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寶,羅錫華,朱志雄,李崇斌
(1.廣西興賓區良塘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廣西來賓 546118;2.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種畜場 廣西柳州 545003;3.廣西來賓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來賓 546100;4.廣西來賓市惠牧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部 廣西來賓 546100)
豬腹瀉主要發生在四個階段:1~3日齡的新生仔豬,3~20日齡的哺乳仔豬,斷奶后至2月齡仔豬,2月齡以上豬。由于引起豬腹瀉的因素很多,臨床上可將其歸結為病原性腹瀉(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寄生蟲血液原蟲性腹瀉、霉菌毒素和真菌性腹瀉等)和非病源性腹瀉(生理性因素腹瀉、營養性因素腹瀉、應激性因素腹瀉、飼養管理不當因素腹瀉等)兩大類。現將筆者根據多年基層獸醫臨床實踐對引起豬腹瀉的細菌性疾病分類辨識診斷報告如下:
本病是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生產母豬帶菌及產房環境污染、衛生條件差是引發本病的主要原因。以腹瀉、脫水、發病日齡小(多發于1~6日齡)、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為特點。臨床癥狀:仔豬出生后數小時內突然全身衰弱發病和死亡,產后2d發病的仔豬很少發生嘔吐,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稀糞,內含凝乳塊和小氣泡,肛門或陰門尖呈現紅色,肛門松弛失禁,稀糞便順肛門流下,吃奶減少或不吃,全身迅速脫水、消瘦,眼球下陷,病程呈現最急性或急性發病經過而至昏迷死亡。剖檢癥狀:胃部膨脹,充滿酸臭的黃色凝乳塊,幽門腺區有出血點,胃底潮紅或出血,被覆多量黏液。小腸尤其十二指腸膨脹,急性卡他性炎癥,腸黏膜脫落、充血、出血或出血斑,腸壁變薄,腸腔內充滿腥臭味的黃色、黃白色或黃綠色粥樣稀薄內容物,有時混有血液、凝乳塊和氣泡;空腸、回腸、盲腸膨脹,充滿大量水樣滲出液,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
仔豬白痢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多發于10~20日齡左右的哺乳仔豬,以排乳白色、黃白色或灰白色漿糊狀腥臭黏膩稀糞便為主要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季節性不明顯,傳播速度快,發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不好,陰雨潮濕,天氣突變,母豬奶水過稀或過濃等,造成哺乳仔豬抵抗力下降,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臨床癥狀:仔豬突然下痢,所排糞便呈乳白色、黃白色或灰白色,有特殊的腥臭味,常帶有黏液而呈糊狀或水樣,其中含有氣泡。在尾、肛門及其附近常沾有糞便。無嘔吐現象,如不及時治療,下痢加重,脫水嚴重,經過5~6d死亡,病程為急性或亞急性,如愈后不良,呈現長期消瘦、生長緩慢。剖檢癥狀:胃腸黏膜呈卡他性炎癥,胃內有凝乳塊,腸內有氣體和稀薄食糜,內容物呈漿糊狀,色乳白或灰白,有特殊腥臭味,黏膜充血或蒼白,腸壁菲薄呈半透明狀。
仔豬紅痢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新生仔豬急性腸毒血癥傳染病,以出血性下痢、腸壞死為特征癥狀。3日齡以內的初生仔豬多發,1周齡以上的仔很少發病,常呈地方性流行,通過污染的哺乳母豬乳頭、墊料及產房環境經消化道而感染,發病率不定,病程短,病死率極高。臨床癥狀:主要侵害1~3日齡的新生仔豬,偶有嘔吐,最急性發病時不呈現癥狀,不拉稀,只是突然不吃奶,很快死亡;急性亞急性發病則表現為吃奶減少,精神沉郁,離群,四肢無力,行走不穩,下痢,呈紅色或黑色液狀血便,或排灰黃色或紅褐色稀糞,腥臭,其中混有壞死組織碎片及氣泡,呈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瀉,極度消瘦和脫水,病程一般為5~7d。剖檢癥狀:以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為主,腸壁增厚,黏膜彌漫性出血,或腸黏膜呈灰白色或黃色壞死,或腸黏膜絨毛脫落形成壞死性偽膜,腸腔內有灰色壞死的組織碎片和紅色稀粥樣含血的液體,空腸壁含有氣泡。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出血,呈鮮紅色。
仔豬副傷寒是由豬霍亂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以急性敗血癥、頑固性腹瀉下痢,急慢性壞死性增生性腸炎,肝臟、淋巴結壞死灶點為特征。1~2月齡仔豬多發,呈地主流行或散發,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差、寒冷氣候多變、陰雨連綿季節、不良應激因素等均可誘發本病,通過被病原污染的飼料、飲水及飼養環境,經消化道進行感染發病。臨床癥狀:急性敗血癥型呈劇烈腹瀉,糞便呈現淡黃色或灰綠色,惡臭味,時見帶血稀糞便,糞便中帶有壞死組織及纖維蛋白樣特。耳、腹及四肢皮膚呈深紅色或青紫色。呼吸困難,痙攣性咳嗽。慢性型表現逐漸消瘦,周期性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糞便呈灰白色、灰綠色、淡黃色或黃褐色,粥樣或水樣,有惡臭氣味,有時混有血液、壞死組織纖維狀物。有的見腹部和腿部皮膚出現紫斑。病程較長者持續腹瀉、消瘦,容易反復發病或發育停滯,成為僵豬。剖檢癥狀:脾臟腫大、質變硬,呈暗紫色,似橡皮樣。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或回腸有紅色潰瘍,腸壁增厚,黏膜上覆蓋一層彌漫性壞死性物質,或腐乳狀或糠麩樣假膜,呈現灰白色、淡綠色、黃褐色、污黑色等不同顏色。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出血,呈葡萄串狀。肝實質可見糖麩狀細小的黃灰色小壞死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灰紫或灰白色,髓樣變化或灰白色壞死灶。個別見有小葉性肺炎。
豬痢疾是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嚴重的腸道傳染病,以腹瀉、急性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或慢性黏液性性腹瀉,消瘦,卡他性、出血性、纖維素性或壞死性腸炎為特征。各種日齡的豬都有易感性,主要危害7~12周齡仔豬,季節性不明顯,緩慢傳播,流行期長,易復發,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通過糞便排毒污染環境、飼料、飲水、飼槽用具等,經消化道感染本病。臨床癥狀:最急性型往往見不到任何癥狀而在數小時內死亡。急性型病例食欲減少,飲水增加,體溫略高,劇烈下痢,排便失禁,排黃褐色、灰色甚至綠色糞便,混有多量血液、血塊或膿性黏液,常呈糊狀,氣味惡臭,病豬拱背腹痛,迅速消瘦。慢性型表現后期營養不良,反復下痢,不時排出灰白色帶黏液的稀糞,并混有黑色血液,進行性脫水消瘦,貧血虛弱,共濟失調,生長發育受阻,成僵豬。剖檢癥狀:急性型大腸黏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癥,腸黏膜出血腫脹,腸腔有黏液和稀薄的黑色血液樣內容物。慢性型發生彌漫性纖維性壞死性炎癥,大腸黏膜出現點狀壞死或灰黃色偽膜,或糜爛。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豬奇異變形桿菌病是由奇異變形桿菌引起的條件性致病性疾病,以皮膚蒼白,水樣腹瀉,雜有黏液,咳嗽喘氣等為主要特征癥狀。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引起發病。臨床癥狀:病初偶有嘔吐、腹瀉,糞便呈水樣,雜有黏液,有腐敗臭味;咳嗽、氣喘,腹式呼吸,鼻孔流出泡沫樣黏液;皮膚蒼白,被毛粗亂。剖檢病狀:胃黏膜充血、出血、潰瘍,空腸和回腸黏膜出血、潰瘍,小腸黏膜彌漫性出血,腸內容物呈灰黃色或黃綠色,有黏液,具特殊腐敗臭味;肺出血,紅色肝變,腫脹,氣管和支氣管內充滿黏液,呈白色泡沫樣;淋巴結腫大、出血,呈大理石樣變。
豬增生性腸炎是由胞內勞森氏菌引起的小腸增生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腹瀉、貧血、食欲下降、生長抑制、飼料轉化率低,回腸、盲腸和結腸高度增生等為主要特征,各年齡段均能感染,但主要發生于6~20周齡的生長育肥豬,通過糞口傳播,各種應激如轉群、混群、密度過大、溫差過大、濕度過大、疫苗接種過頻、腸道菌群失調等均可誘發增生性腸炎。臨床癥狀:分急性出血型、慢性型、亞臨床型,但多表現慢性型,出血性、頑固性或間歇性腹瀉,糞便稀軟,呈紅褐色或排黑色柏油樣或水泥樣或血樣稀糞,后期轉為黃色稀糞,皮膚蒼白,生長速度緩慢,消瘦,被毛粗亂,飼料報酬低。剖檢癥狀:回腸、小腸、結腸、盲腸腸壁增生增厚或形成假膜,腸黏膜增厚呈現腦回樣皺壁增生、肥厚,或有潰瘍灶,表面無黏液,常附有炎性滲出物或凝固性壞死或肉芽組織,回腸和結腸含有膠樣滲出和帶血糞便或凝血塊,直腸有黑色柏油狀糞便。腸系膜和漿膜下水腫。
豬耶爾森氏菌病是由耶爾森氏菌引起的,多為散發,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常見于各種應激導致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時或寒冷季節時,常可誘發,通過被病菌污染的飼料、環境、飲水經消化道引起豬感染。臨床癥狀:病初發熱、厭食或食欲廢絕,水樣腹瀉,糞便中含脫落的腸黏膜和黏液,呈黑色,消瘦、脫水死亡。剖檢癥狀:小腸和大腸卡他性出血性腸炎,結腸和直腸卡他樣和白喉樣病變,或有潰瘍病灶,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呈灰白色。
豬霉菌性腹瀉是由發霉、變質飼料等引起,以頑固性反復性腹瀉、或呼吸道癥狀(咳嗽、喘氣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原因有飼料儲存方式不當(倉庫陰暗潮濕悶熱,鼠害蟲侵蝕),長時間不用脫霉劑或添加劣質脫霉劑,料槽、料線長時間不清理,殘余飼料發霉。臨床癥狀:病豬精神和采食正常,頑固性反復性腹瀉,糞便不成形,呈粥樣黃色、灰色稀糞便,含不消化的飼料,嘔吐,有的下痢或便秘交替。泌尿器官腫大(陰門紅腫),乳頭腫大,皮膚出現紅斑及出現黃疸或蒼白,被毛粗亂,眼睛發紅,眼周呈暗紫色,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效果不明顯(用藥的情況下很快好轉,但過一段時間后又會發生,反復發生)。母豬不發情或假發情、發情遲緩、屢配不孕,流產死胎,奶水呈酸、澀、腥味。有的出現反復咳嗽、喘氣。剖檢癥狀:肝臟不同程度黃染、質硬易碎,胃腸道黏膜充血、出血。
豬真菌性腹瀉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以采食障礙、腹瀉、消瘦,口腔、食道、胃等部位黏膜覆蓋白色偽膜等為主要特征。臨床癥狀:食欲不振、采食障礙,慢性腹瀉,消瘦,營養不良。皮膚有灰色沉積物,表皮增厚,被毛脫落。剖檢癥狀:口腔、食道、胃等黏膜覆蓋一層微白色偽膜病灶,偽膜去掉后見黏膜表面充血,但很少有潰瘍。慢性腸炎,黏膜炎增厚。
豬腹瀉是獸醫臨床上較常見的、多因素性、多發的疾病,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與流行,是引起豬死亡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臨床中要結合臨床實際,進行辨識準確診斷,這樣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