冬奧會的舉辦城市而言,易劍東[2]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近幾年北京對冬奧會的準備中,北京的旅游業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各個方面趨于完善,形成了新的旅游品牌,這要使得北京的旅游業又上了一個臺階。但同時作為新興事物總是有利有弊,如何揚長避短是我們要不斷完善的話題。晁永鵬[3]發現體育旅游對于經濟的消極作用:如綜合性依托性強,政策、季節、突發事件等問題對其影響較大等問題。金媛媛[4]等人也有類似研究,研究表明:我國體育產業與旅游雖初步融合,但是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不對等、資源無法共建共享。同時缺乏完善的制度以及精品的項目和品牌保障長久的發展與創新,并且人才和服務業也存在較大的缺口。武銳[5]指出整體融合程度不足,不能協同發展、地區發展差異大,管理工作難以進行。以上問題需要通過宏觀與微觀相協調發展才可以完善解決。晁永鵬[3]建議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規劃,并創造地區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蔡志強[6]等人也對此有相似看法,他們認為要契合冬奧會的主體體育旅游以低碳發展,這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但是時效過長,需要有長遠的可持續的宏觀規劃。金媛媛[4]等人在以上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增補,她們提出了對體制機制進行改革,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的共享共建,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和市場的受眾,同時對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給予一定支持。筆者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在體育旅游產業中存在一定問題,綜合表現為人才資金不足、市場制度不完善、受環境等影響較大以及沒有精品和優質企業等問題。總結建議后筆者發現,建議基本從宏觀出發,微觀層的建議存在探討的空間。
筆者經過調查國家統計局給予的數據(如表1)[7]可知,我國近5年來旅游人數持續爆發式增長,5年內增幅20億人次大約為50%,這也表明我國民眾對于旅游的熱情高漲,與此同時旅游帶來的收益也十分可觀,在2019年已經達到接近57.3萬億元,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門政府門戶網站得知,國內旅游收入約5.73萬億元,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旅游業的繁榮中也存在著體育的影子。

表1
根據北京奧運會的體育參與遺產因素分析,得出在大型賽事前瞻和后置情況下都會產生一段時間的體育熱浪,這主要是關于賽事觀看和場館增加以及政府支持力度增加等因素所形成的。當然冬奧會即將舉行,作為冬奧前置時期,以北京張家口等舉辦地的旅游參觀人數較同年已經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北京,作為唯一一個既舉辦奧運會又舉辦冬奧會的雙奧運城市,依然具備了雙奧品牌的旅游屬性,這無疑讓北京的旅游地位和吸引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同時以冬奧會為契機的京津冀城市協同發展戰略布局也孕育而生,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加速興建通車,也讓人們出行實現更加便利快捷。
根據冬奧會的要求,國家提出了“北冰南擴”“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百萬市民上冰雪活動”等一系列“冰雪熱”的舉措,同時提倡南方開展冰雪學校,以及冰雪項目進校園。并且加大了對冰雪運動場館的建設,這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和了解了冬季體育項目,如冰壺、滑雪、滑冰等項目,這不僅是有利于我國體育的冬夏平衡,同時也讓許多的青少年認識的更多不同領域的項目,也間接的開展了青少年的興趣,進而通過興趣引導發展我國冬季體育項目的后備人才。滿足我國對于冬奧會體育項目的全面、形成爭奪金牌的力量積淀。
體育旅游產業初步融合,但是區域間的文化特色卻沒有參與到體育旅游產業中,這導致難以形成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效應,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體育旅游起步較晚,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能力不足導致產品得不到有效開發。企業的成長、成熟需要漫長的過程,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都屬于新興產業,相對于傳統產業,不過區區幾十年的歷史,正處于探索階段的體育企業和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較弱,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學習、吸收與創新能力整體上都不強。在企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便難以開發出真正的體育旅游精品。
人才作為行業競爭和發展的基本動力,對于體育旅游產業近些年的高速發展,在建設和意識方面有了遠足的進步,但是在人才尤其是行業人才和配套服務人才上存在較大的缺口,特別是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在冬奧背景下我國以大力開展了人才培養計劃,但是缺乏場地、師資、教材等必要因素,這也導致困難較多。
其次旅游周邊行業配套服務的落后也是顯而易見的,一直以來我們對于冬季運動項目可謂知之甚少,這導致我們的行業服務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如同運動裝備、教學培訓、精品賽事、衣食住行、冰雪運動周邊產品的推廣都處于初級階段,這制約了人們參與冰雪體育旅游產業的過程體驗。最后非專業的管理人員,沒有體育與旅游行業的從業經歷或者只有單一行業的從業經驗,這導致對于人才的管理存在較多不合理之處,直接打擊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同時難以留住人才。
現階段我國體育旅游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行業空白處較多,所需的社會支撐和探索空間較大,對于我國城市間的發展和居民收入以及信息資源的渠道難易平衡,這制約了各個區域之間的資源共享共建,難以形成完善的體育旅游產業體系。
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現如今融合僅僅初步形成,但是存在諸多問題,第一,融合度不高,沒有行程地方特色的產業文化和產業品牌,精品項目也相對缺乏,第二,存在場地開發和利用率過低等問題。第三,產業結構單一,尚且規模不足等情況,這無形中對行業發展產生阻礙。
旅游出行主要制約因素就是交通,體育旅游項目往往需要較大空間和場地,這就導致了通往場地的交通的便利程度成為人們參與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而我國雖然鐵路線十分發達,但是公路,尤其是鄉村公路建設存在較大問題,這可能成為影響出行和參與的重要因素。其次我國雖然近些年冰雪體育旅游項目參與度較之前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次性嘗試等情況,很難有長久的運動習慣和運動興趣的形成,這既是人們的意識問題也是場地、人才、政策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
首先,企業實力強弱直接作用于企業轉型和融合速率,加強資本運營的提升,同時加快優化企業結構,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不斷擴大自身實力。目前我國部分體育企業進行或并購或轉型或重組等方法對旅游企業進軍,但并沒有形成較好效果,應提升融合程度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實現企業文化的發展和形成。
其次,企業的文化可以融入賽事之中從而依靠體育旅游精品賽事IP帶動發展。例如北京的雙奧運IP,結合我國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企業和行業設計吉祥物等形象,以此來創造如同“小黃鴨”“大白”等一系列IP,來吸引大眾參與了解。
首先,加快高校相關專業的開展,發揮高校職能,可以在體育學院開展與旅游專業相關或相交叉的學科性課程,培養多元化的體育人才,培養懂體育懂旅游懂管理的多邊人才。加速對于教練員、管理人員以及體育導游等方向人才的培養,同時注重技能和實踐理論的結合。
第一,制定落實國家相關文件,宏觀調控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協調發展。對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做出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第二,對于企業給予一定的扶持,對于小微企業可以采取一定的補貼或是免稅,增加其存活率和發展空間。
第三,推進體育旅游的標準化。加快行業的標準制定,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對于服務體系,安全規范,產品質量等作出量化,確保以安全、低碳的新標準發展新興產業。
第四,建立健全的市場監督管理體系,規范各部門職能,設有專職部門避免“踢皮球”等問題的產生,推進責任到人。保障大眾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做出醫療、安全、衛生等工作標準。保障人身財產安全。
第一,建設全方位多體系的體育旅游宣傳平臺,包括互聯網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官微等,拍攝相關宣傳片,微視頻海報等。
第二,對消費者進行正確的引導,從消費觀,產品、生活方式等角度入手,融合體育旅游出行的輕生活節奏。
第三,繼續加快城鄉基礎建設,完善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的配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