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舉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查干屯格鄉畜牧獸醫站 新疆博爾塔拉 833503)
附紅細胞體是引發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病原體,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姬姆薩染色呈紫紅色、瑞特氏染色呈淡藍色。它屬于立克次氏體,呈現環形、球形、卵圓形、逗號形及桿狀等多種形態,其中大部分呈環形,直徑約為0.8~2.5μm[1]。其常單獨或呈鏈狀附著在紅細胞表面,也可游離在血漿中,增殖方式有出芽法、二分裂法和裂殖法。在自然環境下,附紅細胞對干燥和化學藥品的抵抗力很低,在干燥環境中很快死亡,且對溫度敏感,在100℃水中瞬間失活,但耐低溫,在5℃時可保存15d[1]。另外,可用一般的消毒劑如0.5%的石碳酸將其消滅。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宿主包括人、牛、豬、羊等多種動物,其中豬的感染率較高,各個年齡段的豬都易感,感染率可達80%~90%,常發于哺乳仔豬、妊娠母豬和受應激的育肥豬,因為這些豬只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較低,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擾而發生本病。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及隱性感染豬。目前還未完善掌握該病的傳播途徑,通常來說有4種傳播途徑:①接觸性傳播:通過豬與豬之間或者豬與人之間的長期或短期接觸,如互相斗毆,不同生長階段的豬只混合飼養在一起等;②血源性傳播:比如舔食斷尾的傷口、同窩豬共用注射針頭造成人為傳播附紅細胞;③媒介昆蟲傳播:通過疥螨、虱子、吸血昆蟲等活媒介進行機械性傳播;④垂直傳播:母豬可以將本病垂直傳播給后代仔豬,一般母豬經子宮感染仔豬,此外公豬與母豬也可通過交配傳播。該病發生的季節性不明顯,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是在夏秋季節多發,冬季發生較少,尤其是高溫高濕的天氣,是蚊蟲繁殖的高峰期,容易通過蚊蟲叮咬的方式進行機械性傳播疾病[2]。
李冬麗[3]對2個豬場的數十頭病豬進行診療,通過染色鏡檢發現大量附紅細胞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進而確診為豬附紅細胞體病。病豬的臨床表現為:發病初期病豬的食欲降低、生長受阻、精神萎靡、體溫升高(40~42℃)、呼吸困難,皮膚發紅,特別是腹部和鼻子發紅較為明顯。發病中后期病豬出現貧血、黏膜黃染、蒼白、采食量降低、走路不穩,發病嚴重的豬無法站立,甚至死亡。死亡豬的四肢、尾部、耳部邊緣發紫;耳廓邊緣出現壞死。
患病母豬則會出現厭食、發熱、乳房水腫等癥狀,進而出現繁殖障礙,即發情率低或者不發情、受胎率低、流產、產弱胎、死胎等。如果母豬貧血,其分娩的仔豬也通常貧血,容易生病。
一般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可以對疫病做出初步判斷,但是確診需結合實驗室檢查。具體方法有:①直接鏡檢。包括鮮血壓片鏡檢和涂片染色鏡檢。前者是取病豬的耳靜脈血液,加等量生理鹽水混合后加蓋破片,放置400~600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的形態變化,呈鋸齒狀、菠蘿狀等多種不規則形態,并且蟲體做收縮、伸展等運動。后者是取血液涂片,進行姬姆薩染色,鏡檢發現被染成紫紅色或粉紅色且呈不規則環形的蟲體;②血清學診斷,利用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檢測病豬血液中的抗體,血清學診斷只適用于群體檢測,對單個豬的檢測效果欠佳[4];③鑒別診斷。在臨床上要與豬瘟從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方面做鑒別診斷,比如豬瘟沒有貧血和黃疸病癥。
首先使用高營養的全價料,保障豬群的營養需要,提高豬群體質和維持健康狀況。其次,做好環境控制,維持豬舍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做好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以及良好的通風。否則舍內溫度不穩定,或者濕度較高,空氣質量較差等條件下,不僅能夠給豬群帶來較大的應激反應,長期下來還會引起豬群體質和免疫力下降,而且還促使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增加對呼吸道黏膜產生的刺激作用,誘發豬群感染各種疾病。然后,消除各種應激,例如:轉群、免疫接種、運輸、溫度突變和更換飼料等各種應激因素,避免引起豬群不適應,引起新陳代謝紊亂、腸道微生物菌群失去平衡等,進而對豬群健康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特別是在該病的流行季節,要消殺各種吸血昆蟲,禁止其與豬群接觸。最后,控制適宜的飼養密度,根據豬舍的實際面積和豬群大小進行合理計算,既能合理利用豬舍空間,又能保證豬群的健康生長,避免空氣質量變差以及豬只間互相爭斗。
定期清除豬舍內的糞污,保持豬舍良好的生活環境。對豬舍內外環境、飼養工具、來往人員和車輛等進行徹底而全面的消毒,做好嚴格消毒,消滅一切可能感染疾病的病原體。此外,注射疫苗前要對注射器嚴格消毒,最好每頭豬使用一個針頭,不同窩豬只混用一個針頭,以免發生交叉感染,導致健康豬發病。同時,在母豬接產時也要嚴格消毒,避免仔豬受感染。定期驅蟲,特別是傳播豬附紅細胞體病的各種吸血昆蟲,降低豬群的感染率。只有做好清潔和消毒、驅蟲工作,才能避免病原體的滋生和繁殖,進而避免疫病的發生。
如果豬場內發現病豬,要將其與健康豬群進行隔離,轉移至病豬隔離治療區進行隔離、觀察和治療,禁止流動。如果豬場無法堅持自繁自養,要從外界引進種豬,在引場之前一定要做好疫病監測,不可不做任何調查就盲目引種,而且在引種前要調查種豬的疫苗接種記錄、來源地、有無疫病等,確定引種后再對其進行隔離觀察,至少隔離1個月,確保健康無病后再混群。
如果豬場發生了豬附紅細胞體病,一定要盡快治療,以免病情加重。目前,土霉素、金霉素、三氮脒、四環素及磺胺類藥物都是對附紅細胞體敏感的藥物,能有效治療該病。但是在治療時要對癥治療,根據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選擇適宜的劑量和療程,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可使用三氮脒(7mg/kg·bw),再用滅菌生理鹽水配制成5%的注射液,1次/d,連用3d,再配合口服四環素片劑(10mg/kg·bw),連續使用4d;對發病嚴重的病豬還要做好強心補液工作[2]。同時,也可采取中藥療法,科學調配配方,熬制后加入飼料中飼喂。█